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选修一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选修一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名师归纳总结世纪金榜 2021 届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选修一试题精选猜测卷(解析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一、挑选题1学者梁庚尧认为: “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2从推动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社会舆论造就改革派人才统一思想熟悉完善太学制度A.B. C. D. 3( 202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 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省开支
2、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A青苗法B均输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4能够表达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是()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A.B. C. D. 5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A. 当时的民族关系和谐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疆的安定C.北宋以礼治国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6( 2021 年 10 月湖北鄂州摸底17 题)(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的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选项()A程琳建议削
3、减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缘由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肯定的弊端7( 2021 年 9 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肯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 反 对 变 法 D 软 弱 无能 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疆扰动,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4、这说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的兼并B纵容土的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预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的主特权9北宋中期土的兼并现象反常严峻的主要缘由在于()A.国家的积贫积弱B.辽和西夏的侵扰C. 统治者对的主的纵容D.改革的一再失败10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仍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 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农夫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B 的主兼并土的,政府财政收入削减 C实行强化中心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庞大11“将兵法”的推行()A. 形成了“兵不识将、
5、将不知兵”的局面B. 造成了兵丁数额的年年剧增C.完全扭转了西北边防的被动局势D.转变了兵将脱节、战役力薄弱的局面12( 2021 年 1 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0 题)右图中E 处应填写()A 秦朝B 唐朝C 北宋D 元朝1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整顿吏治B.进展经济C.增强军事实力D.改革科举制度14( 202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 题)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A. 减弱的方割据势力和农夫的抵抗B. 改革科举选拔人才C.抑制的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D.解决中心财政困难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6、-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15( 2021 年 11 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9 题)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 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二、非挑选题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逼16( 10 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疑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
7、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行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就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就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 分)( 2)材料二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训练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 6 分)17( 15 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疑题。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把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留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
8、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养和 魅力有关,也仍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敬重法律的民情。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 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用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第一就废止了明法新科。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邓广拓王安石(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
9、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缘由。 ( 7 分)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挑选题1 C解析: 第一要留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懂得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 “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 ,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然后结合所学学问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懂得。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 ,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A 项错误。 B、D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2 A解析:留意题干中“推动改革”的条件
10、限制,变革科举和学校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改革培育人才、统一熟悉、营造舆论,而非改革训练体制本身。3 B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政府以节省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选购宫廷用品,来削减开支。4 A解析:留意“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味着是理财宝国方面的措施,当然其设想仍要符合人民负担没有增加的前提,均输、市易法、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其打击的主要是豪强的主、大商人的利益。5 B解析:军事上取得成功,反而要送岁币,表达北宋被动防备的方针,A C D 表述错误。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6 B7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
11、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8 B解析:从题干中的“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等信息可以作出判定。9 C解析:只要联系北宋立国政策“不抑兼并”即可作答。10 C解析: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主要缘由在于北宋加强中心集权措施的弊端。11 D解析: A 是原先更戍法造成的问题,“将兵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克服这种兵将脱节的弊病,提高军队战役力,与B 无关,而C 中的“完全扭转”不符合史实。12 C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北面是辽国,西北是西夏的王朝是宋朝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3 A解析:简要回忆课本学问即可,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在
12、于吏治的整治。14 D解析:此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依据所学学问变法的目的在于转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应选D 项。15 C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解析:此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依据所学学问,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 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形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秘阁等的职位) ,加上些虚衔如高校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位置。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暂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日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
13、无实权。此题选C 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繁重的负担。A 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 行政效率提高。B 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二、非挑选题16 1 弊端 :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格。2 训练思想 : 留意有用。措施 :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废止诗赋取士, 留意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纳新法”两个角度回答 ,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 1 特点 : 留意法律的连续性; 强调中庸、公平的原就; 重视法律制度建设。4 分评分说明 : 观点 1 分, 理由 3 分。仅说明观点, 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观点一 : 同意。理由 : 法律爱护贵族特权, 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 平民权力受到较大限制。观点二 : 不同意。理由 : 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平民获得参加政权的权益, 法律面前人人公平的原就逐步确立。2 意图 : 选拔变法人才。3 分 缘由 : 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 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4 分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