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总站) 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建设工程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 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二O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常用建材依据及方法- -1 1. 水泥-1 2. 砂-1 3. 石- -1 4. 钢材-2 5. 钢材焊接-3 6. 钢材机械连接-4 7. 混凝土-5 8. 砂浆-6 9. 墙体材料-7 10. 防水材料-8 11. 外加剂-9 12. 建筑外窗-10 13. 建筑节能-11 14. 道路石油沥青-14 15. 道路沥青混合料-1
2、5 16. 桥梁橡胶支座-16 17. 埋地输水管-17 18. 路基填料(土)-20 19.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20 20. 石灰-21 21. 粉煤灰-21 22. 土工布和土工格栅-22 2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23 24. 锚杆-23 25. 预应力砼用钢绞线-24 26. 预应力砼用高强钢丝-24 27. 混凝土路缘石-25 28. 混凝土路面砖-25 29. 市政工程用砂浆-25 30. 市政工程用混凝土-26 31. 市政工程现场检测-27 第二章常用建材检测指标-29 1. 水泥-29 2. 砂-30 3. 石-32 4. 钢材-34 5. 钢材焊接-36 6. 钢材
3、机械连接-36 7. 混凝土-37 8. 砂浆-38 9. 墙体材料-39 10. 防水材料-42 11. 外加剂-54 12. 建筑外窗-59 13. 建筑节能-60 14. 道路石油沥青-62 15. 道路沥青混合料-65 16. 桥梁橡胶支座-68 17. 埋地输水管-70 18. 路基填料(土)-77 19. 半刚性基层和底基层强度-78 20. 石灰-80 21. 预应力砼用钢绞线-81 22. 检查井盖-83 23. 混凝土路缘石-84 24. 混凝土路面砖-84 25. 市政工程现场检测-84 26. 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85 附件 房建建筑工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
4、取样和送检的规定-86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法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2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3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4 5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6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8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9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0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1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2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3 取样方法: 1、从贮油罐中取样:贮藏无搅拌设备时,用取样器按液面上、中、下位置各取规定数量样品,亦可在流出口按不同流出深度分3次取样,将取出的3 个样品充 分混合后取规
5、定量作为试样;贮藏有搅拌设备时,经充分搅拌后用取样器在中部取样。 2、从槽车、罐车、沥青洒布车中取样;旋开取样阀,便流出至少4kg或4L后再取样;仅有放料阀时,待放出全部沥青的一半时再取样;从顶盖处取样,用取样器从中部取样。 3、在装料或卸料过程中取样:按时间间隔均匀地3次取样,经充分混合后取规定数量作为试样。 4、从沥青储存池中取样:在沥青加热端分间隔至取3个样品,经充分混合后取规定数量作为试样。 5、从沥青桶中取:可加热后按罐车的取样方法取样;当不便加热时,亦可在桶高的中部将桶凿开取样。 6、固体沥青取样:应在表面以下及容器侧面以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4 取样方法: 1、沥青混合料应随
6、机取样,并且有充分的代表性。在检查拌合质量(如油石化、矿料级配)时,应一次取样;在评定混合料质量时,必须分几次取样,拌合均匀后作为代表性试样。 2、在拌合厂取样:宜用专用容器在拌合机卸料斗下方,每放一次料取一次样,连续三次,混合均匀后四分法取适当数量。 3、在运料车上取样:装料一半时从料堆不同方向的三个不同高度取适量试样,在三辆上各取一分,混合均匀后四分法取适当数量。 4、从施工现场取样:摊铺后碾压前在摊铺宽度1/21/3位置处全层取样,每辅一车取一次,连取三次,混合均匀后四分法取适当数量。 5、取样时,应测量温度,准确至1?。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 15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
7、方法 16 17 18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19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0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1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2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3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4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5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6 第一部分常用建材取样依据及方法27 第二部分常用建筑材料检验指标 1 水泥物理能指标 28 备注:R为早强。 2 砂的相关检测指标 29 1、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和600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 2、1区人工砂中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
8、放宽到10085,2区人工砂中 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3区人工砂中150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75。 第二部分常用建筑材料检验指标 2 砂的相关检测指标 30 第二部分常用建筑材料检验指标 3 石的相关检测指标 31 第二部分常用建筑材料检验指标 3 石的相关检测指标(续) 32 33 4钢材的相关检测指标 备注: H:热 轧; R:带肋; B:钢筋。 Re1/MPa:厚度强度; Rm/MPa:抗拉强度。 第二部分常用建筑材料检验指标 4钢材的相关检测指标(续) 35 7 砼检测结果的判定及处理 36 8 砂浆检测结果的判定及处理 9墙体材料相关检测指标 38
9、9 墙体材料相关检测指标(续1) 39 9 墙体材料相关检测指标(续2) 40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 41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1) 42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2) 43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3) 44 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4) 45 10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5) 46 关性能指标(续6) 10防水材料相 47 10防 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7) 48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8) 49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9) 50 10防水材料相关性能指标(续10) 51 52 53 11外加剂相关检测指标(续2) 54 55 11外加剂相关检测指标(
10、续3) 11外加剂相关检测指标(续4) 56 57 12建筑外门窗检测指标 12建筑节能相并检测指标 12建筑节能相并检测指标(续1) 59 60 61 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 ?经建设单位同意,表中PI值、60?动力粘度、10?延度可作为选择性指标,也可不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 ?70号沥青可根据需要要求供应商提供针入度范围为6070或7080的沥青,50号沥青可要求提供针入度范围为4050或5060的沥青。 ?30号沥青仅适用于沥青稳定基层。130号和160号沥青除寒冷地区可直接在中低级公路上直接应用外,通常用作乳化沥青、稀释沥青、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 ?老化试验以TFOT为准,也可以
11、RTFOT代替。 ?气候分区见附录A 62 14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注: ?表中135?运动粘度可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的“沥青布氏旋转粘度试验方法(布洛克菲尔德粘度计法)”进行测定。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学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 63 ?贮存稳定性指标适用于工厂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现场制作的改性沥青对贮存稳定性指标可不作要求,但必须在制作后,保持不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保证使用前没有明显的离析。 15道路沥青混合料 粗
12、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备注:AC-25 粗粒式;AC-20、AC-16 中粒式;AC-13、AC-10:细粒式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64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本表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26.5?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65 2、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 3、对改性沥青混合粒,马歇尔试验的流值可适当放宽。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 注:1、如果其他的平均最高气温高于七月时,可使用该月平均最高气温。 2、在特殊情况下,如钢桥面铺装、生载车特别多或纵坡较大的长距离上坡路段、厂砖专用道路,可酌情提高动稳定 66 3、对因气候寒冷确需使用针入度很大沥青(如大于100),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工因采用石灰岩等 不很坚硬的石 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难地达到要求等特殊情况,可酌情降低要求。 4、为满足炎热地区及重载车要求,在配合比设计的时采取减少最佳沥青用量的技术措施时,可适当提高 试验温度或增加试验荷载进行试验,同时增加计划体制的碾压成型密度和施工压实度的要求。 5、车辙试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试验必须检验其密度是否符合试验规程的要求。 6、如需要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和大于26.5?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可适当增加试件的厚度,但不 宜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