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 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 1.1事故类型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有车辆伤害、火灾等。 1.2危害程度的分析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1.3事故前可能发生的征兆 1)车辆电气线路损坏。 2)车辆安全设备设施损坏。 3)驾驶员违规操作。 2 应急组织 1)由公司范围内工作的所有人员自发形成应急自救组织。 2)发生事故时,以应急救援领导组为主,发生事故的所在车队辅助,形成应急自救组织机构。 3 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事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应立即报警,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做好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
2、、事故扩大后应依次上报。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车辆伤害 发生车辆伤害事故后,驾驶员应向医院或上级有关部门打电话求救,报告出事地点、受伤人员及伤情,同时通知公司主要负责人及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公司相关领导根据具体情况对伤员进行可行的现场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对伤员的现场抢救包括: 1)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现场施行心肺复苏。 2)对失去知觉者宜清除口鼻中的异物、分泌物、呕吐物,随后 将伤员置于侧卧位以防止窒息。 3)对出血多的伤口应加压包扎,有搏动性或喷涌状动脉出血不止时,暂时可用指压法止血:或在出血肢体伤口的近端扎止血带,上止血带者应有
3、标记,注明时间,并且每20分钟放松一次,以防肢体的缺血坏死。 4)就地取材固定骨折的肢体,防止骨折的再损伤。 5)遇有开放性颅脑或开放性腹部伤,脑组织或腹腔内脏脱出者,不应将污染的组织塞入,可用干净碗覆盖,然后包扎;避免进食、饮水或用止痛剂,速送往医院诊治。 6)当有木桩等物刺入体腔或肢体,不宜拔出,宜锯断刺入物的体外部分(近体表的保留一段),等到达医院后,准备手术时再拔出,有时戳入的物体正好刺破血管,暂时尚起填塞止血作用,一旦现场拔除,会招致大出血而不及抢救。 7)若有胸壁浮动,应立即用衣物,棉垫等充填后适当加压包扎,以限制浮动,无法充填包扎时,使伤员卧向浮动壁,也可起到限制反常呼吸的效果。
4、 8)若有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对胸壁伤口应行严密封闭包扎。使开放性气胸改变成闭合性气胸,速送医院。救护人员中若能断定张力性气胸者,有条件时可行穿刺排气或上胸部置引流管。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对重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工作,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3.2.2火灾 一旦发现火情,全体从业人员应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扑火方案进行实施。必须迅速及时地将火扑灭,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其具体分工如下: 1)最先发现火情的人要大声呼叫,某某地点或某某部位失火,并报告负责人。向内部报警时,报警人员应叙述:出事地点、情况、 报警人
5、姓名;向外部报警时,报警人应详细准确报告:出事地点、单位、电话、事态现状及报告人姓名、单位、地址、电话;报警完毕报警员应到路口迎接消防车及急救人员的到来。 2)总经理为现场总指挥。由紧急事件联络员打电话通知119报告失火地点,火势以及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人员按应急方案立即进行自救,应急人员用灭火器灭火,用消防桶提水,使用消防钩,用铁锹铲土等力争在火灾初起阶段,将火扑灭。若事态严重,难以控制和处理,应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救援队求助。 4)在组织扑救的同时,组织人员清理、疏散现场人员和易燃易爆、可燃材料。 5)疏通事故发生现场的道路,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保证消防车辆通行及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6、。消防车由消防机构统一指挥,火场根据需要调动义务消防队及其他人员。 6)在急救过程中,遇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疏散人群至安全地带,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设立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场所后,再采取紧急措施;对因火灾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要及时抢救。密切配合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急救工作。 8)值班车做好备勤工作,把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治疗。 9)保护火灾现场,指派专人看守。 4 注意事项 4.1现场应急人员要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2现场应急人员要正确使用抢险救援器材。 4.3应定期对应急人员进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和人员安全防护方面进行培训。 4.4现
7、场自救和互救要沉着、冷静、大胆、细心、积极主动。 4.5可能采取的急救常识 4.5.1止血法 1)一般渗血用消毒纱布覆盖包扎,必要时加压止血。 2)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并将出血肢体抬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3)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止血,应先用柔软布片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再扎紧止血带以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60分钟放松一次,下肢每8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2分钟。时间不宜超过4 小时。注意不要伤着神经。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做止血带使用。 4.5.2骨折处理法 1)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木棍、竹竿等将断
8、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固定。有大出血者,先止血,后固定。 2)颈椎损伤,伤员平卧后,固定头部,保持颈椎固定不动。 3)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腰椎、躯干及两侧下肢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4.5.3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用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使气体有节律地进入和排出肺部,供给体内足够的氧气,充分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目前认为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效果最好。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病人仰卧,解开衣领,松开紧身衣着,放松裤带,以免影响呼吸时胸廓的自然扩张。然后将病人的头偏向一边,张开其嘴,用手指清除
9、口内中的假牙、血块和呕吐物,使呼吸道畅通。 2)抢救者在病人的一边,以近其头部的一手紧捏病人的鼻子(避免漏气),并将手掌外缘压住其额部,另一只手托在病人的颈后,将颈部上抬,使其头部充分后仰,以解除舌下坠所至的呼吸道梗阻。 3)急救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紧贴病人的嘴或鼻孔大口吹 气,同时观察胸部是否隆起,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和适度。 4)吹气停止后,急救者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紧鼻孔的手,让气体从病人的肺部排出,此时应注意胸部复原的情况,倾听呼气声,观察有无呼吸道梗阻。 5)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2次,即每5秒吹一次。 6)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的压力需掌握好,刚开始时可略大一点,频率稍
10、快一些,经1020次后可逐步减小压力,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对幼儿吹气时,不能捏紧鼻孔,应让其自然漏气,为了防止压力过高,急救者仅用颊部力量即可。 (2)吹气时间宜短,约占一次呼吸周期的三分之一,但也不能过短,否则影响通气效果。 (3)如遇到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方法与口对口基本相同。此时可将病人嘴唇紧闭,急救者对准鼻孔吹气,吹气时压力应稍大,时间也应稍长,以利气体进入肺内。 4.5.4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此法简单易学,效果好,不需设备,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 1)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
11、,以保证挤压效果。 2)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 3)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当胸一手掌,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肩部肌肉的力量,垂直用力,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公分,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血液搏出。 4)挤压后突然放松(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复位,此时,心脏舒张,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5)按照上述步骤,连续操作每分钟需进行60次,即每秒一次。 6)注意点 (1)挤压时位置要正确,一定要在胸骨下二分之一处的压区内,接触胸骨应只限于手掌根部,帮手掌不能平放,手指
12、向上与肋保持一定的距离。 (2)用力一定要垂直,并要有节奏,有冲击性。 (3)对小儿只能用一个手掌根部即可。 (4)挤压的时间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同。 (5)为提高效果,应增加挤压频率,最好能达每分钟100次。 (6)有时病人心跳、呼吸全停止,而急救者只有一人时,也必须同时进行心脏挤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时可先吹两次气,立即进行挤压五次,然后再吹两口气,再挤压,反复交替进行,不能停止。 4.6灭火剂的使用 1)水:密度小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不能用水扑救,如不能用水直接扑救容器内燃烧油品的火灾,遇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也不能用水扑救。 2)二氧化碳灭火剂:适宜于扑救电气设备、易燃物质和燃烧面积
13、不大的油品火灾。 3)干粉灭火剂:适宜于扑救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火灾。 4)泡沫灭火剂:适宜于扑救一般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油类。 5)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提取灭火器上下颠倒2次到灭火现场,拔掉保险栓,一手握住喷嘴对准火焰根部,一手按下压把即可。灭火时应一次扑灭,否则会前功尽弃;室外使用时应站在火源的上风口,由近及远,左右横扫,向前推进,不让火焰回窜。 6)35kg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两人操作,一人取下喷枪,并展开软管,而后用手扣住扳机;另一人拔出开启机构的保险销,并迅速开 启灭火器的开启机构。 4.7应急救援结束后应注意清点人员和设备,并有序撤出。 柳林县金马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四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