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背诵默写专题
(1)《归去来兮辞》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十分悲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充满了自责与懊悔。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回家途中,他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同时,他不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出归心似箭,恨不能一下子回到家的急切心情。
5.在家的日子,诗人是快乐的,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可见,他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6、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7、写出《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8、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9、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出游中所见的句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0、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出游所感的句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1、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2、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的句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13、《归去来兮辞》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乎天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14.《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得到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5.写出《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精神上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清贫之间对比的句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6.《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内容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7.《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图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奇文,“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赞美了滕王阁所在物珍人杰,钟灵毓秀的特点。
4、南昌的滕王阁和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盛赞其因地制宜,依形就势的建筑特征,实现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
5、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6、《滕王阁序》的作者用夸饰笔法,描写滕王阁的超拔绝世气势。“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用一仰一俯视觉角度的对比,表现滕王阁的高峻色彩的宏伟气势。
7、王勃《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重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描写滕王阁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描写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繁华富庶,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句子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8、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9、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也曾出现过。
(3)庄子《逍遥游》
1、《逍遥游》中描写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庄子认为他们虽然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这作为人生的境界,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2、庄子《逍遥游》中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的基础上,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观点,他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嘲笑斥鴳小人的资本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7.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8.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与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的大与小。
9.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10.《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逍遥游》写鹏的翼之大,能垂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陈情表》
1、李密《陈情表》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2、李密《陈情表》中开头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自己坎坷命运,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
3、李密《陈情表》中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的句子是:“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7.《陈情表》整篇密布着感情的浓云。祖孙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8.《陈情表》用典故表达孝道的句子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9.《陈情表》的结尾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对国家的忠贞之情。
10.《陈情表中》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1.《陈情表》中李密用“母孙二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12.《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必修五 拓展相关作文素材
1、 陶渊明
适用角度:位置与价值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适用角度:心灵的选择、铭记与忘记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话题:“忘记与铭记”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适用角度:坚守心灵、甘于寂寞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适用角度:坦然、闲适
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
红尘滚滚,名利滔滔,我们的心是人潮中旋转的羽毛,浮浮沉沉,飘飘荡荡。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他有着“猛志固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后者更是他心灵的寄托。于是他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行走于山水之间,坦然生活,享受田园之乐,感受山水之情;行走于菊花之间,使得他在悠闲的生活中体验着菊的凄美,感受着草的羞涩;行走于飞鸟山林之间,使得恬静的生活,体会着飞鸟的疲惫,欣赏着山林的蓊郁。他厌恶官场的丑恶,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融于自然,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志。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适用角度:在自然中生活、绿色生活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能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尘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邀游于碧空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适用角度:出世和入世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适用角度:做真正的自我
五斗诗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云伴着坎坷,来到美丽的桃花源;风雨带着憧憬,来到清幽的山涧;万丈红光透过云雾,照射在晋代的山乡小巷……做真正的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放弃了污浊尘世和荣华富贵,只为做真正的自我,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江岸边,菊花旁,你陶然其间,这是飘逸洒脱,这是自由不羁。
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适用角度:双赢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陶与菊实现了双赢。
适用角度:诗意人生
譬如,东晋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故辞官归故里,过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在杜甫心中明明是愁苦的心情,潦倒的生计,而在陶渊明的诗中却洋溢着和谐与自然。原本看上去清贫的“狗” “鸡” “桑”“巷”在诗人眼中都成了悠闲、愉快、自由的化身。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田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圆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非常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而且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喜欢世俗。其实,这种世俗美,也正是一种生活之美。我想陶渊明的诗美好之处不仅仅是诗本身,还有诗中流露出的一种自然和谐,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豁达开朗的生命情绪。古时候的陶渊明已经懂得如何诗意地生活了。
适用角度:理解、看懂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适用角度:高尚品格、读书感悟
走进陶渊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与超然,但是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不对的,他为了逃避官场的黑暗污浊而归隐田园,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纯洁而回归自然,但是,读书是人的灵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书与不读有何区别,既然有读书之好,我们就应全身心投入,驰骋于书的天地,岂不乐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让自己一时满足,对于心灵却益处甚小。
《义利之辨》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2011年全国卷Ⅱ)
《只求无愧于心》
像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无怨,便呈现出一个田园隐士。官场浑浊黑暗,诗人出污泥而不染,看清了官场的面目,愤然拂袖而去,带着满腔的热情,举锄于田园荒陌之间,把一颗纯洁无瑕之心毫不保留地交给了大自然,因为在诗人的眼中它永远清澈、和谐,他所求者,只是无愧于心。
《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让你收获坦然的心境。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虽然要为了生活而“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但是,他可以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乐。
若陶渊明和同僚们一样偷食民脂民膏,那么,他的确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但是荣华富贵就是幸福吗?不,绝不是,他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若陶渊明与同僚们同流合污,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虽然富有却被人们唾弃的县官,又怎能享受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更何谈无愧于心的坦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让陶渊明收获了怡然自得,更让他收获了坦然的心境。
其它运用:
1.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 (《隐者颂》)
2.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
3.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5.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6.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7.穷则独善其身: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8.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9.镜: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然而选择“低劣镜”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是佞臣,是越国的叛徒;“张昌宗恐太后—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然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品格的选择。
2、 李密
适用话题:
从李密角度,适用于“沟通”“智慧”“平凡的孝行却是伟大的人间真情”“语言的艺术”“真诚的力量”“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善意的谎言”“情与理”“行走在取舍中”“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拒绝诱惑”“”等话题或作文题。
从晋武帝角度可于“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等话题或题目。
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来说,可用于“带着感恩上路”“源泉”等题目。
从整体角度思考,适用“补钙”“镜子”,主要是反思当今孝文化的缺失。
话题:以史为镜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可能事事经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至;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镜,在每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中是至关重要的。李密自幼痛失双亲,伶仃孤苦。祖母刘氏悯其不幸,躬亲抚养;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苦心教导,至于成立。祖母的关爱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仁厚之心、慈爱之情。李密因祖母日薄西山,人命危浅,而朝廷又诏书切峻,责其逋慢,毅然选择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的孝心也是一面镜子,照出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之情。
“双赢的智慧”(0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双赢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向前,而在于以退为进。李密以《陈情表》一文名垂千古,向后人展示了他双赢的智慧。他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后来他因孝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达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以退为进的智慧》)
孝: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轻视的幸福,是一种更为年轻的个体对即将逝去的年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挽留,一旦错过,悔恨终身。所以李密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平淡的话语,却可以引得我们每个人泪花粲然,为了“夙婴疾病”的祖母,他日夜侍奉汤药,“未曾废离”;为了“日薄西山”的亲人,他可以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厚禄高官。一个孝字,足以感天地,泣鬼神。
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带着感动出发》 :
孝感动天。只要带着感动出发,怀着感恩之心,就会让爱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一花一木尚知报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如此。“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不惜放弃荣华富贵,名誉地位,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上书《陈情表》。而晋武帝赏赐其归还赡养的佳局,恰是被李密终养祖母的孝心所感动。相比之下,最近出现的“狠儿女抛父又弃母”的事件,子女们落得了被世人斥责的下场,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一代君王尚且能够带着感动出发,尊重李密的选择。如果这些抛父弃母的子女同样能够带着感动出发的话,那么,八旬老伯和病危阿婆就不用独自一人面对医院的冰冷了,他们感受到的将是无比温暖的天伦之乐。
三、庄子
话题1: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换一种角度
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过程,因为不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绵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夏日黄昏》节选)
偶翻《庄子》,看到了这样一行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话题3:魅力
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话题4: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
话题5:买镜
(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
(二)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
话题6:人文素养与发展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苹。
话题7: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话题8: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
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通过理性的力量化解感情的芥蒂,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只有不为感情所扰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不为感情所扰,并不是说没有感情,相反,真正的圣人对世界怀着强烈的感情,洞察了事物的本性,才不会冲动。只有大慈大悲之后,才可能有大解脱,如同庄子悟到死亡是自然的规律之后才不复悲痛一样。只有超越悲痛,超越感情本身,才能不为世界上的各种变化所左右,才能内心强韧,才能享受到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庄子终身不仕,无可争辩地成为坚定者中的坚定者。庄子不仕不是没有机会,而是面对诱惑不以为意地坦然放弃。这是一种笃信和坚持,是大气魄和大觉悟。当楚王请他出任楚国宰相之时,他一句“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就轻易地将不少自命风流的人物抛置身后而自恣逍遥了。
这不仅是一种伟大的理性,更是一种毅然决然的践行。在庄子那里,我们看不到困扰千古文人的出世入世的矛盾挣扎,看不到弯腰低头的不得已而为之。庄子只有一派自然,一味率真和一身潇洒。
话题9:富贵与贫贱
富贵与贫贱,你选择哪一种?庄子一生,仅官至漆园小吏,因为贫穷而向监河侯借粮度日。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巧妙地拒绝了他。后来庄子只好以打草鞋为生。庄子的一位同乡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飞扬地回乡向庄子炫耀。此时的庄子虽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面色饥黄,但他的智慧与幽默却依旧锐利无比。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之富不过是舔了秦王的痔疮。“吮痈舐痔”后来成了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其实,“富”,未必“贵”;“贫”,未必“贱”。庄子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一份高贵的精神。他不“富”,但是“贵”;他很“贫”,但不“贱”。而世上许多所谓富贵之徒,赢得了物质上的富贵却自甘于精神上的卑贱,有的贫穷得只剩下金钱,有的“贵”得只剩下官位。这不也是很可悲的吗?
话题10:真正的价值
功名利禄,真的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的价值吗?人生的真正价值,难道就是为了名利而奔走于尘世吗?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治世”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地告诉我们,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其实对我们?心灵没有什么好处。
话题11:对手
人生没有对手是可怕的。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孤独的。庄子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是惠施,这两人中间有不少争论。惠施讽刺庄子的言论大而无当,所以为人所弃;庄子则反唇相讥说惠子不知天外有天,固执无知。两人生前互有猜疑,惠子疑心庄子要抢他相位,庄子则说惠子是视腐鼠为美餐的鹞鹰。但惠子死后,庄子却十分悲伤,在惠子墓前欷歔不已,以“郢人失质”为喻,痛吊这位老对手。没有对手,庄子感到了寂寞。
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镜子,自己的参照物。你在超越对手的时候,实际上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
话题12:永恒的乡愁
乡愁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他不断地寻找家园。庄子留恋的已经失去,他所向往的又迟迟不能到来。德国作家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他的哲学就是对失去的家园的怀念。而他自己,也在时时眺望着故,计算着回归的日子。人间的世界不过是逆旅,而这世界又是多么的贫乏混乱,无诗意无色彩啊!所以,当他的老妻去世后,他击盆而歌,送她回到“故乡”。现在,寄寓土屋的旅人只他一个了,他可能更加自由,但也更加无聊与落拓了。
庄子疲倦了,他已经不胜乡愁了。对着永恒消失的故乡,他只能对着落日唱着永恒的恋歌,不再希冀安居;对着被眼泪和血充满的历史之河,他长歌当哭,这是怎样的忧伤绝伦的调子啊。他唱着,掉头不顾了。他一生都浪迹在帝王们找不到他的江湖上,在流浪结束的时候,他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代代血脉相传的记忆。
话题13:淡泊宁静
淡泊宁静的心态,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很难保持的。急功近利,高调炒作,狂热跟风,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吗?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保持心的虚静空灵,才能接应容纳外物。我们凡夫俗子,自当保持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淡泊;就算是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不也宣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吗?
庄子故事
一、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二、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三、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