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单元三种性质的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1单元三种性质的力.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1单元 三种性质的力【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熟练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以及方向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一、力的概念1力是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物质性是指 力的作用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相互性是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必然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的。4力的矢量性是指 力是有方向的 ,形象描述力用 力的图示法 。5力的作用效果是 使物体发生形变 或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力可以按其 性质 和 作用效果 分类。【讲授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二、重力1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G = mg (g为重
2、力加速度,它的数值在地球上的 两极 最大, 赤道 最小;在同一地理位置,离地面越高,g值 越小 。一般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我们认为重力是恒力。3方向: 竖直向下 。4作用点重心:质量均匀分布、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 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 不一定 物体上(填一定或不一定)。质量分布不均或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采用 悬挂法 粗略确定。【讲授方法】关于重心,举例说明。三弹力1概念: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1) 两物体直接接触 ;(2) 发生弹性形变 。3大小:(1)与形变有关,一般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出。(2)弹簧弹力大小
3、胡克定律: f = kx 式中的k被称为 劲度系数 ,它的单位是 牛顿每米 ,它由 弹簧本身 决定;式中的x是弹簧的 形变量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子且指向 绳收缩 的方向;(2)坚硬物体的面与面,点与面接触时,弹力方向 垂直于 接触面(若是曲面则是指其切面),且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3)球面与球面之间的弹力沿 半径方向 ,且指向 圆心 。【讲授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 例1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各接触面均光滑,请思考三个小球各受几个弹力作用?并指出弹力的具体方向。【例题分析】考察知识点:弹力的有无和方向判断,向学生介绍“假设法
4、”的应用。例2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A. B. C. D.【例题分析】考察知识点:胡克定律例3如图所示为位于水平面上的小车,固定在小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在斜杆的下端固定有质量为m的小球。下列关于杆对球的作用力F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小车静止时,Fmgsin ,方向沿杆向上B小车静止时,Fmgcos ,方向垂直于杆向上C小车向右匀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竖直向上D小车向右匀加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可能沿杆向上 【例题分析】考
5、察知识点:物体的受力平衡四、摩擦力1产生条件:(1)两物体接触面 粗糙 ;(2)两物体间存在 弹力 ;(3)接触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滑动 摩擦力)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 摩擦力)。【讲授方法】举例分析,并说明弹力和摩擦力的存在关系。2方向:(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2)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的 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可以根据平衡条件、牛顿运动定律判断。【讲授方法】举例说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3大小:(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 N 式中的N是指 压力的大小 ,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式中的被称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
6、由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 决定。(2)静摩擦力的大小: 02(mM)g时,木板便会开始运动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6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F。(g取10 N/kg)(1)当拉力大小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2)当拉力大小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此后若将拉力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多大?7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与斜面间弹力的倍(tan ),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不计,绳的OA段平行于斜面,OB段竖直,要使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则物体B质量的取值范围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