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概述 2.1 设计依据 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 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 1、工程位置 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 (1)道路工程; (2)管网工程; (3)照明工程; 3、工程规模 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本
2、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 2022年1月2022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 2022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22年5月开工建设; 2022年5月2022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2022年8月2
3、022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22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2.3.1 道路现状 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 1、气候特征 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xxx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本区属
4、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2、气温、降水、风向 历年年平均温度10.08o,极端最高温度36.7o,极端最低温度-25.1o。 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470.9mm;年平均蒸发量1866.5mm。 历年年平均风速4.4-5.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全年最多风向SE、
5、N;最大积雪厚度18cm;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7米,最大冻结深度1.01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50kN/m2,基本雪压0.30kN/m2。 2.3.4 工程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 千山余脉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渐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低山重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亦有开阔的海积平原;中部复州河、岚崮河中下游流域,有小范围的平原分 布。在第四纪以后,由于新构造运动和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岛屿区。 所处陆地属于辽东半岛千山余脉低山丘陵向渤海延伸的一部分,地势南部高
6、,向北部延伸的残丘山脊逐渐降低,向四周沿海倾斜,全岛低山很少,多为丘陵,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分布。岛的北部、南部、东部滨海为低地滩涂。沿海所经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坡地及滨海漫滩等地貌单元。缓丘脊面宽阔平缓,波状起伏,多为林地、果园。山前缓坡地带地势波状起伏,多辟为耕地。滨海低洼地带地势低平,大部分为荒滩和沟渠。 3、地层与岩性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种植层(Q4pd)、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各地层分述如下: 4、地质构造 xxx位于辽东半岛西南部,属纬
7、向构造的阴山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影响较大的主要地质构造为中燕山运动第二世代北东向褶皱-逆冲断裂系,xxx-西三台子-赵家屯构造带。此带长达80余km,宽自10-25km,发育有11条褶皱与6条逆断层和逆冲断层。该构造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见于xxx,在组合型式上属于对冲型。自西向东依次为上龙口逆冲断裂、亮子北山逆冲断裂、宫家咀子逆冲断裂。它们倾向南东,倾角100-400不等,自前缘至后缘,分别为寒武系中、下统逆冲于寒武-奥陶系之上、震旦系逆冲于寒武系上、青白口系逆冲于震旦系于寒武系上。西北侧的八岔沟逆冲断层呈北50东走向,破碎带达数10米。本项目区域内未发现明
8、显的断裂构造,局部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场地构造稳定性总体较好。 5、地震 根据GB18306-202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GB50011-20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度),需设防。 6、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线路附近无地表河流。 2)地下水 (1)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细砂层中,属潜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沿山谷冲沟以及砂层、碎石层,通过短暂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排泄到渤海。 (2)地下水的腐蚀性 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Na+,Ca+、HCO3-Ca+,Mg+型水。根据环境水对钢
9、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别标准(按最不利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长期浸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按干湿交替,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7、工程地质评价 经野外调查和勘察,该段主要地层为杂填土、耕土、细砂层。因耕土层含较多腐殖质,同时杂填土层均匀性、密实度较差,建议作换填处理;细砂层可直接作为天然地基使用。 3 工程设计标准 3.1 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3.2 3.2.1雨水设计标准 雨水量计算公式采用:Q=qF 式中: Q 雨水流量(m 3/秒) q 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F 收水面积(公顷) 径流系数 其中暴雨强
10、度q 采用xxx 市暴雨强度公式: q= 8 .0)8() 66.01(1900+t LgP 式中:P-设计重现期根据地区性质,道路沿线主要有工业区及民用区,地势平坦, 选用P=1年,立交桥、地道选用P=2年。 t-地面集水时间:设计采用集水时间为10分钟。 管道延缓系数:按照规范选用m=2。 地面径流系数:本次设计中地面径流系数采用=0.5。 3.3照明设计标准 主线道路照度最低标准为: 路面平均照度: Ea=20Lx 路面照度均匀度: Emin/Ea=0.4 4 总体设计 4.1 规划简况 根据xxx 临港工业区综合产业区路网规划,1#路为综合产业区次干路,属于综合产业区 区域性干路,承担
11、集散交通的作用。 4.2 交通量预测 一,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情况,预测出未来年的交通量,预测的交通量结果见表。 4.3 工程建设的意义 1、是完善东北亚航运中心,促进xxx 港区开发建设的需要 2、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 3、推动xx 产业转移,带动xx 经济发展,促进xx 经济增长的需要 5 工程设计 5.1 道路工程设计 5.1.1设计原则 1、以xxx 市政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充分考虑现状道路交通功能对本工程进行平面和纵断设计,道路红线宽按规划实现。 2、本次设计本着尽量少拆迁、少占地的原则,以节约工程投资,实现快速交通为目标。 3、工程范围内与规划道路交叉处,均采用平面交叉。
12、4、设计中预留远期各种城市管网和过道桥涵的位置,与综合产业区及产业区竖向规划协调,满足最小排水坡度的要求。 5、按照xx 工业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及现状的地形、地物条件进行设计,线形标准流畅,交通功能齐全。 6、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结构设计中就地取材,力求经济合理。 5.1.2 采用的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2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22)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22)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22)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
13、00)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22) 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22) 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T 50283-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11、其它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及验收标准 5.1.3 平面设计 xx 路道路线位在规划中已基本确定,工程起点与xx 线相交,终点与xxx 路相交,全长2235.491米,全线共3个交点, JD1平曲线半径为175米,并进行超高加宽设计,JD2平曲线半径1000,JD3平曲线半径1500米。 5.1.4 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依据城市道路设计
14、规范和xxx 临港工业区综合产业区市政配套 工程规划设计图及相交道路的控制标高,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势及道路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设计道路的最大纵坡为4.684%,最小纵坡0.38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800米,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3800米。 5.1.5 横断面设计 道路红线宽30m,一块板形式。1号路道路横断面布置具体如下:3.5米(绿化带)+4米(人行道)+15米(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 3.5米(绿化带) 横断面设计中机动车道横断面采用双向坡度,横坡为2%,道路路拱采用圆曲线接直线型路拱,人行道横坡为1.5%,坡向机动车道一侧。 5.1.6 路基设计 1)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位置、地
15、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 本勘察场地地形变化较大,勘探点地面高程33.1264.08m,地貌单元为剥蚀低丘陵。 、场地地层结构 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为:1杂填土、2耕土、5粉质粘土、2强风化页岩、3中风化页岩,除1杂填土、2耕土外均可作为路基。 、地下水情况 勘察期间,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2)填料及压实度标准 路基压实度填料强度、最大粒径等应符合下表要求: 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度。 3)土基回弹模量:路槽底土基回弹模量机动车道30MPa。 4)路基边坡设计 、填方路基边坡:填方路基为1:1.5。 、挖方路基边坡:挖方路基为1:1。 、边坡防护:填、挖方边坡坡面采用植草
16、防护,坡面覆盖30cm种植土。 5)路基排水设计 截水沟设计: 在道路北侧设置截水沟,排除路外有限范围的雨水,保持道路再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保护挖方边坡的稳定,当在挖方路段设置时,应在挖方边坡坡顶外不小于5m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转折处以曲线连接,截流山坡雨水,利用地势将雨水引排到较近的路基范围以外。道路截水沟设施布置详见平面图。截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30片石砌筑。截水沟纵断坡度不应大于2%,当地势陡峭时,应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截水沟跌水。 截水沟集水井: 桩号K0+780, K1+160附近设置截水沟集水井,将路基范围外的雨水排至道路雨水主干管内。 排洪沟设计: 1#路K0
17、+440路段有现状排水沟穿入道路并且在K0+040处穿出道路,为不影响1#路区域地块开发,经建设单位同意,在1#路K0+040 K0+440路段北侧修建一条排洪沟,将原排水沟雨水引至城八线北侧小河内。排洪沟采用土质结构,断面尺寸根据原沟渠尺寸确定,施工时排洪沟沟底需夯实。 5.1.7 路面结构设计 1) 机动车道结构 、路面结构计算 设计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并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进行拉应力的验算。 设计荷载为BZZ-100kN,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
18、年。根据当地的冻深情况、地下水位、路基土质,确定路基的干湿状态及土基回弹模量。本路段路基顶面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路面设计弯沉值29.4(0.01mm)。 机动车道结构如下: 5cm 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F) 黏层油(0.4L/m2) 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F) 透层油(0.9L/m2) 20cm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20cm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3)。 碾压路床(压实度95%) 、路面结构技术要求 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6cm 彩色连锁砖 3cm 1:
19、9 水泥石屑 15cm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3) 土基压实(压实度90%)总厚度24cm。 5.1.8 道路材料要求 1、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沥青混凝土面层选用标号AH-90的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2.1-2要求。 技术规范(JTG F40-2022)的规定,技术指标见下表: 青混凝土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粗集料和细集 料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8.2和4.9.2要求。 2、乳化沥青 、在沥青面层间设置黏层油,黏层油采用PC-3型黏层专用阳离子乳化石油沥青,用量0.4L/m2。 、在沥青混凝土与水泥稳
20、定碎石之间设置透层油,透层油采用PC-2型透层专用阳离子乳化石油沥青,用量0.9L/m2。 、透层和黏层油的技术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3.2)的要求。 3、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要求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7d浸水抗压强度基层应大于3.0Mpa,底基层应大于2.5 Mpa。 、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和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32.5MPa。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mm。 、水泥稳定
21、碎石成型压实度不小于98%(重型击实标准),水泥稳定碎石中砾石的压碎值30%。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4、彩色连锁砖要求: 、平均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单块最小值不小于25MPa; 、平均抗折强度不小于4MPa,单块最小值不小于3.2MPa; 、吸水率不大于9%; 5.1.9 施工注意事项 1、道路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部颁规范、行业有关标准,xxx市有关施工规定及本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施工。 2、道路路基施工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22)的相关内容要求。 3、路面施工 、面层施工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22)的
22、有关规定。 、基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铺筑沥青混凝土层前必须在水泥稳定碎石上喷洒透层油,上面层与下面层之间应喷洒黏层油。 、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普通沥青混凝土运输到场温度应大于140,摊铺温度应大于130。改性沥青混凝土摊铺温度应大于16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应大于90,路面应待摊铺层冷却,路表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5.2 管网工程设计 5.3 路灯工程设计 6 环境评价 6.1 环境影响因素 1、建设期间 填挖处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工人安全事故,传染性疾病公害,有害材料的漏出气体污泥物(包括粉尘),噪音与振动,破坏现有公用设施。 2、市
23、政道路营运期 噪音与振动,大气污染,不断的水土流失,路面径流的污染,营运有物的汽车发生事故,造成有物漏的污染。针对工程建设各个时期大气污染物的进一步分析,可见施工期主要环境污染源是噪音和扬尘,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是噪音、汽车尾气中的NOX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品运输事故。 6.2 环境影响因素评价 1、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满足二类区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评价区域大气扩散能力和大气污染物迁移能力中等偏强,主导风向相对比较稳定,为建设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大气环境容量。 2、交通噪声 根据类比分析,本项目建成后,通过采取环保措施,如种植绿化,道路、桥梁周围邻街户外窗前噪声(
24、白天、夜间)的等效声级能够保持现状的标准。 3、振动环境质量 本项目建设采用高等级沥青砼柔性路面设计,只要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作业,即 可保证良好的路面平整度,可有效降低交通振动影响。 6.3 环保措施及建议 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污染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1、设计期间 工程设计应从前期工作开始就认真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在各阶段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做好施工区附近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工作。 1)工程结构选择结构合理,外型美观,技术成熟,工艺简单,尽量减少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2)工厂预制:能预制块件采用集中预制,以确保质量,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噪音及场地污泥并有效降低造价; 3)对工程
25、沿线现有绿化予以最大程度保护,在适宜移植树木的季节将树木移植到新建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 2、施工期间 应认真做好工程的施工组织,使得施工组织科学、经济、环保、富有效率。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及管理措施,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并杜绝安全事故: 1)应控制拆迁的灰尘、噪声对沿线居民影响; 2)在确定材料堆放场、弃物处理区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灰尘对人群的影响; 3)施工噪音是短期行为,可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4)采用沥青砼等其他材料如需拌和,应采用集中拌和,同时搅拌站应有除尘装置,料场应有遮盖措施。 5)在施工中应严禁乱扔杂物,以免阻塞现状沟渠,污染环境。对施工区的固体弃物和生活垃圾应加强管理,做到统
26、一收集、统一清运,合理处理。 6)施工人员在施工期应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各种垃圾及时适当处理,以避免生蚊、蝇滋生地,防止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7)加强施工期间的交通管理,采取较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6.4环境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施工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7 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具有投资高、工程内容复杂、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前期决策阶段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尚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在此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想法: 1)本项目在初步设计批复之后,应立即开展施工图设计。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钻探,并对沿线地下、地上的管线和障碍物进行详细调查和测量,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技术依据。 2)本项目相关、相交的道路建设应有计划地尽快组织实施,使本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 工程概算另附 9 主要工程数量、材料及设备表 详见各分项工程图纸部分。 10 附件 1)设计委托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