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小课题结题报告
陇县西大街小学 马书明
1、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2、 小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 小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师生互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误区。这些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我们就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寻找合作学习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和互动的新模式,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会冒出绚丽的火花,而他们的思维也会给别人以启迪。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3.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本课题重点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4、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备课组活动中都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小组讨论实效性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合作学习主题的确定,主题明确,才能有效开展合作活动,主题不明确或者缺少主题,或者主题不适合开展工作合作学习,合作时就会导致空话连天。这一点在研究必须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
2、合作氛围的创设,这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让不同班级,不同情况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主题中来,没有相应措施是断然不行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相应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参与。
3、采取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这是促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保证,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尝试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本年级的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调查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展开调查(如对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组织现状等方面展开调查)。
4、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2年8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认真学习了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2、根据学校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制定了个人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3、根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了个人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4、御用问卷法,了解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2012年9月-2013年6月是课题实施和正式实施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如何科学分组,相对稳定地对合作小组进行分组。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将学生分成8----12个学习小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每小组四4----6人,有组长一人,负责小组讨论、学习,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2、课题组成员在组内针对单元专题观察和发现,每个人发表自己对上这节课的看法。讨论出可行的办法,使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精神。比如:简单一些的内容、问题同桌之间交流,较难一些的内容、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对于难或有争议的内容,全班进行讨论,找到满意的答案。3、参加教研组组织的课题训练活动和信校长的校本教研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合作学习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对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4、开展活动,创新合作内容: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中提高合作能力5、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进行反思,提出整改意见,找出“小组怎样合作才最有效”的方法。提出语文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6、对一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检测从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兴趣;②学习行为;③学习水平;④合作精神;⑤表达能力。测检方法:①课堂观察;②对学生行为采取小组集体评价的方法;③对学习水平检测采用测验法;④采用与学生谈话,口语测试等自由方法。
5、 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组建了合理有效的合作小组。
1.小组的组建。教师根据班级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兴趣、性别、学习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选取一个成绩优秀、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安排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等。
2.切中重点,有序动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合作伊始,就应围绕“示疑内容”抓住重点。交流的内容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凡是自主探索已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合作交流。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发表见解时,可以补充、更正、辩论;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3.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好胜是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了解竞争与合作的相融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正确实施合作学习的问题策略。
1、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特别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
3、问题设计要合理。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三)、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
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A、.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
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B、.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C.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
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3、 自主阅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的训练,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能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自已的内化吸收,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读书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应该边读边思。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利用词典尽可能扫除文字障碍,划出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仍然弄不懂的词语和句了。接着把课文的字读正确,句了读通畅,带着课后的问题,边读边思,运用已有的知识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课后思考题,我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必读课文五遍,并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大意。
(2)、探索读文,深入理解。再读课文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你从课中知道了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懂得了什么?这一问题答案不是唯一,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
(3) 、检查读文,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巩固获得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读来发现文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我又提出了这次读课文的要求,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问的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应该承认学生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自读自悟,找出问题后,就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疑难问题,相互合作,尝试解答,组长应归纳出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质疑,教师可按字、词、句、篇几个方面向学生答得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解答。
(4)、回味诵读,感悟积累。有些文章,文质兼美。有些段落,句子,没有必要作过多过碎的分析,那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应该让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自已认为写得特别优美的段落,句子,先自己有感情地练读几遍,然后读给大家听。从读中领悟感情,从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读中受到教育。
以上读书的步骤符合“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读书的方法。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4、以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小组学习途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做法:
(1)、改变以前四人学习的方式,可自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6~8人一组。
(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3)、每节课安排10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
(4)、安排好小组学习的基本程序。
小课题研究人员名单
负责人:章静
成员:王玉萍、张庆玲、李艳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