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本科大学设计方案李充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6207960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3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本科大学设计方案李充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2年本科大学设计方案李充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本科大学设计方案李充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本科大学设计方案李充研究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科研训练、毕业设计 李 充 研 究姓 名:霍丽丽学 院:人文学院系:中文系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 级: 2003 级学 号: 03010022 指导老师(校内):王玫 职称:教授指导老师(校外):职称:2007 年 5 月 22 日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李充争论【摘要】 李充是东晋闻名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李充思想受到社会环境、李氏家族、卫夫人及卫氏家族三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以儒为本、好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特点;李充文学创作亦颇有

2、成就,曾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流传后世;李充翰林论是文体论在东晋 进展的重要表现,为后世总集编撰供应了理论依据;李充创立的“ 经、史、子、集” 四分法 影响深远,成为封建时代正统的图书编撰方式;名师归纳总结 【关键词】 李充生平思想文学 文论 目录学第 2 页,共 3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The Studies About LiChong 【Abstract 】Li Chong was a famous writer, literature critic and bibliographer in DongJin Dynasty. His t

3、houghts were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Li Family, Madame Wei and Wei Family. The characteristicwas taking Confucianism as the basis, loving Legalist Studies and synthesizing Taoism and Metaphysics.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had an achievement and many works were spread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4、. Li ChongDiscusses about Han Lin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stylistics in DongJin Dynasty, provided theory bases for compiling total collec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quar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Belles-letters ,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Li Chong, had a pr

5、ofound influence and became a legitimate way of compiling total collection in feudal periods.【Key words 】Li Chong Life story Thoughts Literature Literary criticism Bibliography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目录引言 1 名师归纳总结 第一章 生平事迹 2 第一节 生卒年 2 其次节 家世 3 第三节 籍里 4 第四节 仕历 5 其次章

6、思想特点 6 第一节 以儒为本 6 其次节 好刑名之学 7 第三节 兼综道玄 8 第三章 思想渊源 9 第一节 社会背景 9 其次节 李氏家族影响 9 第三节 卫夫人影响 10 第四章 文学成就 11 第一节 诗 11 其次节 文 12 第三节 其它文体 13 第五章 文论建树 14 第一节翰林论的流传与内容 14 其次节翰林论的思想与特点 15 第三节翰林论的位置与影响 17 第六章 文献学奉献 18 结论 19致谢语 19参考文献 19 附录一:李充论著著录简况 22 附录二:现存李充作品一览表 24 第 4 页,共 3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7、- - - 引言李充是东晋重要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曾有李充集二十多卷行于世;他对论语、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和道学名著庄子颇有争论,并“ 注尚书及周易旨六篇、释庄论上下二篇;”1P2389 其翰林论是文体论在东晋进展的 重要表现,对后世文学批判和总集编撰影响庞大;李充创制的“ 经史子集” 四分法为后世所 沿用,直至清代四库全书仍是如此;李充在文献学方面成就斐然,却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代评论多散见于各种史书 和集序中,往往论其一点,缺乏全面评判;今人对李充争论依旧不足,大多是在文学史、文 学批判史以及文献学方面的书籍中稍稍提及,特别有限;专力争论李充,而颇有成效者,屈 指可数;曹道衡

8、先生在晋代作家六考中对李充生卒年做了具体考证 2 (P301-302) ;在魏晋文学中,曹道衡先生确定李充文学方面的成就,但未作具体分析 3(P210-211) ;王 发国先生在是“ 弘范 ” ,仍是“ 弘度 ” 中对李充之字进行具体分析和考察,指出李充字弘度确定无疑,弘范乃是李轨之字4;徐公持先生在魏晋文学史通过对嘲友人、吊嵇中散、九贤颂等作品的分析,确定李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以 及儒道互现的思想特点 5(P460-462 );余曆雄先生在论李充 的学术渊源与文学观 念中重新分析李充的学术思想及其翰林论在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6;闫春新先生李充 注简论一文,分析李充儒道兼综而侧重儒教的思想

9、性格和学术观念 7;以上争论成果说明,李充正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诸种争论都仅仅留意到李充成就 的某一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立体的陈述;因此,本文试图从基本史料入手,考察李充生平事 迹、思想特点、思想渊源、文学成就、文论建树和目录学方面的奉献,对李充思想、作品、学术等作尽可能全面的评判,确定其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重点考察李充的生卒年、家世、籍里、仕历等;其次章分析李充 以儒为本、好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思想特点;第三章追溯李充的思想渊源,阐述其受到社 会环境、李氏家族、卫夫人及卫氏家族的影响;第四章考察李充文学方面的成就;第五章论 述李充文论方面的建树,集中争论翰林论的流传与内容

10、、思想与特点、位置与影响等;第六章阐述李充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和奉献;结论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刘勰文心雕龙序曰:“ 弘范翰林” ,实质是将李充字与李轨字混淆,应为“ 弘度翰 林”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一章 生平事迹第一节 生卒年晋书 李充传称:“ 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矩,江州刺史;充少孤,其父墓中柏树尝为盗贼所斫,充手刃之,由是知名;”1 P2389 未记载其生卒年,但知其性格颇有刚勇强悍的一面;关于李充的生年,学界有两种看法 : 王运熙先生认为李充生于东晋初年 8(P112);曹道衡先生就认

11、为李充生于西晋末年;曹先生说:“ 据晋书的华轶传、应詹传、温峤传和王敦传记载,就从怀帝永嘉年间(307312 年)起,历任的江州刺史都有姓名可考” ,直到虞亮兼任江荆豫三州刺史,而虞亮卒于咸康六年 2 (P302) ;据张可礼先生东晋文艺系年考,李充在咸康四年出任丞相王导掾 9 (P203),可见李充父李矩任江州刺史当在华轶之前;晋书 中宗元帝纪载:“ 江州刺史华轶不从,使豫章内史周广、前江州刺史卫展讨禽之;”1P144) 世说新语 俭啬刘孝标注曰“ 永嘉流人名曰:卫展字道舒,河东安邑人;祖列,彭城护军;父韶,广平令;展,光熙(306 年)初除鹰扬将军、江州刺史;”10 ( P454) 可见李

12、矩任江州刺史在卫展前,即 306 年之前;而晋书 惠帝纪载:“ (永平元年)秋七月,分扬州、荆州十郡为江州”1(P91);永平元年即公元 291 年,这一年始有江州刺史之职,李矩任江州刺史应在这一年之后;因此,李矩任江州刺史当在 291 年306 年之间;据晋书 李充传所言,李充少丧父,由上推之,李充当生于公元 291306 年间;司马睿于公元 317 年建东晋,可以确定李充生于西晋末年;李充的卒年,据曹先生考证“ 大约不会早于永和末年至升平年间 335 360 年 ;甚至也可能活到隆和、兴宁年间(362365 年)或更后”2(P302);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依据资治通鉴考,李充于咸和四年(33

13、8 年)六月任王导丞相掾 9(P203), 李充卒年不早于 338 年;晋书 .李充传载:“ 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猨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1(P2390);晋1书 褚裒传:“ 永和初,复征裒 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P2416),“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1(P2417)永和五年即公元 349 年,李充出任剡县令当不早于公元349 年;至于李充除剡县令,世说新语 言语第 80 篇另有记载:“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 ;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14、?遂授剡县”10(P88);此处所言举荐李充的是殷浩而非褚裒,殷浩当时任扬州刺史;晋书 孝宗穆帝纪载:“(永和二年)三月丙子,以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1(P192)资治通鉴载:“ 永和二年 褚裒荐前光禄大夫顾和、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三月,丙子,以和为尚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言语 80 注释:左氏哀十一年传曰: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 胡簋之食,就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退,命驾而行,曰:“ 鸟就择木,木岂能择鸟?” (世说新语笺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P138. )诗经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

15、谓之何哉!”名师归纳总结 (靳勇等注释诗经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年.P43. )第 6 页,共 3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令,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11(P3070)永和二年即公元 346 年,此年殷浩出任扬州刺史;晋书 殷浩传:“ 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阕,征为尚书仆 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 “ 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过欲遂 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1(P2045)晋 书 孝宗穆帝纪记载,永和五年(349 年)四月“ 石季龙死,子

16、世嗣伪位”1(P195);由上推断,殷浩任扬州刺史是在公元346349 年间,并在此间举荐李充任剡县令;晋书 李充传与世说新语 言语第 80 篇之记载,无法考证孰对孰错,但不管是褚裒举荐仍是殷浩举荐,李充出任剡县令的时间都不会晚于 349 年;据唐张彦远集法书要录记载,李充母卫夫人卒于永和五年(349 年),而晋书本传称李充母去世后,李充服丧三年,又出任大著作郎,由此推知李充卒年上限不早于 352 年;李充为大著作郎之后,“ 删除烦重,以类相从” ,作晋元帝四部书目定需几年时间,所以李充卒年下限参照曹先生看法,当于隆和、兴宁年间(362365 年);其次节 家世李充的祖先可追溯到汉汝南太守李通

17、;三国志 魏书载:“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 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12( P534)李通为人正直,威猛善战,受到魏文帝曹丕赞赏:“ 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12(P536)据其本传,李通有两子:李绪、李基;李基在李通死后袭爵,封奉义中郎将,其兄李绪封平虏中郎将;李充祖父李秉是李绪子;王隐晋书曰:“ 绪子秉,字玄胄,有儁才,为时人所贵,官至秦州刺史;”13 (P273)严可均校辑全晋文亦曰:“ 秉字玄胄,江夏平春人,汉汝南太守通孙;仕魏为秦州刺史;晋受禅,封都亭侯;卒,谥曰定;”14(P1763);李充伯父是李重;晋书 .李重传载:“ 李重字

18、茂曾,江夏钟武人也;父景 ,秦州刺史、都亭定侯;重少好学,有文辞;早孤,与群弟居,以友爱著称;”1(P1309)由此可见李重可能是长子,李秉早亡,由李重照料诸弟;李重勤奋好学,很早就以文辞知名,“ 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 ;1(P1309),因有才学,又“ 以清尚称”12(P536),始终受到重用;“ 咸宁中为始平王文学,迁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太熙初迁廷尉平;惠帝时转中书郎,迁尚书吏部郎;出为行讨虏护军平阳太守,以弟嶷丧去官;永康初,赵王伦为相国,引为左长史”14(P1763);直到永康初,“ 以忧逼成疾而卒,时年四十八” ,“ 追赠散骑常侍,谥曰成”1(P1313);李重子式,字景就,“

19、 有美名” ,“ 以平隐著称”1 (P2391) ,“ 官至侍中,咸和初卒”1 (P1314);李式善于书法,尤善楷隶;李氏家族从李通至李重未有善书法的记载,李式善书法,且颇出名气,可能是受卫夫人影响;法书要录称:“ (李式)卫夫人之犹子也;甚推其叔母善书” ;15( P137-138 )据三国志 魏志 李通传和全晋文考,李重有三个弟弟:李嶷、李尚和李矩;李矩 就是李充之父;世说新语 言语第 80 篇注引晋中兴书曰:“ (李充)祖康(秉)父矩皆有美名”10(P88),可见李矩在当时也颇出名气;晋书 李重传注曰:“ 父景,魏志 李通传注引王隐晋书景作秉,就其人本名秉;此作景,盖唐人避嫌名(唐高祖

20、之父名昞)改;” (唐房玄龄等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 P1315. )别有李矩,字世回,平阳人,非此,晋书有传;严可均全晋文曰卫夫人为汀州刺史李矩妻,是将李充之父李矩,误为平阳李矩;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李充母为河东卫氏才女卫铄,“ 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妹妹),恒之从女”15(P129),世称卫夫人,是东晋闻名的书法家;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中之上品,李嗣真书后品列为上之下品 15;张怀瓘书断称其“ 隶书尤善法规 , 钟公云:碎玉壶之水,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如清风;”15( P12

21、9)唐人书评云:“ 卫夫人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16其书法成就在历代 都受到赞扬;卫夫人先祖可追溯到汉代卫暠;晋书 卫瓘传载:“ 汉明帝时,(暠)以 儒学自代郡征,至河东安邑卒,因赐所亡地而葬之,子孙遂家焉;”1( P1055)卫暠子觊孙 瓘皆是闻名的书法家,其后代亦有书法家风;卫瓘有子恒、岳、宣、裔,恒有子璪、玠;卫 玠是当时清谈的高手;晋书 卫瓘传附恒族弟展传云卫展是卫恒的族弟;世说新 语 俭啬第六篇载:“ 卫江州在寻阳 李弘范闻之曰:家舅薄情,乃复促使草 木;”10 ( P454) 卫江州即卫展,李弘范应为李弘度,指李充,可知卫夫人是卫展的妹

22、 妹;法书要录亦云:“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15(P129),而全晋 文曰:“ 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人,廷尉卫展女”14(P2289)世说新语成书距卫夫人生 活的岁月较近,出错几率较小,因无从考证,暂以此说为准;由此,卫夫人是卫恒的族妹,那么卫夫人之父应当是卫瓘兄弟;卫家防卫觊以来尽出书法高手,到卫夫人已是第四代,卫夫人一女流之辈,成就不逊他人,令人敬佩;李充擅楷书乃是受其母影响;李充子颙,据晋书 李充传记载:“ (颙)亦有文义,多所著述,郡举孝廉;”1(P2391) 隋书记载颙为“ 乐安亭侯” ;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李颙曾著周易卦象数旨六卷、古文尚书集注十卷、集十卷;

23、附:李充及其家族人物关系第三节 籍里晋书 李充传称:“ 李充字弘度,江夏人” ;汉书 地理志上载:“ 江夏郡,“ 水” 应为“ 冰”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高帝置;属荆州;”17(P1566)注曰:“ 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17(P1567 这是江夏之由来;江夏是郡望,不是籍里,李充之籍里究竟江,故曰江夏;”在哪里?三国志 李通传载李通为江夏平春人;全晋文载李秉为江夏平春人;晋 书 李重传和世说新语注引晋诸公赞称李重为江夏钟武人;新唐书 宰相世袭 表上称江夏李氏在汉代迁徙至江夏平春

24、;因此,李充的籍里显现江夏平春、江夏钟武两种 说法;江夏郡始于汉高帝时;据汉书 地理志上记载,当时江夏郡有十四县:西陵、竟 陵、郧乡、西阳、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和锺武 17 ( P1566-1567);后汉书 郡国四就江夏郡无郧乡、钟武二县,增加平春和南新市,而零陵郡中 有重安,“ 故钟武,永建三年更名”18(P3482);钟武在后汉时就已经不存在,并且江夏郡 的管辖范畴有所变化;那么晋书 李重传中的江夏钟武当是李充籍里的故称;晋 书 地理志下中江夏郡管辖范畴进一步缩小,只有安陆、云杜、曲陵、平春、鄳、竟陵和 南新市七县;零陵郡中无重安 1 (P457);依据以上估计,

25、晋书和晋诸公赞所说江 夏钟武,可能是西汉“ 钟武” 之地,在晋代已经并入平春;房玄龄等所采纳的是古地名;因 此,李充籍里应是江夏平春;王发国先生在是“ 弘范 ” ,仍是“ 弘度 ” 一 文说:“ 平春,卢弼三国志集解 李通传云:一统志:故城今河南省汝宁府信阳 4 州西北;以今地而言,就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境;”世说新语 言语第 80 篇注引晋中兴书曰:“ 李充字弘度,江夏郢人;” 江夏十 四县无郢,郢与鄳字形相像;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判史引世说新语注作“ 江夏鄳”19,疑晋中兴书郢为鄳误,推断李充为江夏鄳人;王发国先生认为,“ 鄳县 故城,当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境” ,与信阳相邻,“ 其为故鄳

26、县之隘塞的平清关,今名曰平靖 关,正是在罗山与信阳的交界地,故李充的籍里记为江夏鄳,也无不行;”4徐公持先 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称李充是江夏平春人,但认为平春是今河南省罗山县西,与前说 稍有不同;周振甫、兴膳宏等先生认为李充为今湖北省江夏或安陆人,就出入甚大;第四节 仕历晋书本传载:“ (李充)辟丞相王导掾,转记室参军”1( P2389) ,“ 征北将军褚 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 乃除剡县令;”1 (P2390),“ 遭母忧,服阕,为大著作郎; 累迁中书侍郎,卒官;”1 (P2391),李充的仕历特别清楚,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做丞相王导幕府,其次阶段是做征北将军褚裒参军,

27、后除剡县令,第三 阶段是为母服丧三年后出任大著作郎,制晋元帝四部书目,累迁中书侍郎,卒官;张可礼先生东晋文艺系年据资治通鉴考,李充于咸和四年(338 年)六月任王 导丞相掾,并著学箴9 ( P203);王导于其次年七月去世 11( P3031) ,李充在此之前转 为记事参军;这是李充仕历的第一个阶段;李充仕历的其次个阶段大约开头于 345 年,是年 褚裒任征北将军,之后引李充为参军;后李充因家贫,苦求外出,除剡县令;据唐张彦远集法书要录记载,李充母卫夫人卒于永和五年(349 年),李充服丧三年,其仕历其次个 阶段到此终止;服阕,李充为大著作郎,开头他仕历的第三个阶段,这也是他辞别幕僚和县 令等

28、卑微的官职,进入仕途最辉煌的阶段;“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征为中书侍郎;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名师归纳总结 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1 (P735) 通典称著作郎“ 进贤两梁冠,介帻,绛朝服;”20P156 李充所任著作郎在晋官品中为第六品,掌管国史编撰;第 9 页,共 30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藉

29、此,李充得以对古代典籍“ 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 ,编纂晋元帝四部书目,创制经、史、子、集四分法,并为后代袭用;李充后累迁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及晋,改曰中书侍 郎,员四人;中书侍郎盖此始也;及江左初,改中书侍郎曰通事郎,寻复为中书侍郎”1(P734);通典 职官八记载:“ 中书侍郎;汉置中书,领尚书事,有丞、郎;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后改通事郎为中书侍郎 ;晋置四员,及江左初,右 改为通事郎,寻复

30、为中书侍郎;其职副掌王言,更入直省五日,从驾就正直从,次直守;”20( P125)可 见,中书侍郎由魏置通事郎进展而来,晋代沿用,居第五品,职能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相当 于汉代的尚书郎;“ 魏、西晋时中书监、令承担、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拟成诏令,呈皇 帝批准后颁下;职任机要,位置不高,但颇清贵,多用文学之士,亦为宗室起家(入仕)之 阶梯;”21李充任此职,可见其才学受到重用,位置已经明显提高;其次章 思想特点李充思想主要表达在论语注、尚书注、周易旨、释庄论、翰林论等著作中;这些著作大多亡佚;从现存残篇看,李充思想以儒为本、好刑名之学、兼综道 玄;第一节 以儒为本李充以儒学为根本的思想特点集中表

31、达在论语注中;隋书 经籍志载:“ 论 语十卷,晋著作郎李充注;” “ 论语释一卷,李充撰”22(P936);新唐书 艺文 志载 :“ 李充注论语十卷”23(P1440);清史稿 艺文志载:“ 晋李充论语集 注二卷”24 (P4251);今已不见李充论语注之完本;梁代皇侃作论语义疏时辑录 一些李充的注释,成为现在争论李充论语注的重要资料;李充在论语注中常称孔子为“ 圣人” ,对孔子特别敬重,树立其诲人不倦的儒者形 象;子罕第八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 端而竭焉;”25 (P221) 李充将“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为:“ 日月照临,不为愚智易光;圣人善诱

32、,不为贤鄙异教;虽复鄙夫寡识,而率其疑诚咨于圣,必示之以善恶之两端,己竭 心以诲之也;”25(P221)尊称孔子为圣人,圣人的教导像日月之光照临,不因愚智贤鄙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 转变;即使鄙夫来问,也肯定要尽心教导;为政第四章:“ 子曰: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25 (P166) “ 六十而耳顺” 句,王弼注曰:“ 耳顺言心识在闻前也” ,未闻之前,心识已注曰:“ 魏置曰:掌诏草,即汉尚书郎之位;” (唐杜佑通典 职官八M. 北京:中华 书局 ,1984 年.P156 )此处“ 置” 应为“ 志” ;注曰:“ 明帝诏举中书郎,谓卢毓曰:得人

33、与否,在卢生耳;又魏末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朝 议表奏,多见施用” ;(唐杜佑通典 职官八P156. )此处“ 右” 应为“ 又”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有,“ 名教” 出于“ 自然” ;孙绰注曰:“ 耳顺者废听之理也;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所谓不识不知从帝之就也;” 在孙绰看来,六十岁时,已经不需要用耳朵去听,自然而然就可以悟到;孔子的形象已经高度玄化;李充注就不同:“ 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就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就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李充没有像孙绰那样强调孔子的玄化形象,而是

34、指出听的内容,“ 先王之法言” 、“ 先王之德行” 、“ 从帝之就” 已牢记在心,“ 心与耳相从” ,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孔子形象经受玄化后,在李充这里得到肯定程度的复归;除尊孔外,李充仍重视儒家仁、义、德、礼等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用;如述而其次十五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5(P208)李充注曰:“ 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就忠,与伴侣交就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25(P208)李充不但说明“ 四教” 含义,仍指出其功用,儒家道德贯穿人生始终,文、行、忠、信在整个社会中无处不在;宪问第四章:“ 子曰

3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5(P257)李充将“ 有言者不必有德” 和“ 勇者不必有仁” 分别注为“ 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辩士之言也;徳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如出全者,有徳之言也;故有徳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徳也;” “ 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如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5 (P257)这里李充极言“ 德” 之于“ 言” ,“ 仁” 之于“ 用” 的重要作用,主张弘扬

36、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李充注阳货其次十一章强调“ 孝”25(P288), 注阳货其次十三章强调“ 义”25(P288),注卫灵公第三十三章强调“ 礼”25(P272);孝、义、礼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李充对之特别重视,于此显示李充思想中儒家观念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其次节 好刑名之学“ 刑名” 之义,辞海作如下说明:“ 亦作形名,原指形体(或实际)和名称;尹文子 大道上: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 故形命者不行不正也;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言论等,主见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因法家重视形名,所以有人称他们的学说为刑名、刑名之学或刑名法术之” ;26总的说来,刑名之学开头是争论名与实的关

37、系问题,后来被应用于政治领域;它兴于春秋,盛于战国,后逐步衰落;东汉末年社会纷乱,名不符实、名实颠倒错乱的情形许多,思想家们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又开头重新争论“ 名” 与“ 实” 的关系问题;“ 仲长统在昌言也说: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27 (P11)“ 而徐干更申明名与实的关系说: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 , 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 , 短形立而名之曰短 , 非长短之名先立 , 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 , 名实之名也, 贵名乃所以贵实也;”27 (P11)另外,汉魏之际,曹操父子重视名法,所谓“ 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1 (P1

38、317)引起“ 刑名之学” 的复兴;“ 刑名之学” 在汉魏之际短暂复兴后,逐步与儒、道合流,“ 名理之学” 遂向玄学进展;晋书 李充传称李充“ 幼好刑名之学,深抑虚浮之士;”1(P2389)“ 刑名之学” 是李充重要的思想特点之一,主要表现为反对虚浮的社会风气,反对名不符实之人;最能表达 李充“ 好刑名之学” 思想的是其学箴;学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时人尚虚浮之风,其 弊日盛;李充在序言称:“ 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1(P2389),认为出于真心实践仁义 的人越来越少,利用仁义谋取名利的人越来越多,故“ 惧后进惑其如此,将越礼弃学而希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为之风” ,“ 略言所怀,以补其阙;引道家之弘旨,会世教之适当,义不违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