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地理教学方案计划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的教学方案计划设计及其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地理教学方案计划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的教学方案计划设计及其点评.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的教学设计及点评冯雪峰1、 课程分析本节课作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章,它在对前面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利用之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知识对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旧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以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本章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两节内容一个从能量转化和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明地球整体的循环过程,并呼吁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对地球环境进行保护;另一个则从地球各部分的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性来分析地球环境的多变,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其
2、变化的规律。2、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日常经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并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分异的规律。2. 能力目标 通能够过读图、析图解释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以及表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象。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地理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 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差异性的分布规律及原因。4、 教学难点 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
3、际问题;用地域分异规律来解释垂直分异、水平分异以及局部分异的表现和原因。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教师利用地球仪和电子地图让学生回答问题:地球上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系统中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间关系如何?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知识回顾中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而这些要素通过生态循环实现相互联系与制约。2. 教材指导首先,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生物联系了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这张图,以初步了解生物循环的规律,并让学生在回答“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这一问题的
4、过程中理解生物活动对陆地水、地形地貌等地理因素变化的影响。其次,跟着教材进入活动,让学生观察书中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并通过合作讨论回答“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这几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图示对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总结,以引导学生对气候与水文之间、水文与地貌之间、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再次,教师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功能,学生通过总结得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两种,而教师根据这一结论,一方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各生态圈之间
5、完成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对这一模块活动中的藏羚羊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用平衡功能,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最后,教师先通过对之前知识的总结,来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原因及表现,然后引入书中黄土高原和东北林区的案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来表明其演化的过程、原因及表现。3. 教学拓展 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同时根据今年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分析,即对于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干旱,森林火灾不断的现象,以及我国等西太平洋沿岸国家降水不断,洪涝灾害严重的强烈反差进行整体性
6、分析。6、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设计1. 新课导入1.1问题导入 教师利用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以及整体性的表现。1.2图片导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中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1.3观点导入 教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接下来了的学习中对着一观点进行验证,以判断其正确与否。2. 教材分析2.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教师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通过对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将地球划分为自然带之一内容绘制成知识
7、导图,并详细解释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不同地区所接受的热量不同,而热量会影响降水,热量和水分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决定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由此,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最后教师通过幻灯片放映呈现整个地球自然带的分布状况,并让学生讨论其变化规律。2.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并迅速找出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绘制地域分异规律的表格,从而保证学生对这些地理分布规律能够有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最后教师
8、先解释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等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和特点,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解释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内容,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2.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生先阅读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完成课件上的表格,表格中对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形成基础,水分变化的原因,从沿海到内陆干湿状况的差异的原因以及地表景观的变化,自然带更替以及延伸方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完成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以亚欧大陆为例,综合之前学过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对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其呈现出来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2.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
9、阅读过教材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对书中图例“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进行解释,其中对于山脉南坡从常绿阔叶林一直到积雪冰川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究,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即由于垂直水热条件的变化,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进而形成垂直气候带,而自然景观也出现了垂直分异规律,最后让学生运用该规律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变化进行解释,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运用。3.教学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热量与水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归纳出热量是影响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水分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了地域垂直分布的差异
10、,而这三种地理环境的差异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7、 教学点评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一、调动了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来优化课堂流程,调节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二、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总结,基于本章节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教师采用总结归纳的方式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利用问题,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总结,然后有通过要素之间关系的作用来理解整体性的含义,而在差异性的教学中,教师又利
11、用不同模块的学习层层推进,不仅对地理环境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知识融合,还对之前学的整体性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三、体现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地位,而自己则成为了教学引导者,例如在案例引入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环境变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形成地理思维,并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即针对该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师应尽量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差异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且每一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教材的帮助、组内的讨论完成地域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案例分析等任务,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1张立峰,王向东.基于地理学“整体性”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8:101-106.2杨光宇,马同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湘教版)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