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战后日本教学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641951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战后日本教学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略论战后日本教学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战后日本教学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战后日本教学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略论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师范)专业 2007级 邱芳指导教师 冀伯祥摘要:自战后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的扶持外,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支持下,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后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正是这次改革,为日本的经济起飞,持续高速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就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关键词:日本;教育;改革;经济;作用;Abstract:Since the war, Japans ra

2、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ason, in addition to supporting the United Stat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develo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ts success. World War II, Japan has the support of the U.S. occupation authorities carried out the worlds first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 the r

3、eform is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once again after a thorough reform. It is this reform Japans economic take-off, sustained high growth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his paper on the post-war Japa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reforms role in the economic take-of

4、f, as well as thre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Key words:Japan;education;reform;economy;effect;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日本,失业人口骤增,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战争结束时,日本14的财富化为乌有,工业生产下降到1935-1937年的110,40的城市建筑变成瓦砾,大批工人失业,粮食和日用品奇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日本战后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从战争废墟上将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又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5、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发展,令世人为之瞩目,促进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一点是日本通过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必需的人才。日本的成功与教育一书中曾指出:“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14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是从战前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是过去几十年所积累起来的教育成果。”战后,日本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出巨款发展教育,采取一系列有用的措施,进行了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一、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 实行学制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使日本经济在战后得到复苏和发展,日本政府首先从整顿教育入手。1947年,战争刚刚结束

6、,百废待兴,日本在颁布了新宪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等一系列文件,从而掀起了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契机。日本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首先实行学制改革,把战前的“6533”制改为美国式的“6334”制(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的九年为义务教育,一般叫做六三制。再加上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总称为六三三四制),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六年延长到九年,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此外,日本政府还注意发展特殊学校,即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学校。因为特殊学校的发展快慢也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特殊学校也分国办、公办和私人办学,每所学校都设小学部和初中部,为经济的崛起积蓄人才。随着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改革的教育

7、投资的逐年增加,战后日本的教育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直到1954年经济起飞的前夕,日本已迅速地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高达98,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六十年代,其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高中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1961一1970年,日本中小学学生由311万人增加到423万人,教师由13.4余万人增加到20余万人。战后初期,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占50%,60年代达70%,70年代达90%以上。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日本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二) 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日本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到6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50年代中后期,

8、日本大力引进技术,开展技术革新。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多样。因此,产业界迫切要求对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培养与现代化生产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一再呼吁充实职业高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中等、高等教育阶段的产业教育和理科教育。先后于1951年和1953年分别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和理科教育振兴法。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的目的是通过产业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产业技术知识,并养成其发明创造的本领。根据这一法律,日本逐步完善了高中产业教育的设施和设备。制定理科教育振兴法的目的是通过理科教育,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养

9、成科学态度,并培养他们发明创造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商品质量高、造型新,并打入国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均与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有关。据统计“1957年12月,日本岸信介内阁在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时,首次将教育发展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特别强调要振兴科学技术,加强科技教育,增招理工科大学生,以确保科技人员数量,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为此,从1957年起,日本每年增招理工科大学生8 000名。”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的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版,第131页。除此之外,日本还注重企业职员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不断强化对员工的

10、职业培训。日本大部分企业都特别重视提高职工的素质,“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活力之源”的思想已成为日本企业界共同经营的理念。人才是培养出来的重视人才当然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随着日本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日本企业职工的高学历化结构日益明显。但是,日本企业家认为,高学历者并不一定是适合公司的人才,只有通过培训教育,掌握为本企业效力的能力时,才称得上人才。 ”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成长与教育序言, 1963年4月版。教育是最有效的投资日本政府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没有高质量的职工队伍,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成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任务,教育培训

11、被视为“最有效而值得的投资”。日本为强化职业培训,战后至今,日本制定并先后三次修改了职业训练法,其内容涉及到企业内教育的各战后日本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个方面,是日本企业内教育的基本法规。为促进职业能力开发的发展,劳动大臣还根据职业训练法的有关规定,在1971一1990年间先后制定了四个五年职业能力开发基本计划,它们对当时职业训练的目的、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以上两法的颁布与实施,使企业内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企业内教育的发展和发挥其经挤增长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同时,日本在中央的劳动省设立“中央职业能力开发审议会”、“职业能力开发局”和“中央职业能力开发协会”,

12、 负责职业能力开发的行政管理事务,通过调查研究、联络指导、交流信息等手段,促进职业能力开发基本计划的顺利实施。并以多种形式办学,为受教者提供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日本企业内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和“终身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在培训时将工人、管理人员和高层领导者分开培训。且教育方式也是灵活多样,有在职训练、离职训练和自我启发等形式。日本通过强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了企业办学和职工求学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内教育的迅速发展,这些都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都需要不同的

13、人才,而教育应该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好符合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经济高速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创造出了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奇迹。正如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所言:“振兴国家,担负国家重任的是人,民族的繁荣与衰退也是这样,资源小国的我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时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普及的高度。”吉田茂也曾指出:“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李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7月版。可以说,教育的成功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最根

14、本的推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育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造就了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日本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又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日本把丰富的劳动力强调为第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但是人口不等于人才,有人不等于不缺劳动力,“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成为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因此,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熟练劳动力,必须靠教育来解决,因为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劳动经验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情况。日本政府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高职教育、大抓产业教育等措施,对劳动者需要的增加以及劳动力质量的

15、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目前,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50的国民收入主要靠的是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水平,生产性能高的产品等生产方式来实现的。这样的生产方式不需要新建产房、不增加设备、不延长劳动时间、不提高劳动强度,只是通过高质量的劳动力和高效率的机器设备相配合,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日本通过教育改革,增加了劳动者具备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使自然资源及各种生产工具的作用,通过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充分发挥出来。“日本在1950年就业总数中,初中毕业生占86,随着教育水准的提高,到1980年,初中毕业生仅占总数的60,高中毕业生占55,大学、短大

16、毕业生比率达到了39肠。这就决定了日本劳动力在进入企业时,已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接受高难度操作技术的潜在能力。”李淑芳.论教育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中的作用,开封大学学报,l998(9)战后,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也表明,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生产资料,而是靠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质量来实现的。即不是增加劳动量的投入,而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据日本血脂康津在日本科技革命的道路中计算,1951-1970年日本农业生产总值中,技术的作用占50-63。技术的这种巨大作用,早在1962年日本文部省教育白皮书日本的成长和教育中做过说明,它指出:“在激烈的国

17、际竞争中,科学的创建、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力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这些所引起人们注视的各种重要因素,被称之为“人的能力”。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开发,则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成长与教育序言, 1963年4月版。日本实行学制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全体国民知识化,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二) 教育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科技人才技术的引进和革新,设备的更新,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技术人员,日本产业界迫切需要政府有计划地培养适应技术革新和经济高速增

18、长的有技术才能的人。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的投资,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增招大学和理工大学人数,以确保并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需要和质量。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为造就大批优秀技术人员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的科技队伍使日本在短短的数十年间,赶上甚至超过了科技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这支优秀的科技队伍,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实施中,依靠从小学到大学扎实的基础及专业教育,加上后期企业教育的定向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战后初期,相较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许多技术落后于世界20至30年。为尽快改变局面,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日本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广发吸收世界先进科技的现行成果,推动

19、本国经济的发展,以较低的代价和较快的速度,缩短了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这些政策的实施者,就是日本的高科技人员。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日本的技术引进比当时其他发达国家要全面、深入得多,从国外的电脑、自动化等尖端技术,到汽车制造、电器等新技术,只要有利于日本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都被大量地吸收进去。日本技术引进在50年代年平均为320件,60年代年平均为1000件,70年代以后年平均超过2000件。这一惊人的引进速度及成功率,充分反映了日本优秀科技人才的实力,并显示出了教育先行战略的卓越成就。日本的科技人才,在向世人充分展示其高超模仿能力后,并未停留在技术引进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对新技术的综合研究和

20、开发,进行变革与创新。进入80年代,日本认为自己已开始从“模仿与追随的技术时代”迈进“创造与领先的技术时代”,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政策。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对发达国家技术开发革新性的国际比较研究,1950年至1980年,在发达国家发明的2150项技术中,日本只占308项,在发达国家中最低。而80年以来,日本的技术出口额一直急剧上升,技术出口已明显超过进口。日本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专利数量,1980至1990年,日本所申请的专利为316项,德国为182项,美国为151项,远远超出了其他发达国家。依据日本1992年度经济白皮书中的数据,就所涉及的科技人员人数及经费投入量而言,日本在技术

21、开发领域已领先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这预示不久的将来日本科技队伍在国际科技界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更大成就。(三) 教育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出色的管理人才优秀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获得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产业,通过教育国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国民,有了他们,社会的各个环节才能正常运行,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为日本提供了出色的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出色的公务员和精明强干的企业家两个方面。首先,日本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条件以及注重学历的政治家的各类准则,吸引着高知识阶层中的佼佼者进入各级政府,形成了强有力的官员集团。日本公务员制度规定,除去中央、地方最高行政首

22、脑由选举产生外,对各级官员的任用均按照以“能力”和“成绩”为标准的原则,通过考试合格,择优录取,并终身任职。而官员考试3个等级的学历要求,又明确显示了有可能进入高级官员层次的入选者,必须有高学历和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近几十年来,日本公务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据日本总务厅和劳动省统计,1960年公务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62.4%,1970年为81.6%,1980年为85.3%。这些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精英被选拔后,进入公务员全面培训期,时间约为3年。最初2年做文秘性质的事务工作,熟悉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第3年则到本系统的公务员行政院校或中心进修,进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23、和实际工作能力。尔后,根据其工作实绩予以晋升或惩罚。”余逸群.日本教育先行战略与经济发展亚太经济,1993年05期激烈竞争、严格筛选、系统培训,加上严格的制度和高质量的优先教育,培养了日本公务员敏锐、果断决策的能力,确保这支承担国家政治、经济等管理重任的公务员队伍迅速健康地成长,体现出务实进取、高效廉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特点。“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制定和监督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合理的引进外资政策;为民间企业引进外资提供支付担保;实行通货、税收、证券市场等方面的改革;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先行投资,大力发展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部门等等,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为

24、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教育还为日本提供了一批具有经营头脑和管理才能的企业家。战后,随着经济民主化改革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日本企业家集团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与公司所有权紧密相连的所有者型企业家外,产生了一个几乎同所有权联系不大而受聘于管理企业的新兴企业家集团。“1991年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和东京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对300家大企业的董事当选理由所作的调研显示:由于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且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被选任董事的占43.5%,根据拥有生产技术知识当选的占20.1%,根据具有产品销售能力当选的占16.7%,根据具有执行业务上的判断能力当选的占9.2%,而作为股东和

25、股东代表的资格担任董事的仅占10.5%。”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可见,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家均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企业教育与实践中脱颖而出且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家。他们有从行政部门辞职的高级经济管理行家,有大学和研究生院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有丰富经营才能的企业所有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因此,日本企业界对企业家的要求很严格,企业家的产生履行“能力主义”的原则,这个新兴的企业集团自诞生起就连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自我培训,各式各样的经营管理问题的讨论会和大型演讲会。大批派遣赴美的考察团,美国式的经营管理理论、方法著作的出版,实践

26、中管理方法的探索,不断地提高着日本企业家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了高质量的、精明强干的日本企业家集团。三、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欲使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尽快地、广泛地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将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作为重要的手段,必须上升到新的高度来重视和认识,并且要作为一项重大社会课题来研究和改革。综析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并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首先,不断改革教育结构

27、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地发挥其效应的。只有在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在二次大战后,教育之所以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在教育上采取了极其灵活的政策,不断地、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教育结构,以求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为

28、兴国立业之本,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应该借鉴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及教育结构。其次,优先发展教育,做到教育先行于经济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的位置应该提前到经济发展之前,要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研究,加大主观设计,让教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先行者,而不是在经济发展后的补充。要提高教育普及率,中国作为一个倡导以人为本的国家,教育应该是作为人民的一项权利得到公平的机会,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素质,形成人才投资和经济回报的良性循环发展。以此,将人口大国变为

29、人力强国,推进现代化快速发展。再次,在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同时,推广高等教育,为企业部门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企业教育及社会教育,加强继学校教育之后的再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今天,政府要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础性的长期重要的地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相信,借鉴外国经济发展和重视教育、科技的经验,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将是历史的必然。参考文献:1 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的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版,第131页.2 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成长与教育

30、序言, 1963年4月版.3 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90年代日本的课题中译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9年版,第509510页.4 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5 日本文部省调查局.日本的成长与教育序言, 1963年4月版.6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面向21世纪的教育,求实出版社叉989年版,第170页.7 余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间题,辽宁人民出版社耳1983年版,第247页,世界历史1992年第3期.8 刘予苇编.日本经济发展三十五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朱文富.日本发展企业内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措施,日本问题研究,1994(4) .10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李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7月版.11 崔巍.战后日本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J.日本问题研究,2003(2) .12 李淑芳.论教育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中的作用,开封大学学报,l998(9) .13 孙凤杰.试论教育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1999(1) .14 余逸群.日本教育先行战略与经济发展亚太经济,1993年05期.15 薛焕玉.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创建学习化社会,载新华文摘,1991年第4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