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艾灸手册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艾灸手册两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常见病艾灸手册两篇 常见病艾灸手册两篇 篇一:常见病艾灸手册 绪言 针灸是中医家族中的两朵姊妹花,都是以经络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有相辅相成之效,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通常灸法多指艾灸,是运用艾草或附加其他药物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目的,它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
2、,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自古以来灸法的作用方式,已衍变为多种多样,为灸疗普及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今采用光电学技术的灸疗法,如果离开了“艾”,与传统针灸方法就不具有血缘关系,也不能相提并论,更谈不上艾的药理作用;“艾”之热,非其他发热物质所能代替,因为艾的红外线光谱非它之红外线光谱,就如梨味与桃味之别;艾灸大都作用在经络的穴位上,效果才能发挥,感传才能出现,使气至病所;所以要求施灸者必须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穴位,否则灸具就变成了暖炉,其功效可想而知。而要求普通民众,精通经络,熟知穴位,是强其所难;为便利灸疗使用者,特摘抄编辑本册,作
3、为参考;其出处基本源自正规书刊,如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的“图解艾灸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针灸学”等,绝非粗糙罗列;主要包括常见疾病的穴位用法及人体经络穴位图,其第二部分“灸疗配穴方法”中的配穴方法,仅供参考;不同人、不同病情、不同大夫,开据的配方是不同的,所以具体配穴方法应遵中医大夫。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之处,敬请鉴谅! 1、灸法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灸法的临床治疗实施方案,配穴处方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14条经络线上有361个穴位和众多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
4、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腧穴,为正确拟定灸法处方打下基础。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便具有近治作用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为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如:胃痛选中脘;鼻痛选迎香。 (2)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疼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
5、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远离部位的病证。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即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如:上牙痛选内庭;下牙痛选合谷。 (3)辩证对症选穴:又称对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如: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灸法的顺序 临床上一般按照先上部后下部、先阳部后阴部(中医认为: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先头后肢、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 3、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
6、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并有发热者;(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 (4)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之时禁灸。 4、灸的过程及灸后的注意事项 灸的过程中或灸后有身体不适感,轻者如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重者如:头昏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因此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
7、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夏日炎热,则凉爽之时灸比如在早晨灸,但要避风。天凉时用灸,要注意保温,比如在灸后背穴位时,可将上衣反穿即:衣服的前面朝后,灸后背上边的穴位,扣上下边的纽扣,灸下边的穴则扣上边的纽扣。在每次时就结束时,特别是治外感证,不要立即将灸罐拿开,使施灸面的温度骤减,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因此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 5、禁灸的穴位 凡
8、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包括晴明、素髎、人迎、委中、攒竹、瞳子髎。 6、孕妇禁灸和慎灸的穴位 孕妇禁灸和慎灸的穴位包括:合谷、缺盆、天枢、少泽、昆仑、至阴、肩井、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三阴交。 第二部分灸疗配穴方法 常见适应症 1、颈椎病 是指颈椎骨关节病变(如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等) 压迫神经根、脊髓或血管,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温经散寒,疏经活络。 天柱、大椎、阿是穴、合谷、外关、后溪、肩髃(见图28、31、36、41、46页); 颈夹脊、天宗(见图36、57页);上肢麻痛加手三里、曲池、腕骨(见图28、36页)。 着肤灸,每穴1525分钟,每次选35穴,每日12次
9、。 2、肩周炎 是肩关节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肩髎、肩髃、阿是穴(见图28、46页); 肩胛痛者加肩贞、天宗(见图36页);上臂痛者加曲池、臂臑(见图28页)。 着肤灸或和姜灸,每穴1545分钟,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日。 3、腰肌劳损 是指由积累性劳损、创伤及腰椎平衡失调等原因引起的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慢性纤维化、瘢痕化、钙化、硬化而致,是腰肌容易疲劳且易出现疼痛。 通经活络。 肾俞、志室、大肠俞、阿是穴(见图41页); 湿胜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见图32页);肾虚者加命门、关元、太溪(见图42、53、54页)。
10、着肤灸,每穴1525分钟,每次选4穴,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4、腰间盘突出症 是指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以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舒经活络。 阿是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殷门、承山(见图41、58页);后溪、足三里、昆仑(见图31、36、41页)。 温和灸,每穴1025分钟,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 5、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以侵犯四肢大关节为主,在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功能障碍,发病以儿童及青年居多数。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阿是穴、及患病关节局部穴位(膝关节炎取膝眼、鹤顶)、曲池
11、、足三里、血海、肝俞(见图28、31、32、41、58页); 行痹者加风池(见图49页);者加阴陵泉(见图32页);热痹者加大椎(见图31页)。 寒湿和姜灸,每穴1525分钟;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1525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6、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侵犯小关节,如手、足及腕关节等,常为对称性,呈慢性经过可有暂时性缓解,由于多系统损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体。 通经活络,清热除湿,散寒止痛。 病患关节局部穴位、阿是穴、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见图28、31、56、58页)。 湿重者加阴陵泉(见图32页);发热者加大椎(见图31页)。 寒湿和姜灸,
12、每穴1525分钟;温和灸,每穴1525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7、痛经 是妇科的常见病,以行经或月经来潮时发生小腹疼痛,甚至连及腰腿为主要症状,有时伴头昏、头痛或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加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痛剧昏倒的危急现象。 调经止痛。 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见图28、32、54页); 气滞血瘀者加膻中、太冲(见图50、54页);寒湿凝滞者加地仓(见图31页);虚证者加足三里、肾俞、太溪(见图31、41、42页)。 着肤灸,每穴1530分钟,每日1次,经前3天开始治疗。 8、慢性结肠炎 是指由已知原因或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以腹泻为主症。 清利湿热,温肾补
13、脾抑肝。 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阿是穴(见图31、54页); 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曲池(见图28、32页);肝旺脾虚者加太冲(见图50页);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见图41页)。 着肤灸,每穴1525分钟,每次选35穴,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9、带下病 是指妇女阴道内所排出的分泌液,在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上发生异常的同时,并伴有局部不适感或全身症状。 健脾利湿,补肾止带。 气海、三阴交、带脉(见图32、49、54页); 脾虚者加中脘、足三里(见图31、54页);肾虚者加太溪(见图42页);湿热者加阴陵泉(见图32页)。 温和灸,每穴10分钟,每次选34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4、 10、慢性盆腔炎 是指女性内生殖器与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归来、肾俞、关元俞(见图31、32、41、54、58页); 湿热者加阴陵泉(见图32页);淤血寒湿者加地机(见图32页)。着肤灸,每穴1525分钟,每次选35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 11、慢性胃炎 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 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疏肝理气,活血暖胃,养阴止痛。 中脘、胃俞、足三里、上腹部阿是穴(见图31、41、54页);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见图41页);肝气或肝
15、火犯胃者加行间(见图50页);血瘀胃络者加膈俞(见图41页)。 着肤灸,每穴1025分钟,每次选35穴,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12、慢性支气管炎 出现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且连续两年以上,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动则益甚。 健脾温肾,理气化痰。 肺俞、膻中、脾俞、太渊(见图27、41、54页); 肾虚者加志室(见图41页);气虚者加足三里(见图31页);表证重者加大椎、风门、列缺(见图27、31、41页)。 着肤灸;每穴1025分钟,每次选35穴,每日1次,10日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日。 13、中风偏瘫 是由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以起的,以一侧肢
16、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或有感觉丧失的病证;或伴有口角斜、流延、吞咽困难、语言不利、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通经活络。 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见图28、46、49页);下肢瘫痪:付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见图31、32、49页); 语言不利者加廉泉(见图54页);口眼歪斜者加地仓、下关(见图31页)。 温和灸,每穴1025分钟,每次选35穴,初病每日灸1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14、男性不育症 结婚后经年不育。 培补肾气。 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见图31、32、54页);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见图41、42页);肾阳虚加命门、志室(见图41、53页)
17、;肝郁加肝俞、次髎(见图41页);肝郁化火加行间、阴廉(见图50页);湿热者加阴陵泉(见图32页)。 着肤灸或和姜灸,每穴1525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15、不孕症 育龄期妇女,夫妻同居2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无避孕而不怀孕;或曾有过妊娠,又间隔2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均称为不孕症。 培补肾气,化痰祛痰。 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见图31、32、54页); 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见图41、42页);肝郁者加太冲、内关(见图45、50页);痰湿者加丰隆、阴陵泉(见图31、32页);血瘀者加血海(见图32页)。 着肤灸或和姜灸,每穴1525分钟,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 内
18、科病证 1、感冒 是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症状表现为咽干、鼻塞流涕、发热、头痛。 祛风解表。 风池、大椎、合谷、太阳(见图28、31、49、58页); 恶寒重者加风门、肺俞(见图56页);风热重者加曲池(见图41页);鼻塞重者加迎香(见图28页);咽喉疼者加少商(见图27页)。 风寒和姜灸;其他用艾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次选34穴,每日1次。 2、哮喘 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 宣肺理气,化痰定喘。 肺俞、定喘、膻中(见图41、54、58页); 寒哮者加风门、外关(见图41、46页);热啸者加大椎、曲池(见图2
19、8、31页);痰多者加中脘、丰隆(见图31、54页);喘甚者加天突(见图54页)。 热哮着肤灸;风寒和姜灸,每穴灸1025分钟,每次选23穴,每日1次,5次1个疗程。 3、急性支气管炎 是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起病较快,开始为干咳,以后咳粘痰或脓性痰,常伴胸骨后闷胀或疼痛、发热、鼻塞流涕等。疏散外邪,宣通肺气。 肺俞、定喘、合谷(见图28、41、58页); 风寒者加风门、列缺(见图27、41页);风热者加曲池、大椎(见图28、31页);咽痛者加少商(见图27页);气促者加膻中(见图54页)。 着肤灸;每穴1025分钟,每日1次。 4、心绞痛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