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514567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结合下面两图,回答34题。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

2、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8 B10 C12 D204图乙中与温室效应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 B C D下图中,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58题。5若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A1.5 B2.5 C15 D256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AA1 BB1 CC1 DD17如果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8两地热力状况为()AA1A2 BB1B2 CC1C2 DD1D2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

3、识,回答910题。9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10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3题。1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

4、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D的原因是_。图中的作用是_。(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原因是:(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大或小),为什么?13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 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2) 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4分)(3)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22(2013扬州摸底)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理由为_。(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图,其原因是_。(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