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概念复习资料.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经济学基础概念复习 第一章 1.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对仅次于最优选择的放弃。 2.三个基本经济学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 4.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一定时期、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能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组合的曲线。 第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它是描述衡量一个国家总产出的标准。 2.GDP建立在商品实物数量和价格两者共同的基础上,因此,无论价格上升还是数量增加都会引起名义GDP. 3.通货膨胀采用不变价格来计算产出价值,得到的结果就是实际GDP。 4.人均GDP:总的GDP除以人口总数,就是人均GDP。 5.收入转移:向那些不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人支付报酬。 6.生产要素:资本存量、要素质量。 7.政府管制:提供法律框架、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力、保护环境。 8.累进税:通过对收入较高的人实施较高的税率来实现市场收入的再分配。 9.累退税:对收入较低的家庭征收较高的税率。 第三章 1.经济交往的原因:⑴作为个人,我们没有能力生产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⑵我们生产自己有能力生产的东西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也是有限的。 2.经济参与方:企业、消费者、政府、外国人。 3.两个市场:要素市场,向社会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4.需求强调的观念是:我们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 5.需求法则: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反之。需求曲线的共同特征是向下倾斜。 6.需求的因素:价格、偏好、收入、其他商品价格、预期。 7.需求量的变动:沿着给定的需求曲线的移动。反映的是商品价格的变化。 8.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9.市场供给反映了不同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销售该商品的所有厂商的集体行为。 10.市场供给法则:市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价格愈高,供给量越多。增加的产出必定需要更多地成本,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价格下才会有较多的产出出现,较高的价格,也可以增加利润,并且诱使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11.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量的变动,沿着给定的供给曲线移动;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12.均衡价格:一种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使得现有买者和买者的意愿相符合。 13.价格上限的三个结果:增加需求数量、减少市场供给、产生市场短缺。 14.价格下限的三个结果:减少需求数量、增加市场供给、引起市场过剩。 第四章 1.总效用:(TU)指从一种商品的全部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的数量。 2.边际效用:(MU)指从某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边际单位)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每一单位商品所产生的额外效用递减。其适用于较短的周期。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1)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2)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增加的速率减小。 5.价格弹性:由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得来。E=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6.富有弹性:E>1,需求富有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映强烈。 7.缺乏弹性:E<1,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敏感。; 8.单位弹性:E=1,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是相等的。 9.弹性与收益:E>1,降价会增加收益;E<1,降价减少收益;E=1,降价不会引起收益的变化。 10.价格弹性决定因素:商品特性,即是必需品还是奢饰品;替代品的可得性;相对于收入的价格。                   第五章 1.市场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的总量。 2.生产要素:可以被用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分为短期要素、长期要素。 3.生产函数:产能约束。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生产要素)与最终产品(产品)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是生产函数。 假设有两种投入品:劳动L和资本K,产出为Q,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达成Q=F(K,L).生产函数是在给定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成立的,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函数会发生变化。 4.短期生产函数:短期内一些投入(例如土地和资本)是固定的。此时产出取决于可变投入(如劳动力)的数量。 5.思考:为什么会存在产能上线? 潜在产出的上限取决于最少的要素,即短边原则或木桶效应。 6.边际物质产品:指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 反应每一单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 边际物质产品(MPP):总产出的变化量投入数量的变化量。 7.收益递减规律: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一种投入数量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此后边际物质产品随这一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注意:“最终”,也就是说,某一投入边际物质产品并非自始至终减少,它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 8.收益递减规律的原因:资源约束。最初边际物质产品增加来源于劳动专业化。 9.总成本:生产商品或服务所花费的所有资源的市场价值。 10.固定成本:总成本中不随产出的改变而改变的那部分成本。短期内,产出增加,固定成本不变。 11.可变成本:总成本中随着产出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总成本的变化都是由于可变成本的变化而引起的。 12.平均成本的度量: 一、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ATC=总成本总产量 二、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 13.U型ATC曲线:平均成本曲线经历先递减再递增的过程,ATC曲线最初的下降主要归功于固定成本。 14.边际成本(MC):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边际成本(MC)=总成本的变化量总产出的变化量 边际成本曲线呈上升状态,所增加的一额外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边际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上升,是因为边际产品递减规律。边际产品递减等价于边际成本上升,边际产品递减意味着,当我们不断增加某种可变投入时,每一单位的投入所得到的产品增量会越来越小。换言之,当我们不断增加产量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这种投入越来越多,也就是边际成本越来越高。 15.U型平均成本曲线与固定成本、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曲线最初下降归于固定成本被更大的产品分摊;平均成本曲线后来的上升是由于边际成本的上升。         第六章 1.市场结构:不同的企业获利的机会不尽相同;市场结构对企业利润追逐构成影响;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中厂商的绝对数量以及相对大小。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众多厂商生产相同的的产品。例如农场主 3.垄断:是指单独一家企业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全部供给。例如地方公用事业公司。 4.不完全竞争: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双寡头是指只有两家企业提供产出;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大企业完全或几乎控制某一产业。 5.市场结构对产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购买某产品所支付的价格部分取决于生产此商品的厂商数目。 ※产品质量也依赖市场竞争程度。 6.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ⅰ完全竞争厂商没有市场权力(是指改变市场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 ※完全竞争厂商每个厂商相对于市场而言都是如此之小,对市场的总产量和价格都无显著影响 ⅱ价格的接受者 ※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个别厂商必须接受市场价格,并相应调整产量 ⅲ单个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只能以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商品 ※一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对其产品的需求马上变为零 7.市场需求曲线总是向下倾斜的,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8.企业生产决策 ◆产出水平的选择即是企业的生产决策 对于竞争性厂商而言,他们可以以市场价格出售所有的产品,所以他们的供给决策就是生产多少。 ◆产出和收益 若竞争性厂商增加产出,其销售收入必然提高。 总收益为一定时期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 ◆收益与利润 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总利润取决于产出增加成本增加的数量 ◆生产最大的产量,能带来收益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 当增加一额外单位产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增加的成本时,才生产这一单位产出 9.企业生产决策 ◆价格 竞争性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必须接受其产品的现行市场价格。 竞争性厂商额外一单位产出带来的收益等于价格 ◆边际成本 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成本通常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上升 10.利润最大化产出率 ◆竞争性厂商的生产决策,归结起来就是比较价格和边际成本。 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竞争性厂商就扩大生产水平 当边际成本上升到价格以上时,减少生产 11.总利润 ◆总利润的两种计算方法 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总利润=平均成本(单位利润)X销售数量 单位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P-ATC 总利润=(P-ATC)XQ 12.供给行为 ◆厂商如何决定其生产量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单个厂商的供给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竞争性厂商调整供给数量直至MC=P 边际成本曲线是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3.供给移动 ◆边际成本决定厂商的供给政策 ◆任何引起边际成本改变的原因都将引起攻击行为的变化 ◆对于边际成本和供给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投入要素的价格 技术水平 预期 14.市场供给 ◆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总量 ◆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之和 15.竞争性行业的市场供给 ◆决定竞争性市场供给的因素 投入要素的价格 技术水平 预期 行业中的厂商数量 16.行业进入与退出 ◆进入 当存在丰厚利润时,新的厂商将进入该行业 经济利润吸引厂商—厂商数目增加导致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下降—只要存在利润新厂商就会继续进入竞争性行业—这一过程知道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所有的经济利润消失时才会停止。 ◆退出 当厂商发现其他领域的投资利润更好时,将退出该行业。 如果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之下,厂商将离开该行业。 当厂商离开该行业时,市场的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均衡 竞争性行业存在利润导致进入 竞争性行业存在亏损导致退出 长期均衡: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经济利润不会持续太久 17.竞争性市场特征 众多厂商;产品同质;低进入壁垒;MC=P;零经济利润;完全信息          第七章 1.垄断企业是指该行业的全部商品或服务均由一家提供。 2.垄断厂商的市场权利 市场权力的本质是改变产品价格的能力。垄断者会运用自己的市场权力,收取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更多地利润。其市场权力只受到需求和法律的约束。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一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限制了垄断者利用市场权利获得利润的能力。 4.边际收益(MR) 是指增加一单位的商品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 完全垄断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销售处其额外产出,且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的 5.为什么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当垄断者增加一单位生产时,就必须降低对所销售的每单位产品收取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下降就减少他所卖出的各单位的收益;某单位额外产出的MR等于售价扣除前面各单位潜在的收益。 6.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时利润最大,垄断厂商在此处生产。 7.垄断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决策比较 完全竞争厂商在MC=MR(=P)处产出 垄断厂商在MC=MR(<P)处产出 8.利润最大化 9.进入壁垒的障碍 专利保护;法律诉讼;独家授权;捆绑产品;政府特权 由于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进入威胁并不影响完全垄断厂商的利润状况。 10.垄断与竞争的比较 ※在竞争行业,高价格和利润是消费者需求更多产出的信号,在垄断行业,情况相同。 ※在竞争行业,高利润吸引新的供应商,在垄断行业,进入壁垒的建立排斥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竞争行业,新均衡形成。在垄断行业,没有新均衡的建立。 ※竞争性行业,平均成本接近最低,垄断行业,平均成本不需要处于或者接近最低水平 ※在竞争行业,经济利润接近零,在垄断行业,经济利润最大。 ※在竞争行业,整个过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行业,价格始终超过边际成本。 ※在竞争性行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或者改进产品质量。在垄断行业,没有降低成本或者改进产品质量获取利润的压力。 11.近乎垄断:两个或者多个厂商同样可以操纵市场以取得垄断结果和利润。包括双寡头、多寡头。 12.对垄断的评价 *垄断有抑制经济发展的倾向 *原则上,垄断者更有优势进行有价值的研发活动 *对企业家产生激励 13.规模经济:是指如果厂房和设备规模扩大时,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的原因,一个大的厂商能够在比较低的单位成本下生产,而小企业则不行。大厂商比小厂商的生产效率更高。 14.自然垄断:是指一家企业厂商提供全部供给的效率高于由大量的小厂商共同提供的效率。如电信业务,公共事业服务。 15.掠夺性定价:是指暂时的将价格降低从而有计划地逐出竞争者。         第八章 1.工作的决策实际上就是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一选择取决于人们的偏好、财富以及工资率的高低。 2.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反映了两个现象:劳动的机会成本递增;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3.劳动的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劳动的总小时数,是向上倾斜的。 4.劳动需求:是指雇主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工人数量。 5.派生需求:企业对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派生于市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6.雇用水平的决定:消费需求;劳动力价格 7.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MPP):是指增加一个工人时总产出的变化量。用边际物质产品来衡量一个工人对雇主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边际物质产品随着所雇佣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物质产品=总产出的变化量劳动变化量 8.边际收益产品(MR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边际收益产品是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的上限。MRP随MPP递减而递减 9.厂商的劳动力雇佣量;雇主雇佣工人,直到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降到市场工资率。MRP曲线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每个工人的价值都不会比最后一个被雇佣的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更高,而且工资率是一样的。 10.劳动的市场需求取决于:雇主的数量;每一行业和每个企业中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 11.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工人的数量;在可选择的工资水平下每个工人工作的愿望。 12.均衡工资:是在给定的时期使劳动力的供给等于其需求时的工资水平。 13.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因素: 生产率的变化;生产率提高,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 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提高,MRP曲线向右移动 法定最低工资;减少劳动需求量;增加供给量;造成市场过剩 工会的力量;使非公会行业的工资降低。削减工人使非公会劳动市场供给增加。 第九章 1.最优产出组合:是指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合意的产量组合。 2.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销售等信号反映市场对产出的的渴求。市场失灵意味着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没有把我们引致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最好的那一点。 3.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的4个特定来源 ※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能排除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私人物品) 搭便车:由于不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每个人都会等待其他人去购买——从他人购买的公共物品中直接获得好处。 公共物品市场的政府干预:通过强制征税,用税收来支付国防、抗洪设施和其他公共物品。 ※外部性:市场行为引起的,给第三方带来了成本或收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存在外部性。 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仅仅反映私人的利益;社会需求不仅包括私人收益而且也包括外部性 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外部性 社会成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所有的资源的总成本,包括外部性。 私人成本: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直接产生的成本(不包括外部性) 外部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成本 存在外部成本,说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则市场需求会夸大社会需求。 只要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就会发生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的目的就是阻止把外部成本强加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政府可以采取改变市场动机,规避市场动机的方法。 外部利益:存在外部利益,社会需求会超过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 ※市场权力 ※公平 4.反托拉斯:是指政府干预并改变市场结构并防止滥用市场权力。 5.政府有效干预的效果:大多数公众受益;贫困的减轻 6.宏观不稳定是指经济可能周期性地经历失业和通胀。 7.宏观经济干预的目标: 鼓励经济增长;到达生产可能性曲线;保持稳定的价格水平;提高生产的能力          第十章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实际GDP: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是在不变价格水平下的GDP。实际GDP不会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而以阶梯式、时断时续甚至有时倒退的形式增长。 名义GDP是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GDP 2.总产出的主要用途:家庭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服务;出口 3.消费品分类: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 4.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农业规模的下降;制造业规模的先增后减;服务业的高速、大规模增长 5.要素存量: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存量 6.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生产的 ※要素存量可以影响产出水平 ※从生产要素的质量解释 生产率:单位投入的产出或者单位时间的产出,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和要素质量 ※从生产要素流动解释 为适应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 7.累进税:是指通过对收入较高的人实施较高的税率来实现对市场收入的再分配,比如所得税。累进税使税后收入比税前收入更平等。 8.累退税:是指对低收入家庭征收较高的税率。比如消费税。累退税使税后收入更趋向于不平等。 9.收入转移:政府通过向消费者转移收入和提供服务来完成重新分配过程,其资金来源于税收。 10.商业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经历增长和萎缩的交替 11.宏观经济表现的三个基本衡量指标:产出水平的增长状况;失业或者就业状况;通货膨胀状况 12.充分就业率:在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比较低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情况下,存在以下失业 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所致 摩擦性失业:是指求职期间所致短暂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的技能和雇主所要的技能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由于商业周期处于低迷时期,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进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13.相对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相比较。相对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发生通胀。相对价格上涨具有资源分配功能,但是一般的通货膨胀不具有这一功能。 14.通胀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收入再分配 价格效应——那些青睐价格上涨最慢的商品和服务的人们最后将得到更多地实际收入份额。 收入效应——名义收入比通胀率增长更快的人们,最后将得到更多地实际收入份额。 财富效应——拥有实际价值上涨资产的人们,最后将比其他人更加富有。 15.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消费者所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标。        第十一章 1.宏观经济 2.总需求:表示某个给定的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愿意并且能够买到的各种产出数量的总和。 3.影响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的原因 ※真实余额效应:货币真实价值就是由每单位货币可以买到多少商品和服务来度量的。 价格水平与消费:价格下降——消费者感觉自己真实收入增多——消费需求上升——总产品和服务需求量上升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影响人们的借款量,从而影响利率。利率会影响消费和投资。 价格水平与消费:当价格水平低时,消费者借款量下降,利率会下降。较低的利率使得货币变得更便宜,会刺激更多地借款和信贷消费。 价格水平与投资:价格下降——利率水平也随之下降——投资品需求上升——总产品和服务需求量上升 ※对外贸易效应:如果国内市场价格下降,本国商品变得便宜,本国消费者将会购买更多地国内产品,外国消费者也会购买更多地本国商品。因此,当价格下降时,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 4.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总产出量。 5.对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解释 利润边界:生产者的短期成本相对不变,较高的价格将扩张利润边界,他们生产和销售更多地商品。 成本:当生产者试图生产更多商品时,生产成本也将上升,因此,生产者必须制定较高的价格来弥补随着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增加的成本。 6.总供给曲线先缓后陡的原因 当生产能力还未充分利用时,总供给曲线相对平缓,当接近最大生产能力时,总供给曲线陡峭向上倾斜。 7.宏观均衡伴随两个潜在的问题 非合意性:是指在宏观均衡处的价格—产出关系也许与宏观经济目标不协调。非合意性的结果包括:失业和通货膨胀。 不稳定性:是指即使给定的宏观均衡是最优的,但却可能是要以宏观经济不稳定为代价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会打破充分就业平衡。 8.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税收冲击;利率水平的变化;进口偏好变化;预期变化;本币币值变化 9.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原料的价格;税收的价格;环境或者工作场所标准; 移民政策所导致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10.在商业周期中政府的政策选择方式:移动总需求曲线:移动总供给曲线;什么也不做 11.移动总需求曲线的两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2.供给学派:政策就是改变总供给曲线,通过提高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第十二章 1.总需求的四个构成要素: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 总需求(AD)=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 2.不同的需求状况 3.财政刺激 4.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一笔增加的支出将导致总收入数倍的增加。 具备乘数效应的原因在于收入的循环流动性 5.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增加的额外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MPC=消费的变化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6.边际储蓄倾向(MPS):指每增加额外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的部分 MPS=储蓄的变化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7.乘数公式:K=11-MPC 乘数是最初的支出的变化所引起的总支出的变化的倍数。 财政扩张的每一美元都对总需求产生乘数的影响,这一乘数被称为政府支出乘数。 8.税收与消费 减税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只要MPC大于0,消费者就会将减税的一部分用于消费。最初的消费增加=MPC减税额 总需求积累增长的数额等于最初减税数额的倍数 支出的累计变化=乘数最初消费的增加 ★(见课本217页) 9.预算缩减与乘数 累计减少=乘数最初的预算降低 10.财政政策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