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学习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汇总.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汇总 1. 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5)教育叙事研究。 2.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答:(1)反思使经验(和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2)反思能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4.现代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什么? 答:现代班级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建立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 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答:(1)教学交往策略; (2)课堂管理策略; (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2. 简述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答:(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反思教学得失);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4)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教育理念);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3.如何预防和指导小学生学习疲劳? 答:(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 (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 (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 (4)要注意小学生的营养问题。 1.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答: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 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2. 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答:(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6)注意个别差异。 3.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答:(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1. 简述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答:(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要注意与各级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 2.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3.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2)全民性;(3)义务性;(4)全面性;(5)活动性; (6)趣味性;(7)启蒙性。 2.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教学思维; (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 (5)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 (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与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要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的活跃,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案要点】一堂好课的标准主要有: (1)明确的教学目的。 (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5)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中公讲师点拨】本题属于识记性题目。由于条目比较多,可能不容易记住。在记忆时,考生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表达、组织、气氛六个方面进行记忆,对每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填充。 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案要点】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3)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 2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统的道德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22.简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要点】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广泛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需要的追求。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不清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或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做出较“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中公讲师点拨】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多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重点掌握。 23. 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1)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2)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及学习的进度、速度,是根据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确定的。 (3)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案要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答案要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1.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案要点】(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因此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的秩序和风气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班级秩序和班风也是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中形成的,而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活动以类似社会中的组织层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角色分工,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22.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案要点】(1)测验法。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因此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2)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无论被评价者的人数是多还是少,这种方法都适用,而且这种方法评价的定性定量考核较全面。 (3)表现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信度和效度比较低,学生的成绩可比性差,因此评价的公平性也存在质疑。 (4)轶事记录评价法。所谓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轶事记录的最大优点主要是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实际行为,对于描绘学生最本质的行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帮助。 (5)成长记录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发展性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它的客观存在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业成绩的做法。 23. 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2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中公讲师点拨】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相关知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考查内容。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述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其进一步发展基本定型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我国最早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地点(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基本特征、优缺点等,都可能以各种题型出现。 22. 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答案要点】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2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1. 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2) 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这是小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表现在技能技巧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2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没有发展起来,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还缺乏自觉性,需要家长或教师进行督促。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2)注意的品质较差。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在同一时间内很难看到更多的事物或事物的更多方面;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展得比较缓慢,这些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通过正确的教育,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 (3)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鲜刺激兴奋起来,并流露出明显的外部情绪。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小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中公讲师点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历年考试中的重中之重,除了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以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大。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考生要熟记其概念及其运用要求。 21.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2.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4)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生辅导的精髓。 (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23. 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二: 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这是小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特点表现在技能技巧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没有发展起来,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还缺乏自觉性,需要家长或教师进行督促。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2)注意的品质较差。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在同一时间内很难看到更多的事物或事物的更多方面;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展得比较缓慢,这些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通过正确的教育,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 (3)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鲜刺激兴奋起来,并流露出明显的外部情绪。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小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中公讲师点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历年考试中的重中之重,除了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以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大。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考生要熟记其概念及其运用要求。 21.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答案要点】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如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2.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案要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3.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答案要点】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4)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中公讲师点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等。这在历年考试中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应该记住:遗传决定论者仅强调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者仅强调环境的作用;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和环境都起作用,但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二者是交互起来共同对个体发生影响的。 2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答案要点】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1)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如制作科技小发明、制作模型、采集标本、动物小观察、小饲养、小种植等,以及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和科学家故事会、科技表演、竞赛等。 (2)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以某一学科为主题,按照学科分别组织活动,如文学作品讨论会、某学科动态报告、交流某学科的学习体会的经验交流会等。 (3)文学艺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种类多样,包括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它们寓教于乐,以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调剂他们的身心,保证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4)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比较普遍、比较广泛的活动,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 (5)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一般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国庆节、儿童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等都是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这类活动的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都可对学生进行教育。 23.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案要点】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精选的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即对其他领域有潜在的迁移意义的标准。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掌握知识教授的速度和难易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每次迁移均应使学生感到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又能够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有效迁移顺利进行。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案要点】(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 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答案要点】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3)选择教学策略; (4)实施教学评价。 5.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案要点】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