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石榴马说.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704594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石榴马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白杨礼赞石榴马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石榴马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石榴马说.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题白杨图茅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

2、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 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自学指导: 1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2. 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

3、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3.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外部形象的不平凡; 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互动交流: 1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 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改? “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3 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4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由于当时作

4、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 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 此种手法叫托物言志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2 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自学指导1: 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力争上游” 2

5、 文章是从 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象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 (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 (质朴) 3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倔强挺立” “ 不折不挠“ 自学指导2 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

6、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再读课文第7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1 哪些词语可以形容白杨树的不平凡?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伟丈夫等。 2 为了表现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采用了哪些手法? 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 以“伟丈夫”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白杨树刚健的不平凡的内在气质。 3 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

7、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1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 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

8、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因为它具有不寻常的象征意义; “极普通”是说白杨树在树中并不“贵族化”,“ 不平凡”是说它有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质。 课堂小结: 1、“不平凡”三字既是文章的抒情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2、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3.石榴外面杏黄衣, 姐妹抱一起, 打开仔细看, 都是一瓣瓣.黄 瓷 瓶 ,口 儿 小 ,打 破 瓷 瓶 口,挖 出 红

9、珠 宝。小小坛子,装满饺子, 吃掉饺子,吐出珠子。作者简介: 郭沫若,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史上与鲁迅齐名的文学大家。 代表作:诗集女神 星空 话剧屈原 虎符 棠棣之花等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体会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 2、通过对石榴不同角度的分析,归纳石榴的特征。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生字: 争妍斗艳 yn 奇崛 ju 枯瘠 j 盎然 ng 忍俊不禁 jn 丰腴 y 金罍 li 安普剌 l 犀利 x 玛瑙no 避易b 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

10、比美。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语言流畅 3、读出感情自学指导1、 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爱石榴 画石榴 赞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试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枝叶 花朵 果实 石榴的枝叶与梅、柳比较,突出其枝叶的特征。 描写花朵,突出其形态美和精神美,突出花朵成长演变的过程。写果实,突出其成熟的形态。 3、作者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首:(1) “ 石榴就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喜爱。 尾:(2) “

11、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4、文中两次提到“夏天的心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作者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第一次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第二次是根据 (石榴能给炎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作比,托物言志。 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 因为作者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以后,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这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艰难的关头: 国民党:妥协投降。抗压爱国运动。 亲日派: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论调。 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中国共

12、产党:抗日救亡,坚持抗日,力挽狂澜。5.联系背景,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榴不畏炎阳,在烈日下绽放美丽,演变出充满喜悦的生命变奏曲。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当时的中国所欠缺的,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 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主旨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的描写,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马说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

13、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 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

14、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又过了六年即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提倡散体,主张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作品主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

15、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朗读指导: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情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

16、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顿 )食马者 ( 喂养)食不饱 ( 吃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 ) 执策而临之曰 (鞭子 )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

17、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文段1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

18、里马命运如何呢?(用原文回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文段2: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2.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

19、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段3: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 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20、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整体感知: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嘲讽策马者。 理解与思考:”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1、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有什么写作意图?(不是.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拓展阅读: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