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 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值的最后形式。
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产生的过程表明,货币作为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简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它的职能来实现或者表现出来的,而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不断发展的,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贮藏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要求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称作货币流通量规律。即“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表明: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1、名词解释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济,也就是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拥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比自然经济更有生机和活力。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市场机制具有的特点:
①利益制约性。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失来发挥作用;
②内在性。一定经济条件下,由各个市场要素的内在功能和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导致的;
③相互制约性。各市场要素彼此影响,连锁变化。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平衡商品供求、协调生产与消费、调节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合理配置、调整各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传递和反馈经济信息等作用。从市场规模或空间划分:国内市场、地区市场、国际市场;从商品交易方式划分:现货交易市场、租赁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从所交易的物品或要素的种类划分: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
2、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②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③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④经济的开放性;⑤国家调节的重要性。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项基本作用:
①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劣汰;②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局限性:
①由于信息不完善而造成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严重扭曲;
②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给商品生产者决策带来的风险性和盲目性;
③自由竞争使生产资料逐步集中在少数生产者手中造成垄断;
④价值规律在有些领域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如: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
4、简述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①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可以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②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③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
④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是经济开放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1、名词解释:
垄断: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实施独占或控制。(P9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P101)
2、简述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及其实质(P88)
过程:15、16世纪,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大批的直接生产者被剥夺生产资料而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由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创造出经济前提。
实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剥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经济条件,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份地的剥夺,是整个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P89-90)
1)资本主义所有制具有私有制的一般特征,例如,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私人所有者控制着生产过程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等。
2)它又具有与其他社会形态中的私有制相区别的特殊规定性。①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而无偿占有,这就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③工人和资本家的劳动力买卖表面上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4、简述私人股份所有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P91)
特点:①资本的所有者具有多元性;②资本所有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③企业经营具有长期延续性;④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
历史作用:
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股份公司能在短期内把社会分散的资金结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本,从而克服了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成为促进生产力的有力杠杆;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所有制对重工业、铁路建筑等规模巨大企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简述法人股份所有制为什么成为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P91-92)
①法人组织的股东化,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的股权结构,使财产占有呈现出由个
人占有向非个人占有转变的趋势;
②法人持股有利于加强法人组织间的联系,克服公司行为的短期性;
③法人组织可以自觉协调彼此的经营目标和行为,克服摩擦和矛盾,使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④法人股份所有制是比私人股份所有制更合适生产社会化和垄断大公司发展需要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6、简述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P96)
1)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①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的优势;②横向和纵向的联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③推动技术进步。
7、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P101-102)
①私人垄断资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的巨额投资;
②私人资本垄断不愿投资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
③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重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④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社会总产品的的实现问题;
⑤私人垄断资本无力调节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根源。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的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广泛地、高速地发展。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1、名词解释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货币在运动中的价值增值额。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是剩余价值(m )同可变资本(v )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量的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即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2、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是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以及劳动者的其他需要。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工资的特点及其支付形式本身产生的。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①工会组织的发展;
②雇员参与制度和雇员持股制度的出现;
③管理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分化;
但劳资关系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第六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1、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能够产生出剩余价值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才具有生产职能和流通职能,才能完整体现资本的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指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的生产资本。
资本总周转: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年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的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 ’=M/v,把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考虑进来,则有:M ’=m’vn/v=m’n
2、资本的循环时间由哪几部分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资本的循环时间就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①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周转通过生产领域所费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②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周转通过流通领域的时间。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①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按周转方式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源划分的。
②划分的对象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对预付资本的划分,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③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变资本包括只劳动力。工资既是可变资本,又属流动资本。
④划分的目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剥削实质。而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考察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4、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①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②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价值剩余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③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资本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1、名词解释
生产成本:是指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生产成本表示为K=c+v。
利润:利润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商业利润: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利息: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即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
2、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
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式,从而抹杀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的形式,使工人的全部劳动好象都得到了报酬。
3、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①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
②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③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取决于社会生产价格,即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和价值存在差额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①虽然个别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封还是相等的。
②虽然个别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整个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价值的变动,即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价值的变动也会相应地引起价格的变动,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5、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分割剩余价值的
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土地所有者分别将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6、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1)福利制度形成的原因
①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剩余价值增多,使国家有可能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②出于缓和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的需要。
③无产阶级的长期斗争。
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榨取的物质财富。
(2) 福利制度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只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同时,福利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新的矛盾。
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名词解释
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则指大于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指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质就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1)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①相对人口过剩和失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减少,在劳动力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少。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保证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进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周期性摆动。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整个工人阶级被强制束缚在绝对适合资产阶级剥削欲和统治欲的限度内。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员的存在,对在业人员和劳动力市场又是一种威胁,资本家经常以此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和接受各种苛刻的剥削条件。】
②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等量资本中用于可变资本的部分缩小,即剩余价值减少,从而降低利润率;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从而带来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Ⅰ(v+m) = Ⅱc
(引申条件):Ⅰ(c+v+m) =Ⅰc +Ⅱc
Ⅱ(c+v+m) =Ⅰ(v+m) +Ⅱ(v+m)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①Ⅰ(v+m)>Ⅱc。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②Ⅱ(c+m-m|x)>Ⅰ(v+m|x)。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实现条件:①Ⅰ(v+Δv+m|x)=Ⅱ(c+Δc)。
②Ⅰ(c+v+m)=Ⅰ(c+Δc)+Ⅱ(c+Δc)。
③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两组矛盾: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必然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是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打破封建社会对生产力的束缚,推动了历史进步。
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有利于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局限性:
用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封建私有制,用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代替封建剥削方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①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建立国有经济;二战后的国有化浪潮;80年代的私有化;
②宏观政策的调整:早期的资本主义实行自由放任政策;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政策的交替。
③收入分配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过程进行调节,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④国际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等)
国际会议(八国首脑会议等)
区域经济集团(可以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同盟等类型)
3、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①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关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③关于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④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⑤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①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
②生产社会化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生产资料使用的日益社会化,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劳动产品的日益社会化,生产组织的日益社会化,生产管理的日益社会化);
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