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 从历史找寻未来 浅论宋朝文官制度及对我国精简行政机构的启示 摘要 宋代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内核文官制度十分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宋代自从建国,皇帝就倡议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朝野的政治气氛相当开明。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本文从科举制度、设官分职和文官制度的得失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文官制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宋朝文官制度的论述,结合我国当前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的现状,为行政机构精简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宋朝的科举制度设官分职文官制度的得失有益启示及建议Abstract So
2、ng dynasty is a political syste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future generations, its political core -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reach the peak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emperor on the initiative to rule the world with the literati, so that
3、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the open opposition. Song form a scholar of democracy, the basic principles, established a Shang Wen, Martial,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sub-lev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ong Zhaowen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4、to 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Look into history to the rise and fall, the system by Song Zhaowen official discourse, comb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too large for the streamlining of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 Keywords The imperial system Estab
5、lished sub-level officials Pros and cons of civil service Useful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正文 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维护宋朝的 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朝的文官制度中,科举制度以及其在官制设置中的设官分职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宋朝文官的选举制度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
6、度。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设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
7、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
8、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
9、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总之,宋代在继承前代科举制度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为宋朝选拔人才和维护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宋朝文官制度的设官分职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为了维护统治,宋代统治者实行设官分职,分化各级官僚的权利,使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
10、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宋朝的文官制度中,设官分职是其的基本思想,贯穿宋朝文官制度的始终。宋朝文官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宋朝中枢官制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 这样,有些官职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
11、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 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
12、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宋朝宰相制度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
13、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唐代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最后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但宋代三省的权力被削弱。这个削弱,与“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有关。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就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至于尚
14、书省,实际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经逐渐荒废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实亡。因此,北宋前期经常有大臣建议恢复尚书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 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 尚书分掌其事。”唐代的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 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的大权。至宋代,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除授者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三司的设立,是宋太祖收回财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自然不被采纳。但是为了搪塞众议,宋太宗对尚书省长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
15、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 尚书令于三师之上。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何况尚书令又很 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年),不断 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 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尚书省职权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枢机 构的权力而强化皇权的反映。正是这种变化,在其后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 而演进为一省制。 宋朝官职机构 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 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 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
16、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宋神宗改革官制,撤销三司,将三 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南宋增设总领所,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 军钱粮,并参预军政。其长官称“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简称总领。 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 三宋朝文官制度的利弊 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历史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造就了宋代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并使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大一统局面延续下去。宋代 文官制度的作用: (一)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
17、,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在选任官员的过程中,宋代始终强调文治。宋政府不仅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通过改革科举考试方式,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在考场上凭学识取得官位。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 (二)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势家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故也没有
18、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威胁。布衣卿相的仕宦经历决定了他们对赵宋王朝的耿耿忠心,对皇室的依附性极强。他们一旦被罢免,就不再对朝政发挥影响,如果不是皇帝对老臣的恩惠,他们甚至在朝廷中不会留下太多的政治根基。 (三)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但是,宋代文官制度也带来了各种严重的政治恶果。宋代推行的强干弱枝,重之轻武的文官政策,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即造成有宋一代积弱的局面。下面略举其弊病: (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由于相权低落,台谏权重,致政出多门;互相掣肋,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于朝,
19、行政效率低下。史称“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是后人对他们的尖锐讽刺。 (二)冗费增多,财政拮据:为牵制地方,宋室加设了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秘书,殿中二省,名存实亡,惟内侍所常,犹仿佛故事。九寺、五监、 尤为空官。”另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才,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故大举招募禁军,无退役制度,虽年老也供养终身。而更戍频繁更
20、使军费支出浩大。冗官冗兵、冗禄大大消耗公帑,加以皇室的奢靡,对外战败而纳币求和,遂使宋代财政拮据,国用日竭。 (三)头重尾轻,地方凋弊:宋代之中央集权虽有助消除军事割据,然矫枉过正,造成地方之过度嬴弱,地方官吏事事听命于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税收又尽收归于中央,故地方贫弱。无从建设,一旦有事很难应变,南宋朱熹对此曾有如下评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上,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定程度上说,宋代的文官制度,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地隐患,不得不引人深思。 四从历史找寻未来:对我国当前精简行政机构的启示 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对维
21、护宋朝政治制度的稳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制度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宋朝进一步往前发展的巨大隐患。宋朝文官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设置了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财政支出过大,造成了宋朝冗官冗费得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官僚机构的庞大,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的弊病,因此,必须把政府行政机构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也许,这就是我们从宋朝历史中得到的最深的启示。 我国的政府机构,虽然经历几次改革,但每一次精简的结果,毫无例外地都是机构和人员的增加,这几乎成了机构精简的宿命和归宿。我国的政府,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庞大,机构、人员越来越多,行政经费开支越来
22、越大,多头管理、重复行政现象越来越普遍,政府对与微观经济的参与度越来越深,行政效率日渐低下,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像一头巨大的河马,侵吞着社会的资源”,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浪费在了政府体制的运转上,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办事,改革我们的制度,完善我们的法制,斩断政府与微观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权力限制在一个合法的“笼子”里,精简我们的行政机构。当前的行政机构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去精简我们的政府机构,去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 1、停止权力扩张,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为行政权力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如果说政府权
23、力膨胀是导致人员机构臃肿的深层原因的话,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停止权力扩张,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为行政权力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设置我们的政府职能,我们的政府机构才能真正实现精简。为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步伐,遏制“国进民退”势头的蔓延,并用法律规范我们的产权主体,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不断推进民主建设,简化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建立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2、政府行政经费的支出应当高度公开化和透明化,并建立人大专项审查制度,各级政府的经费预算必须经过同级人大的严格审查投票通过才能支付,支付完毕应当接受人大
24、的监督和质询。不建立行政经费的刚性约束,不将其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各级财政和国有企业就成了政府的“钱袋子”,不受约束的行政经费必然成为机构扩张的物质基础。 3、建立效率更高的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县以下自治。过多的行政层级必然会导致行政机构规模的膨胀,因此必须要精简我国的行政层级,使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传递更为便捷和高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望宋朝,当我们看到偌大的行政机构,使宋朝一步步的走向覆亡,从历史中寻找未来,我想今天,我们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去精简我们的行政机构,去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精简政府行政机构必须从根本做起,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才能见效,精简行政机构
25、这件事对我国来讲十分重大而紧迫,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去做好它。惟其如此,我们的政府才会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邦瞻:宋史记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2、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汪圣铎:宋朝文官俸禄与差遣,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张希清:论宋代恩荫之滥,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何忠礼:北宋扩大科举取士的原因与冗官冗吏的关系,宋史研究集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李齐云:政府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