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方案教育教案.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 《我们在呼吸》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 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进的气体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2%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 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游戏:吹气球比赛。 二、探究过程 (一)测量肺活量, (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 (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 (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 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 (二)统计分析 (1)抽一小组汇报 (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 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 (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 (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 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 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 体育锻炼有关 第2课 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能够测量自己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与关系。 3.初步感知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心脏跳动和脉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初步体验,找找心脏和血管跳动 二、探究过程 (一)心脏跳动 1.师::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呢?你能明确指一指吗? 2.师::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3. 你认为是什么在跳动呢?你认为它怎样跳动的呢?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回答 4. 师:出示心脏模型;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师:心脏的跳动主要是心脏上面的心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请同学们伸出左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用力握紧,这就相当于心脏的收缩,再张开这就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正是这一收缩和舒张,使心脏里面的血液流出去,又流进来. 师: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的确,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而且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脉搏 1. 师: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血管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我们把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我们那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呢?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为什么到处都有呢? 2. 师:出示人体挂图:“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的全身。同学们看到的由红蓝色画出的这一个网络,就是我们身上的主要血管,他们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血管网,把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 3.师: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师: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学生猜测与什么有关 3. 猜想:你认为脉搏跳动与什么有关系呢? 1.师:脉搏的跳动是否与心脏有关? 2.请同学们读P9研究计划,明晰研究计划的内容方法步骤 3.学生完成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 师::为什么要测3次,要算平均数呢?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5.小组活动:分组测量。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师::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脉搏的跳动次数和我们心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跳动次数和脉搏的跳动次数是一致的. 4.演示实验: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借助这个模型可以把血管与心脏之间的搏动联系展示出来,化内为外,使教学活动更直观。 5.小结: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收获 第3课 我们的大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个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3.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重点难点 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了解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制定弥补对策。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看谁的反应快。 二、探究学习 关于大脑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出示资料: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特点。 下面咱们一起来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大脑的反应特点 活动一:眼疾手快 A专心抓尺 1.明确活动要求:实验时,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请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并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测反应速度时应注意,学生要两人一组,拿尺子的同学要拿尺子的上端,不要告诉抓尺子的人自己什么时侯放。抓尺子的同学手放在尺子的下端,呈握拳状,随时准备抓尺子) 2.学生分组实验,作好记录。 3.从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的过程中,大脑的工作经历了哪些步骤? 看到尺子下落——传到大脑——作出反应,指挥手抓尺子 我们通过看、听、闻、尝、摸来获取外界信息,通过交谈、阅读来交流彼此的思想,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得以顺利进行。 4.汇报:专心抓尺的尺子下落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出示指南车信箱的提示,可以估算大脑处理这个信息时所用的时间。如果没抓住尺子,所需时间超过0.2秒;如抓住尺子的20厘米,那么所需时间大约是0.2秒;如果小于20厘米,这个时间则少于0.2秒。从大脑收到信息,作出判断,指挥手抓尺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段时间要比尺子下落的时间略长些。所以有可能抓不住尺子。 5.说明了什么? 大脑处理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时间越短,说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越快。 6.比较三次距离,有何发现? 熟练后可缩短大脑处理的时间,也就是熟能生巧。 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 B不专心抓尺 1.一边背古诗或唱歌,一边再做实验,结果又是怎样? 2.做实验,作好记录。 3.为什么我们的反映又会慢下来呢?比较上次抓的距离,有何发现? 4.小结:遇到干扰,会影响进行中的动作。 (结合实际谈谈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做好一件事,得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活动二:人类的语言功能 1.我们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沟通,说明了语言中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阅读P13资料,思考我们的语言中枢分为那几个部分。 3.讨论交流每个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吗? 4.根据P13页的资料分析P14的甲乙同学的差异 事例一:甲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知写文章如何下笔(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事例二:乙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与人交谈时,不善于迅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语意(视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5.小组讨论:请你谈谈你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三、保护大脑 1.找找大脑的位置,认识颅骨及其作用。 2.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脑? 3.观看保护大脑的视频短片。 4.判断图中的同学做法是否正确。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脑有了怎样的认识? 2.对于大脑现在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问题? 3.同学们很爱动脑,有些问题正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课后请大家继续探究有关大脑的感兴趣的问题。 板书设计: 3 我们的大脑 耳朵听 作出反应完成动作 传到大脑 眼睛看 作出反应 抓住尺子 语 言 中 枢 保 护 大 脑 第4课 和谐统一的身体 教学目标 1. 感知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体协调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2. 对学生进行假设合理性、逻辑性训练 教学重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难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人体的活动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探究过程 (一)让学生从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来理解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已经了解到胸腔的舒张与收缩可以使气体进出我们的肺部,心脏的跳动可以将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但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说我们的身体是和谐统一的呢? 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 在教室中测量身体平静时呼吸次数与心跳次数。 4.室外运动后再测量身体运动后的呼吸次数与心跳次数 5.回教室再平静一段时间后身体的呼吸次数与心跳次数(填写记录表) 6.学生通过数据比较,引导得出结论: 人体平静时,呼吸、心跳平稳,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加剧。 7.师:为什么人体平静时,呼吸、心跳平稳,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会加剧呢?学生思考,注意梯度(1): 运动时的呼吸 (吸入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 (2): 运动时的心跳 (运送更多的氧气到身体各部分) 师:人体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器官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心跳加快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加速氧的运输,呼吸次数增加使进入体内的氧气量增加。 (二)、指导阅读指南车信箱 学生阅读P16指南车信箱,讨论:1.为什么说人的某一器官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人体其它部分的健康? 2.. 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各不相同,是什么让它们相互密切配合的,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 三、课堂总结 1.. 为什么当手碰到热的东西时会飞快地缩回,而且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准确? 2.为什么说长期的睡眠不足会给人体的其它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后作业 思考: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健康 (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和谐统一的身体 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二单元 简单的机械 第1课 生活中的“好帮手”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 “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二.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 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 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 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三、体验: “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四、科技史 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 第 2 课 他能撬动地球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能够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科技史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 2.活动一:我们也来撬地球。 ⑴给你一根撬棍,你会如何撬起地球?模拟体验撬动地球(两种方法) ⑵认识它的结构(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地球”时,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就是动力点,悬挂“地球”的点就是阻力点。 二、活动二:寻找杠杆的秘密。 1.分别移动杠杆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位置,再去撬一撬“地球”,效果有什么不同? 2.看来并非任何情况下杠杆都能轻松撬起重物,怎样利用它才能使我们更省力?下面我们借助“杠杆尺”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3.认识杠杆尺 ⑴它的支点在哪里?我们把挂在左边的钩码看成“地球”,那么它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右边不用手按,也挂上钩码来显示力的大小,那么这些钩码就可就成为动力,挂的位置就是动力点。既然这样,做实验的时候左右两边都只能在一个位置挂上钩码,不能遍地开花的到处挂。 ⑵要想更明晰的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怎样记录呢? A、独立思考。 B、出示记录单: 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记录 第____小组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左(阻力点)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图示) 右(动力点)情况 钩码数 与支点距 钩码数 与支点距     C、杠杆尺不同状态的简笔图示:(见下表) D、提示:小组内每做一次就记录一次。 4.小组活动 ⑴小组商议成员分工。 ⑵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各组实验情况。 ⑴.请各小组将材料放桌子中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记录在小黑板上。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左边数据 右边数据 ⑵观察分析以上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觉得茫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杠杆平衡状态的情况) 希望学生能有的发现: A、不是所有杠杆都能省力; B、当杠杆左右两边乘积相等,杠杆就能平衡。 C、动力点与阻力点,谁离支点近,谁就省力,谁离支点远,谁就省力。 ⑶现在你能分析阿基米德所说的“大话”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研究了杠杆,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下列工具中哪些属于杠杆类工具(钉锤、钓鱼竿。压井抽水柄、剪刀、镊子、虎口钳、钢笔?)你能找出它的三个关键的位置吗?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可以省力?为什么? 3.另外这些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有时反而更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 4.跷跷板(胖爸爸和瘦女儿一起玩跷跷板,怎样坐才协调?) 5.人体中的杠杆(参见课本26页拓展) 三、特殊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 1.课件出示:天平,它是杠杆吗?省力还是费力呢? 2.介绍我国天平的的历史。(结合教材25页指南车资料) 3.你也能制作一个小天平吗?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参考课本26页制作方法) 4.小组协商分工,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5.展示、交流。 第 3 课 轮轴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根据自已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会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利用轴带动轮转动可以省距离 5.并能识别生活中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折它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 教学提示: 1.注意本课中有两次猜想与假设(轮轴有什么作用,轮再大一点会更省力吗) 2.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制作活动:制作一个纸板轮轴、制作一个轱辘。其中纸制轮轴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与线有较大摩擦,另在打孔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困难,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实验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这个活动作为兴犹未尽的孩子们的课后制作。易拉罐轱辘教师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为没个小组制作一个,让学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轮轴的概念: 出示水龙头:当取下自来水开关上的“圆盘”时,我们还能轻松的拧动开关吗?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板书学生的猜想:省力?) 二、探究轮轴的秘密。 1. 让学生简单设计轮轴机械是否省力的实验: 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观察看样的力量可以使轮轴两端达到平衡。(不一定是两边位置一样高,可以是一边高一边低,但两边的钩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应该是静止不动的。因此轮轴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 分组领取轮轴等实验材料(各组轴相同,轮有大小不同的两种)。[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学校:下面我们制作一个轮轴,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教师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发放其他实验材料。] 实验记录单 轴上的钩码个数 轴上的钩码个数 我们的发现: 3.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教师以小黑板板书记录数据) a.共识:轮带动轴可以省力,轴带轮转费力 b.新发现:不同轮轴省力大小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4.轮的大小与轮轴作用的影响 把各组轮轴收起来,分两类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轮和轴。发现:轴相等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设想:如果轮的大小不变,怎样才能使轮轴省更多的力?(轴缩小) 【真是有意思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尝试提出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向已知(杠杆原理)引伸,一旦学生发现了轮轴与杠杆的内在相似之处,这将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不过这个问题(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对学生不作要求】 三、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轮轴。 出示图片:方向盘、门把手、拧子、扳手、闸阀等,它们是轮轴吗?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那一部分相当于轴? 2.最早的轮轴——轱辘。 a.介绍轱辘的历史(参考课本第28页资料) b.演示轱辘提重物。(好玩吗?有兴趣下课也做一个?) 第 4 课 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