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26471733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下的人文素养论文1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心。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人文,有人类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取向。对人本身来讲,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诉求、一种终极关心。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总体上体如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别人、“人与本身这三个层面上。在人与自然层面上,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具有尊重自然的伦理态度,遵循自然规律的理性态度,保护自然的实践态度。在人与社会包括别人层面上,懂得平等相处,尊重别人,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人与本身也就是个体层面上,懂得人的尊严,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有正确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的,能够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更替,浩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为一体,内涵丰富,且相互浸透,互相吸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方面凝练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精神境界的深邃追求。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构成了崇尚人伦

3、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倡导刚健有为,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讲。其基本内涵至少能够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和人道精神;第二、“发奋图强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第三、“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第四、“任重道远的责任感和责任感;第五、“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高尚人格;第六、“厚德载物的宽广情怀和道德情操;第七、“尚中贵和的和谐理念和处事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既具时代意义,又具有普世情怀。马克思曾经讲过:“人们本人创造本人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五千年的中国传

4、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构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也是当代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思想渊源。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增加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本身人文素养,打造坚实的人文根基,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出于如何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是汲取人类精神文明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再生性创造的结果。正如现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现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也同样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为现代社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人

5、文精神的提升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把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好处。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社会文化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努力提升本身人文素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责任。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有赖于学校教育,也有赖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

6、更依靠人文教育3。作为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主要手段的人文教育,详细表如今四个层面:人文学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个人修养教育3。其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民族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中心层面和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经过中构成和发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合理内核和人文精华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当今我们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素材和思想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并非单一的课堂教育,它

7、包含着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操行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多元渠道,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但不可否认,在众多渠道中,课堂教学仍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它既是老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人生舞台,也是学生求知进取、明辨是非、增长才智,乃至构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理想平台,处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身为老师的我们怎样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和载体,有质、有量、有效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使受教育者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呢?笔者沉思揣测,以为唯有“创新二字,即教育者在拥有良好思想品德、扎实专业素质和学术修养的基础上,努力优化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形式,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

8、,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既在教学效果上事半功倍,又在人文教育上潜移默化,二者兼具,相得益彰。首先,在教材建设上做到篇幅适度,注重“守正与“出新。目前,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通览之下,大多体例庞大,内容偏深,份量过重,专业性过强,与时代特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等联络不多,可读性不强,学生无欲阅读,甚至望而却步。为此,笔者以为,作为高校学生的通识类教材编写,应在篇幅、内容上予以推敲,避免过全、过量、过深。在编写体例上尝试采取专题编著法,全书由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当代人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创新意识

9、、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化等专题合构而成。每一专题的内容既要“守正,又要“出新,“守正层面是系统阐述和梳理专题文化基本知识,“出新层面则是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贴近时代、社会及学生实际,着力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努力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指导意义。其二、在教学形式上,改革教学课程“个人承包制,施行“分片包干制。众所周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老师教学课程的分配,一般根据老师所属专业方向来确定,一人主带一门或多门课程。学有专攻,这种教学课程“个人承包制教学形式对于专业性课程的教学而言确有必要。然就中国传统文化这门涉及文

10、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通识课来讲,这种教学形式则因老师较为单一的知识构造与课程庞杂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经过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夹生饭,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因老师相关知识的“贫瘠显得苍白乏力。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课时少,且大多为合班大课,不少学生对这种非专业课程又怀着漠视态度。老师若勉强上阵,并按传统教学形式和程序“按部就班授课,其教学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要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一种奢望。笔者以为,要避免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的这一乱象,较为奏效的办法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施行课程教学“分片包干制。该课程教学团队由若干位授课老师有机组成,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结合教

11、材编写体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以及老师知识储备及研究方向、学术积淀等众多因素,将该课程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制定若干教学专题,因人分配教学任务,施行专题模块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将使课堂教学由“机械走向“机动,在详细课堂教学中能使知识点相对集中,分析问题深入透彻且成系统,会起到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不一样的全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过去通识课教学“大餐中因学生吃“夹生饭导致“厌食的局面。其三,在教学内容上少做“加法,多做“减法。在过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老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加取舍,将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混为一谈

12、,重点不清,脉络不明,使得有限的教学时空被无限的文化史堆积挤占。而且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不顾社会变迁,不联络时代和学生实际,为讲文化而讲文化,带着学生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海洋里,始终不着边际。这种对教学内容不断做“加法的思维形式和行为习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最容易产生,其结果是老师灌输得越多,学生越难消化,学习“胃口越来越差。因而,要解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消化不良的良方,只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做“减法。记得现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减法有过很好的诠释,他以为,为文化做“减法、为文化思维“减肥的目的,就是“让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位凸显出来,不要让它成为热闹喧嚣的文化闹剧,我们在

13、讲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要太多地渲染“谋术文化、民粹文化、复古文化和地域文化,应努力增加“大道文化、理性文化、创新文化和整体文化的成分,那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7。余秋雨教师的文化“减法思维给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很好的启示,也是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这种全新的思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质感的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和演绎,如此方能推陈出新,让学生喜闻乐见,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现代大学生是有朝气、有活力、充满智慧的年轻一代,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终究要落在他们肩上,责任重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正肩负着造就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的一代新人的时代重任,同样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初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时代命题既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长远之计,也是历代先贤共同遵循的高尚理念,深入揭示了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因而,我们应擅长从当代审视传统,从传统观照当代,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和合理内核,取其精华,革故鼎新,在新的时代建构起既具当代意识又具中华特点的思想文化体系,以此来塑造年轻一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和圆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