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2、 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2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1、 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 萌芽阶段 《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2、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1)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 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 (内外式层次结构)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 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 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第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重要程度: ★ ★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1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2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 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 基本内容的安排 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 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3、 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 德育过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知识提要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实质:社会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 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 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 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 品德行为——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 ,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 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 1.一般顺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内部联系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 遗传论、环境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 3、 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 第八章 德育原则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5-18分 重要程度: ★ ★ ★ ★ ★ 第一节 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 规律——科学规律——原则 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 第二节 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 (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 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 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 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 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 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 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 (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 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4.计划性和连贯性 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 2.学生主体 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第九章 德育方法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论述 、简答、材料案例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p153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二节 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含义 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优点 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 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 3.感染性 (二)谈话法 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 2.营造良好气氛 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 2.主题要有针对性 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 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 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 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 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第三节 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 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教师个人因素 第十章 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8分 重要程度: ★ ★ 第一节 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二节 团队、学生会活动 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风建设 3.文体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 寓教于乐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体活动 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第三节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 2.文艺活动 3.体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节 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作用: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 第五节 校会、周会和晨会 一、校会——集体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第6节 班主任工作 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 第十一章 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论述 分值分布:3-12分 重要程度: ★ ★ ★ 第一节 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二节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对象和内容 群体和个体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