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整理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课程教案(全册).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 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 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作品静静地屹立着,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探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二、新授阶段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1.思考:秦朝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多媒体放映《诗经》的一段文字,了解秦军士兵的情感。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因为古代人认为“事生如事死”,死后的世界同样重要,所以盛行厚葬的风俗。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2.观察:多媒体放映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对比:三件不同官级的武士俑作品,猜猜哪个官级最大?从哪里看出来? 结论:兵马俑真实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铠甲甲片、乳丁、缝缀线等,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4.分析: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刻画:秦俑造型讲究整体性,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确,着重突出神态。每个士兵除了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寓个性于统一,形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二)多媒体放映《立马》 1.思考:兵马俑中的陶马和《立马》中马的造型有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小结: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汉朝政策开放,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道家思想得到发展。道家崇尚自然,反映到雕塑作品上,便是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雕琢自然而不改变自然。不执着于再现对象的形状,转而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意境,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雕塑的一种艺术特点。思想不同,因而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 2.讲解: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因病英年早逝,这件立马石刻就是放在他墓前纪念他的功绩。 3.观察:石刻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象征着年轻将军的英武过人,也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马腹下的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象征着匈奴武士力量的渺小。 4.分析:为什么这匹马没有把中间镂空,雕刻出马腿? 解答:这件作品是放在墓碑前,如果中间镂空,会削弱整尊雕塑的体积感和力量感,且易折断。巧妙的设计使它成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5.拓展:将卧虎作品还原成一块大石头,请同学们试着依据石头原本的形状,说一说怎样雕刻成一件艺术作品。然后再还原成卧虎作品,引导学生领悟霍去病墓前石刻的表现手法。 小结:汉朝艺术家用几根单纯的阴刻线条生动地表现出老虎身上的斑纹和髭毛。虎尾巧妙的伸卷在脊背上,增加了虎的野性和凶猛,并且使整个石雕浑然一体。反映出汉朝艺术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来高度概括表现老虎等动物的习性、神态的艺术功底。 (三)多媒体放映《说唱俑》 1.观察:汉朝雕塑艺术百花齐放,刚才还沉浸在粗犷浑厚中,现在又被一种喜剧效果所打动。 2.思考: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的手法:表情滑稽,身躯拉长,四肢缩短,动作夸张变形。这件作品夸张了说唱艺人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艺人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3.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家所关心的是说唱者眉飞色舞的神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进行夸张变形,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多媒体放映唐俑 1.思考:比较两件作品,人物造型出现什么变化?因为时代不同,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2.欣赏:侍女俑作品,高髻长裙,面容富态,雍容大度,反映着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风气。不光人物造型发生变化,雕塑的取材也发生了变化。在雕塑作品中的人物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政治经济繁荣与强盛的面貌。 3.分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不是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三、探究阶段 老师出示四件雕塑作品,自由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讨论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的年代、作者、形式特点与艺术风格。 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介绍雕塑作品。 四、评价阶段 略 五、总结阶段 透过雕塑艺术看中国历史文明。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通过它寄寓和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一部中国雕塑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心灵史。 第2课 灵动的生命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雕塑范畴,教学内容适合九年级渴望张扬个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教材从风格各异的传统雕塑和材料创新的现代雕塑的不同视角阐述了雕塑的基本语言,以学生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材质展示了雕塑艺术的本质,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比绘画更直接、可亲的方式雕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一、教学路径 看: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其以体积与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手捏、刀刻、粘贴都是雕塑的基本语言,圆雕、浮雕和透雕是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 学:感悟、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审美,除了泥塑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现成的材料进行雕塑创作。普通的实物材料,只要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就会成为一件艺术品,获得别样的生命。 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实物材料的观察、分析,发掘材料的不同特点,有创意地设计与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新型雕塑作品,表现材料的新生命。 创新:发挥想象,将身边的物品、材料变成一件艺术品,赋予它们别样的生命,体验雕塑的乐趣,提高欣赏艺术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风格各异、材料多样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尝试以泥为媒材,采用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泥塑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教学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范作、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课题《体积与空间的生命》 二、新授课程 (一)赏析感悟,体验多样材料 《男子头像》:青铜,作者罗丹(法国)。 《男子头像》惊人地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创造力和粗犷的现实主义风格,这张脸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空白、缺乏表情或无关紧要的东西。雕塑作品以生动的表情,流露出情感的表达。罗丹追求“艺术的美存在于内在的真实表达”,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 《红色的记忆》:玻璃钢,作者陈文令(中国)。 这群男孩雕像,天真、健康、调皮、活泼,总共一百多个,作品用玻璃钢翻制,打磨抛光后,喷上红漆,放置在沙滩、树干、船头、灯塔上。这些作品属于新型的艺术形态,介于写实雕塑、装置、互动式行为艺术和偶发艺术之间,是集装置和行为于一体的前卫艺术。 (二)立意构思,探究制作方法 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材质? 个性葫芦、石头画小狗、金属焊接的企鹅、铅笔雕刻的靴子、文具小蜻蜓…… 废旧的文具:量角器、燕尾夹、橡皮、铅笔……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呢?可以选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的艺术性? 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大胆想象,构思独特,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表现材料的生命本质和神韵,将平凡变得不再平凡,将生活变得有趣而精彩。 《堂吉诃德》 废旧金属零件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中被赋予了生命。开瓶器变成了奇怪的盔甲,铁盖成了盾牌,自行车铃铛、水龙头和打蛋器构成了雄健的战马,神气的堂吉诃德来了!从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创意构思、色彩搭配、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分析作品。 制作流程: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材料特点与主题充分结合) 主 题 《堂吉诃德》 《小蜻蜓》 创意构思 雄健的战马、神气的堂吉诃德 文具小蜻蜓 材料选择 开瓶器、自行车铃铛、水龙头和打蛋器 眼镜架、笔套、铅丝、算盘珠 加工方法 粘贴、焊接 粘贴、缠绕、捆扎 工具使用 美工刀、双面胶、钳子 钳子、线绳、剪刀 创新思维 巧妙地利用金属零件凸显空间与体积 眼镜框的材料特点与蜻蜓外形创意的充分结合 表现手法 感悟联想,拓展想象空间 夸张、综合 个人感受 发现了材料的构成美,改变材料“命运”的惊喜,分享集体的智慧 渗透环保意识,探究低碳生活 (三)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将实物材料与完成的雕塑作品作比较,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当学生的创造之泉滋润了废旧物,废旧物便绽放了生命。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不断地寻求新材料,利用新语言,探索新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艺术创造的光辉。 教师演示:绘制人物动态草稿——运用报纸、胶带完成人物大样——运用铅丝固定人物动态造型——包裹锡纸——仿不锈钢足球先生完成。 学生作业: 1.根据收集的实物材料确定主题,充分展示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创作一件雕塑作品,赋予材料新的生命。 2.根据主题班会,运用桌椅、书本等材料制作雕塑作品。 要求:小组合作,充分利用材料的不同特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四)作品展示,分享集体智慧 结合《留住精彩的瞬间》和《另一种工具》这两节课的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记录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有效呈现美术立体课堂,利用学校局域网,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科学合理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 第3课 有趣的夸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学习内容为漫画和动画。漫画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绘画艺术形式,手法多样,线条可多可少,色彩可繁可简,构思巧妙,在谐趣与幽默之中发人深省,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据调查表明,初中大多数学生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且阅读的多为娱乐和休闲类书刊,其中卡通漫画故事约占39%,但学生对漫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兴趣和临摹上,没有创新,没有想象。因此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多角度、多方式地创作,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掌握漫画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把静态的画面动起来。本课以学生熟知的经典动画片作为兴趣的切入点,分析动画的类型和制作的基本原理。通过手翻书、动画抽拉框及数字化电脑制作让学生了解多样的制作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使美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和分析熟知的人物形象,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人物特点的勾勒、塑造,体会漫画幽默的表现方法,感受创作肖像艺术活动的乐趣。欣赏经典动画作品并与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相联系。 了解:了解肖像漫画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学会用夸张和变形的方法创作肖像漫画。掌握简单易学的漫画表现方法,尝试创作漫画。了解动画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动画的基本制作原理。 体验:通过对人物五官特点的细心观察,尝试用概括、组合、替代等方式体会漫画肖像的创作过程。体会用抽拉框、手翻书等方法来表现动画。 应用:通过同学互动、原型创作,尝试发现生活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发现人物形象以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工具所带来的描绘变化。 创造:搜集肖像漫画资料,通过交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研究和创作肖像漫画。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创作简单的动画脚本,体会流动的视觉变化效果。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漫画的夸张、变形为主线,赏析和了解经典漫画作品中人物肖像漫画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并尝试创作。 第二课时:以简单的动画脚本制作为基础教学点,通过视觉暂留原理让学生体会动画的艺术视觉效果。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和了解漫画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学会用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方法进行肖像漫画创作。了解动画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尝试简单的纸面或数字化操作。 技能目标:搜集漫画、动画资料,通过交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过程包括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构思与创作——展示与评价。 情感目标:以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创作的漫画和动画作品,在动手中体会漫画幽默的表现方法,感受漫画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创新精神及乐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漫画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动画的基本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抓住对象的特征创作漫画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五官转盘、表情范图)、动画视频资料、漫画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感受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经典漫画家的作品,查阅人物肖像表现的基础知识,并相互交流、探讨漫画给予我们的感受。 (二)游戏导入,赏析经典 1.拼图游戏。 教师:出示一组漫画人物,让学生猜猜他们都是谁。 学生:讨论肖像漫画的特点。(夸张、有趣、幽默……) 熟悉肖像漫画的表现手法,了解肖像漫画的特点。 2.漫画的定义。 教师:演示漫画作品《生不逢时,自立更生》,引导学生了解漫画的本质特点:“简笔” 而“更有意义”。 (三)学学画画,夸张变化 1.肖像漫画的基本画法。 教师演示肖像漫画的基本步骤:(1)外形(2)基准线(3)五官(4)添加特征(人物头像,角度变化,基准线的透视变化)。 学生:根据分步的画法,画出其他角度的肖像。 2.符号化语言的表现。 教师:借助符号化的语言来表现漫画。利用若干基本形(正方形、圆、三角等)演示漫画的创作过程。 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基本形的创作。 3.五官变化。 教师:出示卡片——欢乐、悲伤、惊讶、愤怒。 学生:尝试表现夸张的人物肖像,体会五官在各种表情下的变化。 4.游戏进行组合练习,巩固知识点。 教师:出示五官图表格。根据图表任意选择一组五官,创作一幅肖像漫画。 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五官的造型概念。 5.肖像漫画创作方法的拓展引申。 (1)《西游记》人物创作的启示,肖像漫画中对动物特征的运用。从动物肖像到人物肖像的演变。 (2)根据动物或水果的外形进行联想创作。丰富画面形象,增强趣味性。 (四)名片设计,个性展示 课堂练习:设计一张名片。让学生尝试以漫画自画像的形式设计一张个性化名片。在动手环节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设计方法,让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展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漫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这种视觉造型艺术。 (五)课后拓展,延伸创作 1.为家人或同学画一幅肖像漫画。 2.举办一个“漫画人物”画展,请同学来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交流学习的心得。 第4课 与建筑相伴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从中国传统壁画的工笔重彩到西斯廷教堂的油彩湿壁画,再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进行了介绍,力求以点带面演绎壁画的艺术风貌。在这其中,重点是把握壁画中的艺术风格和时代文化背景,寻找和探索壁画与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密切关系,体验壁画中丰富的人文气息。 一、教学路径 欣赏: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建筑场景中,壁画演绎的艺术特质。解读各类壁画的内容。寻找作品内容和作品艺术风格的联系,寻找作品和建筑之间的联系。 了解: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了解壁画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理清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壁画在相应的建筑中所起的作用,还原壁画的社会价值。 体验:尝试寻找特定建筑场景下壁画的主题。体验壁画中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变形、分割等。尝试纸上壁画在不同建筑条件下的视觉感受。 应用:运用壁画作品中写实、变形、装饰、分割等技法,结合主题创作纸上壁画草图。 创造:理解分析壁画作品中,作品与建筑的关系。以现实生活情意为素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统一风格的壁画作品。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中外不同风格的壁画作品,了解、体会作品与文化、时代和建筑的关系;第二课时分析理解壁画作品中不同的绘画元素和创作技法。合作完成有主题的壁画作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壁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种类和发展变化。 技能目标:了解、体验壁画作品中装饰、变形、分割及画面构成等创作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壁画作品的艺术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壁画作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壁画作品通过内容、形式、表现主题内涵并烘托建筑的艺术情境。 三、教学准备 中外各时期不同的壁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相应的建筑场景图片;特殊壁画作品,如浮雕、瓷板壁画作品图片和相应的材料实物;重要作品的文化背景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呈现三幅艺术作品。欣赏后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和什么物体有关呢?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作品吗? 2.结论:这种画在建筑物上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为壁画。 3.多媒体再次呈现其他壁画作品,学生从中了解壁画作品与建筑物的属性有着密切关系。引入课题《与建筑相伴的壁画》。 (二)欣赏交流 1.媒体呈现两幅壁画作品,猜猜:作品出现的时间距离我们今天大概有多远?内容又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教师介绍,这是史前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拉斯科洞窟壁画。距今约有17000多年,所表现的内容多是对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事件的记录,它们是我们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壁画。 2 .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更多种类的壁画,在中国北魏时期就有一组非常著名的壁画群。请欣赏录像并思考这些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生共同讨论,这段录像描述的正是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敦煌壁画。接着欣赏作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西方净土变》。 4.在这些佛教壁画内容中还有一类主题是佛教的神话故事,像这幅表现“九色鹿”的作品。先请学生讲讲“九色鹿”的故事,随后教师解读描述:释迦牟尼前生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后在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时,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所在而最终受到报应。全画采用长条式的构图;画面以自然界的山、石、树木进行巧妙地情节分割;色彩浓重,勾画轮廓的线条遒劲挺拔,笔法简洁而有力。 5.除了我们前面欣赏的中国古代壁画外,在西方艺术史上也有众多优秀的壁画作品,你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 6.媒体呈现西斯廷教堂建筑图片,想象一下,这座建筑物中有着一幅怎样的壁画呢? 7.媒体呈现西斯廷教堂布满壁画的内景。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天顶壁画《创世纪》,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四年的时间完成的。内容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描述的是基督教关于世界是如何创造的传说。 8.多媒体呈现佛教建筑藏经洞和壁画《西方净土变》,描绘的是佛教中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思考:通过前面的欣赏与了解,壁画和建筑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9.师生共同讨论。结论是:壁画的主题和内容与建筑物的建筑属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我们现代壁画中也有着同样的关系,欣赏现代壁画作品。 三、构思创作 在校园这个建筑环境中,壁画可以有非常广阔的主题空间,教师提供三个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1:《我们的喜怒哀乐——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可运用装饰手法合作创作完成。 创作主题2:《树的心情故事——有关树木、环境、环保的话题》。可运用水粉画独立创作,作品组合拼贴完成。 创作主题3:《足迹与梦想——与成长有关的话题》。创作前可先进行草图创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 四、作业要求 1.确立主题。(从提示中选择或根据地方特色自定主题) 2.创作形式。 (1)全班或分小组合作完成。 (2)可以在校园的围墙、地面或废弃建筑的外墙直接创作。 (3)也可在纸面上画好后集体拼贴。 五、展示讨论 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创作活动中,完成各种类型的壁画作品。师生进行作品展示、欣赏、讨论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围绕壁画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感受了从古至今壁画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联,看到了装饰在公共建筑上、校园里、广场上的许多壁画,也亲身体验了集体完成壁画创作的乐趣。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壁画,你们会发现得更多,它们使我们的生活别有趣味。 第5课 敦煌•千年 教材分析 本课从“综合探究”的视角展现敦煌艺术,旨在吸引学生关注敦煌,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丝绸之路中国区段内的敦煌艺术由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三部分组成。教材从壁画切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促进学生形成珍惜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并自觉加入传承的行列。 一、教学路径 看:“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敦煌壁画艺术如此灿烂,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地质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 “总计4500余身”。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之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最多的艺术石窟群,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敦煌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50000多平方米。其中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也对整个洞窟的格式和整体布局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实践:敦煌是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历史、宗教、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教材,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头。查阅资料,了解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所受敦煌艺术影响的作品,如舞蹈《千手观音》等。 创新:小组分工合作,尝试完成一组九色鹿故事。或者结合地理学科并以图表的形式,规划“敦煌艺术之旅”的社会实践行程,查找去敦煌的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并尝试完成手绘旅游地图。 二、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1课时,了解敦煌艺术的发展、变迁,感受敦煌壁画的艺术美,通过对壁画的不同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赏析,丰富学生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学生实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呈现,共同探讨对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尝试完成一组九色鹿故事。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敦煌壁画艺术的题材内容、艺术价值,通过典型作品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操作目标:查阅资料,分小组探讨敦煌艺术的表现特征,形成短文或重绘一组九色鹿故事,深入感受敦煌艺术的辉煌。 情感目标:感受敦煌艺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题材及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形成文化传承的意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讨论:你对敦煌了解多少呢? 丝绸之路、敦煌石窟、敦煌壁画、彩塑……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2.欣赏舞蹈视频《丝绸之路》 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它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3.揭示课题:敦煌千年 (二)新授课程 1.赏析感悟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处石窟。(图片简介)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西南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榆林窟又名万佛洞,在榆林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榆林窟始建于北魏,洞窟形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名等均表现出了与莫高窟石室艺术的密切联系,为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境的艺术,是环境与心境的结合。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敦煌莫高窟在茫茫沙漠之中,鸣沙山下一湾溪水环绕,树木繁茂,绿草如茵,沿山开窟造像。佛国净土的幽静美丽会给千里跋涉越过荒漠前来朝圣的信徒们以强烈的感受,好像他们真的来到了另一世界。 2.探究分析 (1)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有哪些?绘画形式有哪些? 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趣事、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山水画。 壁画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依附于建筑的壁画,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在建筑、雕塑、绘画三方面互为依存的传统特征。基本程式为先在石壁或墙上抹一至两层黄土麦秸泥,再涂内掺麻丝或砂子的细泥,待泥壁干燥后彩绘。如果把莫高窟所有的壁画连接起来可长达25公里。在这样一个长而多的画廊里,从十六国经隋唐到宋元,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壁画,展现了一个富丽多彩的图画世界。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楼台亭阁、花卉图案、飞天佛像,呈现出一派“满壁风动,天云飘忽” 的佛国风光。 (2)敦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有哪些特征? 装饰图案不仅把壁画与雕塑中的人物装点得更加真实富丽,还有机而协调地丰富了壁画的主题内容,通过装饰的手法把洞窟装点得更加精彩而完美。 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图案本是仿照中国古代建筑中宫室内部屋顶上用方木叠套而成的方井结构和装饰手法,即所谓“交木为井,绘以藻纹”。藻井这种建筑结构在汉代的宫殿建筑及墓葬中已经普遍应用,井中的莲荷纹在汉代作为五行之一“水”的象征,被认为可以克火,因而大量用于宫室建筑装饰。在佛教石窟中,莲花图案是圣洁光明的象征,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从莲花中获得再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通过赏鉴、研究,分析敦煌莫高窟中藻井图案的结构组织、造型和色彩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整体风格演变,有助于直观地了解中国历代传统装饰图案的创作特点和手法。 (3)欣赏敦煌壁画中本生故事《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 分析:《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当时人们追崇“以瘦为美”的秀骨清像,画中九色鹿形象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清秀挺拔、美丽高贵。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故事从左右两侧开始中间结局,突出慷慨牺牲、舍己救人的主题。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画中的山像一个个馒头似的排列着,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色浓重且强烈,树木的枝干用土红色,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进行了发展。 3.欣赏思考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丰富性拓展了人们的艺术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 (2)敦煌艺术为何如此灿烂?(欣赏视频《敦煌莫高窟》片段)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4.讨论思考 (1)敦煌是一部百科全书,艺术家是如何汲取创作之源的? 舞蹈《千手观音》从题材的选取、人物的造型、舞蹈的编排、主题的表现处处可以发现敦煌的影响。 绘画《开国大典》从设色、构图都可以看到敦煌艺术的影响。 (2)如果不去敦煌,我们如何了解敦煌艺术呢? 可以通过看敦煌画册、查阅资料、观看复制品展览、欣赏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数字壁画…… (3)如果去敦煌,结合地图查找最佳的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5.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连环画的构图形式,重画一组九色鹿故事。 (2)基本要求:每位同学局部完成画面,注意与其他同学作品的衔接。 (3)个性要求:以图表的形式规划“敦煌艺术之旅”的社会实践行程,查找去敦煌的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并尝试完成手绘旅游地图。 6.展示评价 小组绘画作品展示,学生自我分析、教师点评。 第6课 日用器具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器具,包括工具和用具,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器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本课通过图文向学生呈现了优秀的器具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了解器具的发明和发展历程;器具的设计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不但有使用功能的需求,还包括审美情感的需求。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器具,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 本课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观察、体验、仿生、装饰等方面逐一引导,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设计品位的培养。 一、教学路径 看:器具的设计遵循“ 结构——造型——美观”的设计思路,是在满足器具物质功能的基础上,使器具的器型与纹饰完美结合,使器具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学:不同色彩、不同材料给予设计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器物的成型,即使外形尺度再小,都是创意和科技的伟大结晶。从器具造型设计和器具装饰设计两方面探讨设计手法。器具的设计创意独特,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使得器具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做:根据身边的媒材设计或装饰一件实用的器具,将所学的多种造型方法运用到器具的设计中,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材质进行器具的造型设计活动,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作品之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新:收集生活中的材料,通过艺术再加工赋予器具新的生命,在作品中展现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和民族元素。 二、课时建议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器具的发明、发展及器具造型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器具的个性表达,形成对器具设计的基本认知;第二课时围绕器具的个性设计、表现手法及制作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器具的发明和进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感受现代器具的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完美结合。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媒材设计或装饰一件实用器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情意目标:学会关注生活,形成“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培养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器具的造型设计与装饰设计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设计品位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优秀设计案例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讨论:这个金属物品是什么?有何用途? 榨汁器——一个幻想中的太空生物。奇特的造型和冷冷的金属质地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带给人们联想的空间。 2.揭示课题:日用器具 (二)新授课程 1.分析理解 (1)说说身边的各种器具,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用途,分析它们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2)器具的发明——为了延伸身体的功能。 器具的发明和制造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器具是被人使用的,所以它的形式必须符合人的要求。 2.欣赏感悟 (1)仿生作品分析 甲虫指甲钳,设计的灵感来自昆虫,借助甲虫的美丽外表,结合指甲钳的功能设计而成。创意是一件作品成功的关键,设计师常常会在自然或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的启示物,将自然中的形式转变为设计作品的形式。 (2)抽象作品分析 “萨伏伊”模制玻璃花瓶,以理性与技术进步为基础,运用不规则的造型,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打破了传统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带给人们新的审美享受。 3.探讨交流 赏析ANNAG 起盖器: 结构设计——开启酒瓶盖功能。 造型设计——开瓶器从简单的机械化造型转化为高度拟人化、可亲可爱的造型,给呆板的厨房用品开创了一条新的设计思路。它强调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满足,它还照顾到人们在使用时的触感。 装饰设计——材料与颜色完美结合,用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制成粉绿、天蓝、明黄、暖橙、纯黑、浅棕等色彩缤纷的柔软长裙,用电镀不锈钢制成脖子、脸与头发,其圆弧结合的造型更适合拇指与食指夹着旋转,使旋转启盖时不觉得费力,从而将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 4.讨论体验 器型设计——艺术的外在形式与设计的内在功能相联系,实用的功能、独特的创意、美观的体现。 思路:仿生设计、几何设计、抽象设计。 方法:折叠、粘贴、卡接等。 装饰设计——在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