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20.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武威六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
2、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3.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来,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这些事实说明在西周()A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D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4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其目的是()A宣扬“天无二日” B保证嫡长子地位C强化“尊祖敬宗” D维护“家天下”局面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
3、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6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7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8.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
4、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10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
5、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国并行制1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12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13“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
6、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4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15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 B
7、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16“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17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18“(本朝)惟军
8、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19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20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9、。”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 B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 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21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有: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 )A民主基础的扩大 B对一般民众的讨好C阶级矛盾的缓和 D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
10、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广大雅典公民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C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23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渊源呈现多元性C主要维护平民利益D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24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他才能够
11、名正言顺地回来带领众人打败了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A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 B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C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 D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25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罗马()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26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
12、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B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D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27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28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
13、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29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4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30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
14、立起来。材料说明()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1题15分,32题25分,共40分)3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
15、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32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25分)阅读材料,回答
16、问题。材料一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他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摘编自
17、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
18、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13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BABDBABABACCC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CBDACBCACCDBD 31.【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
19、巩固政权。(5分)(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10分)32.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制度;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期的选拔制度。原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士族衰弱,庶族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2分)(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晋升唯功;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官纪严明,待遇优厚。作用: 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才范围,提高行政效率。(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