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_诗经原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_诗经原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_诗经原文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诗经三首 课文鉴赏说明诵读提示学习诗经三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课文三首诗歌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教学建议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一教氓和无衣,要边读边理解,边背诵;三课时内背诵全篇。文学鉴赏起始,教育学生要养成诵读的习惯。教氓,按“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领读,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背诵全
2、诗。领读第一、二章后,讲解四言诗的读法,然后背诵。诵读第三、四、五章,引导学生理解“兴”的诗句同引起下文的关系,鉴赏艺术效果。议议:如果删去“兴”的诗句,效果怎样?然后背诵。诵读第六章后,回顾、比较三个阶段的感情基调,再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分段背诵,或全篇背诵。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兴的艺术效果,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教无衣,也让学生读读,背背。点拨“同袍”“同泽”“同裳”和“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指点这首诗的特点,重章叠句,只在第二、四、五句换字,记住在同一词序上所换的字,这样有利于背诵。二教静女,要指导学生课前自读。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
3、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三布置课内练习时,说明课文出题意图,要求学生先诵读课文再解题。有关资料一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
4、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
5、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
6、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
7、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8、出版社1986年版)三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一)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三)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诗经三首课文鉴赏说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访问:诗经课文鉴赏三首诗经三百首鉴赏大全集诗经木瓜诗歌吟唱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