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试卷历史.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北中学高中2014级第三学年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以下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说文解字载:“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 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 B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2.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 官僚政治逐步
2、确立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4. 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3、B.新设官职逐渐融人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5.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6.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 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
4、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7.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8“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
5、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9.我国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土地私有制提高其利用效率10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小农经济地位
6、的重要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11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12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A巩固土地所有制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保障政府赋役征调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1
7、3.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4.“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
8、贸易已经形成A BC D15.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社会流动频繁D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16.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从材料可以看出,唐
9、朝时期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A. B. C. D.17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材料可知施复夫妇是机户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B C D18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19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
10、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2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1.“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
11、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2“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经营乎其内。”这段文字有可能出自( )A诗经B汉赋C宋词D离骚2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12、“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ABCD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
13、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
14、元几个时期中枢机构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8分)(2)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的“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8分)26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
15、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
16、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
17、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5分)(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5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