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平安堡学区黄酒铺小学 付宝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家兴旺昌盛的头等大事。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开始。可见,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可以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小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等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素质教育它是以学生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
2、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几点看法:一、 评价内容要全面合理,促进素质评价的实效性。1、实行等级制新的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如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传统教育着眼于筛选人,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人,素质教育不
3、仅要检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考核时实行新的等级制的评定制度,把学生从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了较宽松的环境,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2、 评价形式要多种多样。课标要求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口试、笔试、作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还应该把各种评价结合起来。在低年级取消分数,平时作业用学生易懂感兴趣的图画表示并加上简单的评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等级制进行模糊评价,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字写的很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表演很精彩、课上一次精彩的答问一句赞
4、赏加上几分,让学生从心底里高兴,进而对学习其他方面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凭着极平凡的发现,凭着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凭着用不完的爱心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点亮指引他们前进的灯塔。想一想,我们的平凡举动在孩子一生中却是多么伟大。慷慨些,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二、 在评价中应注意几点问题1、 把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口头评价不应该太随意,要做到慎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鼓励引导为主,使学生找准自我努力、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更快的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表扬太滥,容易使学生盲目乐观,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在发现问题时应委婉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
5、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提醒下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教师的口头评价,应该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以有声的语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感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2、 学生自评和互评应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在评价中,应该提醒学生尽量寻找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以利于自己的不断提高。同时,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互相交流,既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又要勇于说出对某个同学、某件事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从而提高鉴别、评判是非的能力。3、 关注过程,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发展手册,记录并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逐渐长大的历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
6、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4、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方方面面,可见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离不开学生。首先,评价需要学生。评价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如何公正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就要靠学生评学生,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使得评价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使得评价更公正。其次,评价要尊重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要让每一位学生认可、接受、照办。因此评价发给学生之前,先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其优点的发扬,帮助其改正缺点。再次,评价要为了学生。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因此,提出的希望要切实可行,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完全应该把素质综合评价的改革不断深入的坚持下去,使评价改革制度不断完善,更好的促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