《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含.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1(2019江苏卷,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
2、排除。2(2019年黑龙江高三模拟考试)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
3、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材料“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3(2019年晋冀鲁豫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巴黎公社期间,负责劳动与交换委员会的弗兰克尔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对社会关系进行根本的改造,三月十八日就会成为历史上
4、前所未有的最有成效的变革。”这反映出A公社曾试图尝试变革巴黎社会B无产阶级专政亟需打破旧制度C巴黎公社社会的改造迫在眉睫D巴黎公社寻求马克思主义指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根据材料“如果我们能对社会关系最有成效的变革”可知,其强调的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改造的重要性,说明巴黎公社成立后曾试图尝试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无产阶级专政与打破旧制度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改造迫在眉睫就意味着为形势所逼,但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C项;弗兰克尔给马克思写信中的这段话,只是说明社会改造的重要性,而非寻求马克思主义指导,D项错误。4(2019年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大联考)(巴黎)公社
5、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C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可知,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故答案为B。巴黎公社没有实行直接民主,A项排除。法国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排除。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5(2019天津卷,14,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
6、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4分)【答案】(3)1848年革命爆发,新莱菌报成为革命的机关报,适应德国人民革命的需要:组
7、织领导群众斗争,建立通讯员网,发表大量读者来信。【解析】(3)根据材料“1848年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坚强的组织中心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从新莱茵报的革命性质、用途、领导与通讯作用进行概括。考点二:俄国十月革命1(2019天津卷,8,4分)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
8、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
9、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2(2019年山东枣庄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故D项正确;工人阶级仍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
10、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故C项排除。3(2019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写道:“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托洛茨基意在说明A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B二月革命导致俄国社会动荡不安C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D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答案】D【解析】托洛茨基认为,二月革命从性质上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出现得过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实际上强调俄国的
11、革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是对二月革命本身的评价,并不是强调了二月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个阶段,不具有频繁性的特点,故C项错误。4(2019年陕西高三第三次联考)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当时的任务应当是通过革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不是激进地试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该观点A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B意在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C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D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认为当时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的观点并不是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A错误;材料不是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B错误;材料没有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D错误。5(2019年江苏高三高考模拟)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
13、见此时的俄国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D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1917年11月5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十月革命前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答案为C项。A项,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排除;B项,俄国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排除。考点三: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2019年山东
14、宁阳高三模拟冲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的,而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就是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以解决自身发展工业的不足,这是直接目的;“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则属于最终目的;新经济政策是减少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2(202
15、0年湖北重点中学届高三联考)苏联二五计划规定1933年至1937年间轻工业年均增长率将由“一五”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到14.5%。而结果是轻工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4.8%,重工业增长率则达到19%。苏联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32年的53.4:46.6发展为57.2:42.2。据此可知,苏联的二五计划A意在推动工业均衡发展B借鉴一五计划成功经验C调整工业比例计划失败D实现规定重工业增长率【答案】C【解析】材料中“苏联二五计划”希望调整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但结果却是轻重工业比例进一步失衡,并未能够实现计划目标,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仅能反映苏联二五计划的
16、最初目标,并不能体现最终结果,排除;B项,从调整轻重工业增长目标看是吸取一五计划的教训而非经验,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失衡,而不是完成重工业增长率,排除。3(2019年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这反映了苏俄政府认识到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斥商品交换B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作用C商品交换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D商品交换有助于推进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材料认为,如果没有工业和农业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就不可
17、能建立正确的关系。这说明苏俄政府认识到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故选B。4(2019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6月考前模拟)下面是19281932苏联部分工业品产量变化表。时间类别1928年1932年生铁(百万吨)3.36.4煤(百万吨)35.564.4石油(百万吨)11.621.4电(十亿度)513.5棉布(百万米)26782694毛织品(百万米)86.888.7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过渡C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衡D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表格数据变化可知,苏联重工业领域产量明显上升,而轻工业上升
18、幅度较小,体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D正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式确立是在1936年,A排除;苏联完成工业化时间为1937年,B排除;材料中只提及工业结构中产量变化情况,无法看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情况,C排除。5(2019年江西赣州高三适应性考试)下面是苏联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增长率示意图,据图可知“二五计划”期间的苏联A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工业发展受到体制严重阻碍C注意到了工业结构平衡问题D工业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苏联的轻重工业年增长率差距逐渐缩小,说明苏联注意到了工业结构的平衡问题,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
19、明苏联轻重工业的结构问题,并未体现是否实现工业化,故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苏联工业体制改革开始于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考点4: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卷,35,4分)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
20、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2(2019年山西省太原高考历史模拟)1948年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1963年8月,赫鲁晓夫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进行经济改革B开始探索新
21、的建设道路与美争霸C承认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借此重新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不必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故C项正确;A项,赫鲁晓夫并未摒弃斯大林体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已经开始,排除。D项,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未完全分裂,排除。3(2019年江苏徐州高考模拟)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A突破了高
22、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柯西金部分调整了斯大林模式,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这一思想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D项符合题意。1980年之前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排除。从1964年到1980年并没彻底解决苏联经济领域的弊端,B项排除。苏联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排除。4(2019年河北涞水高三高考模拟)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由此可知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C美苏争霸中实力超过美国D农业集体
23、化起到促进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651975年灌溉土地面积和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而同期的农民月工资也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与当时苏联农业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相关,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并不是主要方面,且苏联并未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中苏联的强项是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等落后于美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农业政策,不利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故D项错误。5(2019年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高三考前检测)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1988年国家分配工业投资时,资金的90%还是投入了重工业(包括军工业),剩下的10%分别投入到轻工业及农业”。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这一做法A打破旧的经济体制B延续传统产业发展观念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缓解了食品短缺的危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国家分配工业投资仍然在于重工业部门,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现象,故B项正确。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并未打破斯大林体制,排除。C项,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政治措施,排除。D项,对轻工业的较少投资并不能缓解苏联食品短缺危机,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