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河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xx河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县xx河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1、综合说明1.1工程项目选择的理由及背景xx河小流域是“丹治”工程项目区,该流域通过“丹治”工程的实施,常规治理措施基本完成,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方法理解到位,认识深刻,治理积极性高;流域内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好,具有沿城(xx县城)、沿交通要道(210国道)、沿水(直接进入汉江)的区域优势;流域内有市级城乡一体化试验新区和多个移民新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人口居住集中,项目的社会影响面广,尤其是群众对区域内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的要求和愿望日益迫切,同时县
2、政府在该区域的项目资金倾斜扶持力度较大,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该区域的项目建设;按照清洁型小流域要达到水量可调度、水质可控制、生态可监测的总体要求,该流域“后沟”(城关镇上坝村)已建成水土保持坡面径流观测小区和一处卡口站,有一定的监测设施基础和监测技术能力,具有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的典型、带动必备条件。规模化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加强非点源污染防治、确保水质清洁、增强水源涵养、维护人与自然和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重点工程。1.2 地理位置xx河是汉江一级支流,位于汉江北岸,拟建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范围自入江口(县城西关)沿210国道到xx镇xx河干流流长22km,流域中心东经108 11 4
3、0 、北纬33 06 45,涉及xx县xx镇、银龙乡、城关镇3个乡镇12个村。1.3 报告编制依据按照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2009201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陕水发201064号文),xx县被列入xx市首个水源水保项目试点县。依照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规范,按照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
4、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完成了可研报告。1.4 报告书编写过程2010年8月2日受xx县水利局委托,xx市金州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水保方案乙陕字第014号)承担了xx县xx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任务。接到任务后,xx市金州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xx县xx河小流域,进行现场勘测、搜集相关资料,着手编制,于2010年8月底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2010年10月30日陕西省水利工程咨询中心受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委托对xx县xx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我们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1.5 工程项目及工程建设
5、情况1.5.1 项目区情况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包括xx镇的xx村、胜利村、光明村,银龙乡的砖房村、雷兴村、双樟村、丝银坝村,城关镇的黄荆坝村、一四村、上坝村、红岩村、堡子村,共计3个乡镇12个行政村,流域内山地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土类、土种繁多,林草覆盖率达56.9。属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光照稍差,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流域总面积37.43km2,也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简称“丹治”工程)项目区,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为22.06 km2,平均侵蚀模数2750t/km2a,经过近两年“丹治”工程综合治理,得到了基本治理,平均侵蚀模数降为664.6 t/km2
6、a。在沟口、川坝区农户居住较集中,土地资源紧张。2009年末区内共3152户,总人口13621人,其中农业人口12421人,区内已安置生态移民1200人。 2009年末粮食总产 473.9万kg,人均粮食348kg ,农业总产值2900.6万元,人均纯收入3131元。1.5.2 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建设总目标:经过2年治理,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水土资源的拦蓄、利用、设施配套,配置、村庄、院落绿化,点缀景观设施等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推广生态、有机农业的生产、高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使流域内的非点源污染源得到逐步、有效控制
7、。完善预防监督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到2012年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年拦蓄径流8.55万m3,减少泥沙4.55万T,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5%以上。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5-25的坡耕地部分改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部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发展经济林果,使人均基本农田保持在0.81亩,人均经济林果面积达到0.18亩。生态建设目标:实施村落、院落美化,村路主干道、联户路干线种植景观行道树和绿篱,发展樱桃、葡萄等庭院经济林园,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收集、利用设施配套,完善村居、民房的沼气、改厨改厕,集中发展规模化生态、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园。初步实现“人在画中
8、走、车在林中行、清泉绕村流”的生态、休闲、安适的特色山区新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目标: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350kg/hm2,减少5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并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利用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控制达到以下标准:总磷0.1mg/l,总氮0.5mg/l,生化需氧量3mg/l,化学耗氧量15mg/l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在“丹治”工程已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实施奠定基础,路旁、院边种植樱桃、葡萄等特色时令经济林果,大力发展桑
9、树为主的密植桑园和桑配黄花的地埂经济,结合本县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依托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日趋完善,发展210国道沿线生态“农家乐”园等第三产业收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结合“丹治”工程,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40%以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任务和建设规模:紧紧围绕“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为主题,以保护与清洁水源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中心,把防污和治污作为流域建设的重点,建设任务按“一河、两岸、三线 、四区、二十三个点”合理布局,突出靓点为核心。规划治理措施包括预防监督措施、综合治理措施、生态修复措施、村落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农业示范园、管理措施六大类。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洁保护面积14.24k
10、m2,坡改石坎梯地3hm2;修建蓄水池46口,修建沟渠9.5km,沉沙池53口,乡村道路6.0km;修建谷坊36座;生态护堤18km;整治堰塘10座;修建示范性省柴灶50个,沼气池50座;栽植行道树16.4km,院落整治465户,景观整治7处,新建垃圾台34座,新建垃圾填埋场4处(其中3处由地方配套投资兴建),垃圾清运264车(次)/年,改厕1270户;共埋设生活污水处理管道61.27km,修建检查井281个,沉淀池68个,建生物降解塘68个;新建无公害农业种植示范园10 hm2。印制宣传材料2000份,宣传培训2600人次,制作管理制度牌12面。1.5.3 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根据估算,工程总
11、投资1266.5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80.23万元,封育治理措施15.16万元,村落工程262.32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451.34万元,生态示范园工程45.0万元,宣传、培训、管理21.44万元,独立费用119.36万元,基本预备费71.69万元。小流域工程建设期为2年(2010年2011年)。1.5.4 项目效益项目区各项效益全部发挥效益后,各项措施产生总经济效益139.18万元/年,其中:坡改梯年增加3.92万元;庭院经济、四旁地经济林园年产值33.48万元;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年产值36.47万元;村落工程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年节约投入65.31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有效涵养水源,保持
12、水土,净化水源,减少面源污染,保证水源区水质,同量也减轻项目区的自然灾害。年可增加蓄水量8.55万m3,增加保土能力4.55万T,具有显著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1.5.5 结论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实施后,区内农业生产设施的完善,高效农业的实施,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绿色产品的开发、旅游产业的带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的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增长和人居环境中的作用真正显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生活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管理,完
13、全可以实现打造陕南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省级示范样板的预期目标。2、工程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xx河清洁小流域位于xx县城西北部,xx河小流域自入江口(xx县城西关)沿河而上至xx集镇流长22km的xx河干流两岸,包括xx镇的xx村、胜利村、光明村,银龙乡的砖房村、雷兴村、双樟村、丝银坝村,城关镇的黄荆坝村、一四村、上坝村、红岩村、堡子村,共计3个乡镇12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37.43km2,也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简称“丹治”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前面积为22.06 km2,经过近两年“丹治”工程综合治理,得到了基本治理。小流域内的主要沟溪(河)有:xx河、菩
14、提河、老河沟,麻柳沟、响子河、茨沟、后沟、西沟、沙河、珍珠河等,是我县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区域,流域内210国道沿河贯通,水泥硬化通村路网相连,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好。2.1.2地质、地貌xx河小流域属秦岭土石山区,地质构造为秦岭中段加里东褶皱带,上覆巨厚的下古生界的地槽型沉积,构造以褶皱为主,构造线呈北西西向。出露岩性主要有斑岩、炭质灰岩、炭质硅质岩、钙质片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等。境内由中山、低山和川坝区组成,沟壑交错,海拨高程在350m781 m之间,高差悬殊,属“两山夹一川”之势,两山最远距离1800m,最近不足100m,沿xx河干流形成杨家坝、黄荆坝、丝银坝等几个串珠
15、状河川冲积川坝区,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山坡自然坡度为550之间,局部较缓。其中35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5.9%。(地面坡度组成见表1-1)表2-1 清洁小流域地面坡度组成表土 地 总面积 (hm2)坡 度 组 成 35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37431048.0 28.0 131 3.5 149.7 4.0 636 17 808.5 21.6 969.825.92.1.3土壤、植被流域内山地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土类、土种繁多,据农
16、业普查显示,区内共有4个土类、11个亚类、22个土层和113个土种。黄棕壤是主体土壤,密实度为1.6t/m3,有机质含量在1.45%-2.2%之间,氮磷钾含量较低。流域内森林资源种类相对丰富,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相对稀少的区域内,林草覆盖率达56.9。沟口、坝区由于农户较集中,土地资源紧张,坡地较多。植被主体以乔木林、落叶林、阔叶林等为主。主要用材林以马尾松、杉木、红椿为主,主要灌木林有栎树、盐扶木、马桑、狼牙刺、葛麻架等,经济林有桑园、果类等。2.1.4水文、气象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0.2,多年初霜期始于十一月中旬,终霜期止于来年三月中旬
17、,无霜期多年平均242天。大于10积温4527,年均日照时数1811.6 h,夏季日照总时数为658.8 h,全年多东南风,年均风速1.4m/s,年均大风日数11.8天。因受季风影响,自然降水有强烈的季节性,月、季、年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mm。其中: 春季占21.8,夏季占43.5,秋季占32.1,冬季占2.6,最大年降雨量1359.5mm(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575.5mm(1966年)。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低温霜冻,而干旱、暴雨常常交替出现,旱涝灾害频发,干旱平均六年五次,出现最多的是春旱、伏旱,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夏、秋季,90%出现在四月至九月;暴雨平均每
18、年3次,集中在夏季的7、8、9月,暴雨降水成灾具有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引发沟、河水量猛涨,山洪暴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雨量观测调查资料显示,10年一遇36h最大点雨量值为92.4mm,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31.2mm,20年一遇36h最大点雨量值为110.32mm,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56mm。气候异常导致旱季带来大面积缺水,雨季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造成生活和生产上不可估计的损失。xx河属汉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xx县xx镇境内“土门垭”,在xx县县城西角汇入汉江.xx河流域总面积400.19 km2,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控制面积320.15km2,流域范围内xx河干流全长
19、22km,主河道平均比降6.2,多年平均径流深390.8mm,多年年均径流总量125114.6万m3。区内径流年际变化最大变率Kmax=2.036(1981年)、最小变率Kmin=0.529(1979年)、变幅K=1.507,调查暴雨所致河流最大含沙量127kg/m3。2.2、社会经济状况2.2.1行政区划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涉及xx镇、银龙乡和城关镇3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2009年末区内共3152户,总人口13621人,其中农业人口12421人,生态移民1200人,农业劳动力7492人,农业人口密度364人/km2,区内80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国道沿线的23个院落里。项目区平均每年外出打
20、工的劳动力2990人,实际在村务农劳动力4502人。2.2.2土地利用状况 经过近几年“丹治”工程的治理,截止2009年底,小流域总土地面积37.43km2,其中耕地800.5hm2,占总面积的21.4,耕地中有水田393.3hm2、水浇地20hm2、梯地318.5hm2、坡耕地68.7hm2;林地 2624.6 hm2,占总面积的70.1,其中:有林地1126.6hm2,灌木林317.7hm2,幼林1180.3hm2;经果林159.7hm2,占总面积的4.3;草地21.4hm2,占总面积的0.6;水域29.9hm2、难利用地59.4hm2、居民及交通用地47.5hm2,占总面积的3.7。流域
21、内耕地总面积800.5hm2, 其中耕地坡度组成为:小于5的耕地有731.8hm2,占耕地面积的91.42;515的耕地有30.9 hm2 ,占耕地面积的3.86;1525的耕地有37.8hm2,占耕地面积的4.72;经过治理25以上的耕地已全部退耕。流域内人均耕地0.88亩,人均基本农田0.81亩,农民人均产粮348kg,人均林地1.77亩。表23 清洁小流域耕地坡度组成表土地总面积 (hm2)耕地 耕 地 坡 度 组 成面积 (hm2)占土地面积(%)35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
22、占比例 (%)3743800.5 21.4 731.8 91.42 30.9 3.86 37.8 4.72 00.00 00.00 从土地利用现状可以看出,流域内人多地少矛盾相对突出,耕地资源匾乏,土地利用也不尽合理,耕地产出率较低:人均耕地只有0.88亩,基本农田偏少,且现有的基本农田标准低,原坡耕地通过“丹治”工程实施坡改梯和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新建经济林等措施的综合治理,但耕作粗放,仍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科学种田还没大范围推广,化肥用量偏高,农业科技含量低、产量低下;我县规划的杨家坝工业园区、古堰移民新村等建设用地占用的都是公路沿线的耕地,基本农田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因而,农业生产及农村
23、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只有加大水利设施配套,提高农业单产。2.2.3经济情况流域内2009年末粮食总产 473.9万kg,人均粮食348kg,农业总产值290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63万元,林业产值 522.4万元,牧业产值654.3万元,其它产值760.9万元,各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33.2%、18.0%、22.6%、26.2%,人均纯收入3131元,区内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仍然以农业种植、非规模性生猪养殖为主。近年来,为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政府对流域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行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示范点、千头(万头)养猪场、小蚕共育室,对引导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实施的小城镇
24、规划、高山区生态移民安置点、工业园区等建设对区内耕地的占用、经济的影响很大;“丹治”工程中在坡耕地新栽种的经济林主要以桑树为主,近期幼林对减少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甚微、经济收益微少,蚕桑业蚕茧价格波动、市场风险大,难以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加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高效农业;二是结合xx县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城郊、国道沿线交通发达优势,发展多品种经济林、观光型农业、生态景观型农家村院、河滨,打造区域性的假日经济特色品牌,发展生态农家游乐等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结合流域内现有的两座水泥厂(均位于城关镇黄荆坝村210国道两旁)、四座页岩砖厂和古堰工业园区建
25、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劳务输出机会,增加农民收入。2.2.4农村基础设施情况经过“丹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新村等项目的建设,目前,流域内各项水利设施配套、保存较好,累计达到:渠道95条,长40.2km;堰塘15口,总蓄水量4.5万m3;水窖64口,蓄水0.58万m3,流域内的农户改厕达 1564户,已建沼气池337座。流域内有石(泉)两(河)二级公路(210国道)长22km;上坝村和红岩村(杨柳新区)内有路宽14m、长2km的河滨、环村景观路。流域内的12个村的通村水泥硬化公路、连户路建设,使区内交通极为方便,通村路总长62km。3、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3.1水土流失现状根据我县水
26、土保持区划,xx河小流域属秦岭低山丘陵中度水土流失治理区。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侵蚀类型主要是以水蚀为主,其中面蚀广泛,部分地区有沟蚀,并伴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大量的水土流失是由坡耕地和疏幼林地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和新栽种的经济林上,从轻度到剧烈侵蚀都有,以中度和强度侵蚀为主等。经过近几年有“丹治”工程的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水土流失状况基本得到了治理。3.2、水土流失成因和危害3.2.1水土流失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产生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小流域沿河沿路,地形破碎,沟系切割壑深、密度大,流域内成土母质
27、多为砂岩、页岩、砾岩的风化物,这些岩层经长期风化、溶蚀,形成的土壤土质疏松、保水率差,遇水即散,易蚀易冲,尤其以砂岩、页岩发育风化或半风化形成的红壤土,这类土壤结构松散,抗蚀力差,在高温多雨作用下,容易形成沙粒状,受水力冲刷,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陡坡地则易发生沟蚀、崩岗。水土流失主要在坡地、沟道两侧发生。随着降雨径流的产生与增大,坡面土壤逐渐被侵蚀,先由面蚀到沟蚀,由细沟变宽沟,由浅沟变深沟,在强降雨形成的径流冲刷坡脚时,深沟的发展即产生崩塌。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7.1mm,全年降雨量时间分布极为不均,全年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冲刷力强,易蚀的土壤在强降水和沟道比降大
28、的作用下,导致径流量变幅大,就形成了泥石流,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人为因素 区内一直都是人多地少,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度兴起毁林开荒、毁林“致富”的飓风,由于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山卯、坡顶原有的森林植被至今难以恢复,后期人工造林由于缺水、缺乏抚育管护,稀疏残次林、秃山荒岭随处可见,坡面排水不畅、覆盖度低、排洪沟渠拥堵,暴雨所致的滑坡、局部泥石流频发;落后的顺坡耕种习惯,在降雨径流发生时,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区内基建、开发建设项目较多,如工业园区、农村安置建房、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水保监督量大面广,随意弃土弃渣、防护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短期内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3.2.2水土流
29、失危害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流域内干旱次数达17次、水灾22次,水旱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毁坏耕地,淹没农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尤其是严重的沟蚀、崩岗区及陡坡地开荒,一旦降雨形成地表径流,使坡耕地流蚀成沟,大量泥沙就随水流下泄,使下游农田受冲或被泥沙淹埋,给沿河两岸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如小流域内的黄荆坝村、红岩村、上坝村等几个村,在2001年6月24日局部强降雨历时2小时40分,形成泥石流,冲毁农田160亩,致使当年粮食产量减少6万kg,杨柳新区的县级职业中学校园被泥石流掩埋达1m多,同时,xx水文站在汉江
30、xx县城段实测汉江含沙量高达37.2kg/m3,结合汉江上游观测和流量比较,该时段xx河下游含沙量为127kg/m3。土层减薄,肥力下降,石漠化日益严重;河道拥塞、河滨颓废。项目区坡陡土薄,由于水蚀不断,致使土层更加瘠薄,有的甚至流失殆尽,剩下光岩裸石,无法恢复植被。支沟和上游大量的泥沙、泥石流拥塞河道,抬高河床、破坏河滨植被、损坏护岸设施,减低设施防护能力、消弱河道自净功能、破坏河滨景观效应。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蓄能力差,春末盛夏时,溪河水源枯竭,河水干涸,造成农业灌溉用水及农村人畜饮水困难。3.2.3管理结构县水保站作为水土保持治理、监督专职单位,
31、目前xx县水保站在岗在编人员1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人,中专以上学历的有6人,其中,副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师1人、技术员1人。通过多年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指导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项目实施的专业队伍。小流域涉及210中道沿线的三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办公室都设有2名专职水利干部,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承担工程现场的技术指导工作。3.3非点源污染情况调查3.3.1 非点源污染现状存在问题:2006年长委遥感数据表明,流域内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06km2,2007年10月“丹治”工程在我现实施,经过几年的实施,流域
32、内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治理,土壤侵蚀模数由2750t/km2a降至664.6 t/km2a,但是逐步显现出一些新特点,农村污水、垃圾对水源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目前只有城关镇堡子村纳入了县城统一规划,垃圾定时、定点由环卫部门处理,其余11个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调查表明,2009年区内休闲农家乐已达35处,连同流域内农户13621人,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443.6吨,日产生垃圾约11.7吨,污水就地排放,垃圾90以上堆放在河道、沟道、水渠边,汛期都进入xx河,造成污染。现状年农业耕地面积800.5hm2,亩均化肥用量40kg,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逐渐显现,年平均使用化肥量约6
33、53.2吨(复种指数1.36),年平均使用农药约1.33吨。3.3.2 项目可行性一是该流域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群众有积极性、具有实施水保的经验,思想、认识统一,治理目标和思路清晰。小流域通过“丹治”工程建设,不论是坡面治理还是沟溪整治建设,已具有了一定的治理基础。另一方面,在小流域的后沟省xx县水保站监测中心已建成监测点一个,标准的径流小区、观测场、卡口站等设施已投入使用。二是该流域距离县城较近,该流域建设对促进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三是有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必要,城关镇上坝村、红岩村是我县正在实施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但现状措施综合效益功能不强
34、,难以适应区域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从整条流域考虑,应通过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彰显“丹治”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遏制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全面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同时,流域所在为城郊、交通要道沿线、汉江主要支流上的特殊、显要地理位置,再通过项目建设在质量、规模、效益、管理等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区内其他同类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验。四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农民受益 、得实惠的民心工程,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景观效应,是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5、的实事工程。流域所在地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很高,表示一定能把这项关系民心、民生的大事、实事抓紧抓好。因此,在这里实施好该项目,是完全可行的。加之,2009年省水保监测中心在流域内上坝村建立了1处坡面径流监测点,布设了标准径流小区、观测场、卡口站,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全程监测,为试点工程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以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技术的科技含量。4、项目任务和规模4.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民生水保即经济化水保为基础,突出“以保护水源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
36、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点线面(村庄、河沟、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区)五同步(污水、垃圾、改厨改厕、环境、河道)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向绿化美化园林化”的清洁小流域理念和治理思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传统、常规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丹治”工程治理成果,探索“以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治(水量不减少、水质要达标)为目标,统筹考虑治理区的经济发展,完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以坡耕地和宜林宜草荒山荒坡为治理重点的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的同时,有条件的实施村落工程、污水处理、配套水利设施、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合理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
37、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美化村居环境,保障水源区的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强化预防监督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三沿、三边”的战略布局,围绕1条河(xx河)、1条路(210国道)建设3道防线,打造4个农村集中社区,集中、规模地综合治理,充分展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区新姿,打造陕南山区生态清洁流域水保综合治理省级示范区。4.2、项目建设目标清洁小流域主要涉及三个乡镇沿210国道边23个相对集中院落,以及3的人口增长率,期末人口达到14035人。主要内容
38、为:污水、垃圾、改厨改厕、环境、河道等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与“丹治”工程xx县xx河(上、下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同步,完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总目标是:经过2年治理,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水土资源的拦蓄、利用设施配套,配置、村庄、院落绿化,点缀景观设施等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推广生态、有机农业的生产、高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使流域内的非点源污染源得到逐步、有效控制。完善预防监督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利用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基本完成项目规划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减少泥沙进入汉江干流
39、喜河水电站库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村居环境整洁、优美,为项目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到2012年末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年拦蓄径流8.55万m3,减少泥沙4.55万T,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目标:实施村落、院落美化,对通村路主干道和院落联户路干线全部种植景观行道树和绿篱,以单户、院落为主发展樱桃、葡萄等庭院经济林园,每个自然村院落按间距住户100m内建设垃圾收集池2-5个,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收集、利用设施配套,完善村居、民房的沼气、改厨改厕,结合一村一品村级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在川台地集中发展规模化生态
40、、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园,完善山区沟道、河道的生态治理,增强村旁、路边的自然水景效应。确保水保工程渡汛安全,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优美,初步实现“人在画中走、车在林中行、清泉绕村流”的生态、休闲、安适的特色山区新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目标: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350kg/hm2,减少5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并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利用率达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控制达到以下标准:总磷0.1mg/l,总氮0.5mg/l,生化需氧量3mg/l,化学耗氧量15mg/l 。
41、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在“丹治”工程已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对515的坡耕地部分改造、提高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实施奠定基础,部分改建为经果林梯田,路旁、院边种植樱桃、葡萄等特色时令经济林果,大力发展桑树为主的密植桑园和桑配黄花的地埂经济,使人均基本农田保持在0.81亩,经果林面积达到0.18亩以上,加大林果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结合本县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依托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日趋完善,发展210国道沿线生态“农家乐”园等第三产业收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结合“丹治”工程,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40%以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4.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4.3.1调整原则在最大治理
42、水土流失前提下,根据当地耕地人均只有0.059hm2/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在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结构以生态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城郊农家乐和部分蚕桑产业、生猪畜牧重点村建设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保证农业人均耕地0.059hm2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民意愿,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强地埂经济开发、路旁和庭院经果园建设来增加经济林面积,有条件的村组发展畜牧业同时扩大人工优质牧草面积,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使农民增加收入,使项目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4.3.2调整方向区内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均,“丹治”工程对279.4hm2的坡耕地已实施初步治理,但植被覆盖率低,在增加坡面
43、水系、拦蓄利用设施配套后,可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提高单产。人均基本农田面积难以达到陕南1亩左右的标准,对515部分坡耕地和规模连片的沟台、川台地低标准农田改造为稳产、丰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做好基础。其它1525的坡耕地,大部分调整为蚕桑经济林地,一部分采取水平阶桑树植物篱辅以等高保土耕作,散居坡面农户的房前屋后的零星坡耕地以种植特色经果林辅以水平阶桑树植物篱。对25以上陡坡地,退耕营造水土保持态林,对原有疏幼林地,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对部分林草覆盖率50%的林地应补植。4.3.3调整结果经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建设期末各业用地的面积为:生产用地1062.7hm2,
44、减少到960.2hm2,水土保持林地2536.1hm2,增加到2624.6hm2,经济林地90.2hm2,增加到159.7hm2,水域和其他用地没有变动。4.4、建设任务和规模结合项目建设目标和土地利用调整结果,拟定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的建设任务和规模是:本项目规划清洁保护面积14.24km2,其中:坡改石坎梯地3hm2;修建蓄水池46口,修建沟渠9.5km,沉沙池53口,田间道路6.0km;修建谷坊36座;生物河堤18km;整治堰塘10座;修建示范性省柴灶50个,沼气池50座。村落工程中主要工程内容为:栽植行道树16.4km,院落整治465户,景观整治7处,新建垃圾台34座,新建垃圾填埋
45、场1处,化粪池127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共埋设管道61.27km,修建检查井281个,沉淀池68个,建生物降解塘68个。新建无公害农业种植示范园10 hm2。印制宣传材料2000份,宣传培训2期2600人次,制作管理制度牌12面。5、防治措施及总体布局5.1、总体布局xx河是汉江一级支流,项目区以土石山区和河谷川道丘陵区为主,在“丹治”工程项目实施前,由于人多地少,当地多年形成的自由开荒造成的坡耕地、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通过“丹治”工程治理,年土壤侵蚀模数将实现由2750t/km2a降至664.6 t/km2a,水土流失造成排洪沟渠、河流淤
46、积,污染水源,加之,项目区地处210国道交通干线两侧,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受地域限制和区内农民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均收入贫富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治理各自为政,治标不治本,尤其是公共场区的公益性治理近乎空白,村容不整、村院杂乱无章、污水肆意直排、河道垃圾遍布,无序使用农药、化肥、白色污染物,直接危害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水资源浪费,非点源污染下游、入库水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规模化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加强非点源污染防治,以水质保护、增强水源涵养为最终目标,是传统水保治理的跨越、升华。xx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防治措施紧紧围绕“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为治理主题,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水质不被污染;水源得到涵养和保护”为前提,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此,总体布局为:对农业污染区的防治,在非污染区(山上、现有林地)2624.6hm2、全面实施封育管护、完善生态修复体系,围绕庭院经济与村落景观、庭院、道路绿化措施有机结合,适量布置林草措施以尽快增加地表覆盖度;坡面、田面污染治理措施布局以全面整治坡耕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治理直观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