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培训课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培训课程.ppt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审计的种类审计的种类1审计的方法审计的方法2审计程序审计程序4 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3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的基本分类12审计的其他分类审计的其他分类 1.1.按审计主体分类按审计主体分类 (1)(1)政府审计政府审计 (2)(2)民间审计民间审计 (3)(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 2.2.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 (1)(1)财政财务审计财政财务审计 (2)(2)财经法纪审计财经法纪审计 (3)(3)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4)(4)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1.1.按审计范围分类:按审计范围分类: 全部审计、局部审计和专项审计全部审计、局部审计和专项审计3
2、.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报送审计、就地审计报送审计、就地审计4.4.按审计动机分类:按审计动机分类:强制审计、任意审计强制审计、任意审计2.2.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5.5.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预告审计、突击审计预告审计、突击审计6.6.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类: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类: 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2.2 审计的方法审计的方法23 1审计方法的选用
3、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的技术方法(1)(1)要适应审计目的要适应审计目的(2)(2)要适合审计方式要适合审计方式(3)(3)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3 11)审阅法审阅法2)核对法核对法3)询证法询证法4)比较法比较法5)分析法分析法(1 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 核对法的内容:核对法的内容:v证证证证核对核对v账证账证核对核对v账账账账核对核对v账表账表核对核对v表表表表核对核对v账实核对账实核对原始原始凭证凭证记账记账凭证凭证账簿账簿会计会计报表报表查询法查询法面询法面询法比较法的种类比较法的种类
4、绝对数比较绝对数比较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比较(比率分析)(比率分析)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或历史最高水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或历史最高水平比较平比较;被审计单位的指标与同行业被审计单位的指标与同行业先进单位的同质指标比较先进单位的同质指标比较,等等。比等等。比较后得出的差异较后得出的差异,可用作审计证据可用作审计证据,并并据以作进一步分析。据以作进一步分析。先将对比的指标数值换算为相对先将对比的指标数值换算为相对数数,然后比较各种比率。如考核和然后比较各种比率。如考核和比较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利润比较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时水平时,可利用
5、各企业资本金利润可利用各企业资本金利润率进行比较率进行比较,借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借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 分析法的种类分析法的种类v比较分析比较分析v比率分析比率分析v帐户分析帐户分析v帐龄分析帐龄分析v平衡分析平衡分析v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原始原始凭证凭证记账记账凭证凭证收款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转账凭证账簿账簿日记账日记账明细账明细账总账总账会计会计报表报表顺查法顺查法逆查法逆查法审阅、核对审阅、核对审阅、分析审阅、分析仔细全面,结果准确仔细全面,结果准确节省人力和时间,节省人力和时间,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费时、费力,成本高、费时、费力,成本高
6、、效率低效率低不全面、可能有不全面、可能有遗漏遗漏1、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2、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3、特别重要、特别危险的项目、特别重要、特别危险的项目大型企业及内控健全大型企业及内控健全的企业的企业 (1)盘点法)盘点法(2)调节法)调节法(3)观察法)观察法(4)鉴定法)鉴定法 盘点法的概念:盘点法的概念:v盘点法又称实物清查法盘点法又称实物清查法, ,是指对被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单位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 ,以确定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状况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状况, ,借以证实有关
7、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借以证实有关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正确正确, ,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 v 按组织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盘点法与按组织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盘点法与监督盘点监督盘点 。v(一)涵义:(一)涵义:v(二)原因:(二)原因:v1、由于被审计单位编表日数据和审计日数据存在差、由于被审计单位编表日数据和审计日数据存在差异。异。v2、由于被审计项目存在未达账项时。、由于被审计项目存在未达账项时。v调节公式:调节公式:结存日结存日(书面资料日期书面资料日期)数量数量=盘点日盘点数量盘点日盘点数量+结存日至结存日至盘点日发出数量盘点日发出数量-结存日至盘点日收
8、入数量结存日至盘点日收入数量v(三)适用:(三)适用:1.对未达账项的调节对未达账项的调节 2.其他财产物资的调节其他财产物资的调节 v 概念: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概念: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后, ,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环境、财产物资的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环境、财产物资的保管情况、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等保管情况、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等, ,亲临现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场进行实地观察, ,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实真相的事实真相, ,核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书面资料核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书面资料的记载的记载, ,以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以
9、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 v 应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应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时时, ,一般要运用观察法进行广泛的实地观察一般要运用观察法进行广泛的实地观察, ,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 v 概念:鉴定法是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概念:鉴定法是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活动等的分析、鉴别活动等的分析、鉴别, ,超过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超过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和知识水平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技术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v 应用:鉴定法可应用于财政财务审计、财经应用:鉴定法可应
10、用于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 2审计抽样的意义审计抽样的意义3 1属性抽样属性抽样变量抽样变量抽样 3 32任意抽样任意抽样 3 1判断抽样判断抽样 3 33 4统计抽样统计抽样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1.任意抽样任意抽样 v任意抽样是当审计从详查向抽查演变时最先运用任意抽样是当审计从详查向抽查演变时最先运用的一种抽样方法。的一种抽样方法。 2.判断抽样判断抽样v判断抽样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判断抽样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
11、本进行审查,并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 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v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理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理,遵循随机原遵循随机原则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效样本进行审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效样本进行审查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 抽样风险是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抽样风险是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 ,样本量越大样本量越
12、大,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越小。越小。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计程序或方法, ,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4.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抽样风险 1 1)控制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信赖过度风险 2 2)实质性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实质性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 误受风险误受风险 误拒风险误拒风险(2)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v产生的原因
13、产生的原因v1)人为错误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如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v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v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抽样、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抽样、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注:注:(1 1)两种测试中的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两种测试中的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效果都有影响。效果都有影响。 (2 2)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对审计人员来)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最危险的风险。说,是最危险的风险。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1.1.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三
14、种情况判断差错率)2.2.确定精确度确定精确度(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3.3.确定可靠程度确定可靠程度(取决内部控制制度) 4.4.确定样本数量确定样本数量(查表获的)5.5.选择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6.6.评价抽样结果评价抽样结果, ,推断总体特征推断总体特征(检验是否通过; 最终结论查表得出)2.3.2属性抽样属性抽样 步骤:步骤:v 样本量确定应考虑的因素样本量确定应考虑的因素 总体规模的大小总体规模的大小 预计总体差错率或标准差预计总体差错率或标准差 精确度精确度 可靠程度可靠程度(风险水平风险水平)v 样本选取的原则:样
15、本选取的原则:随机原则随机原则v 样本选取的方式样本选取的方式选择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1 1) 随机数表抽样随机数表抽样 (2 2) 系统抽样(间隔抽样或等距抽样)系统抽样(间隔抽样或等距抽样) (3 3)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 (4 4)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1.1.平均值估计平均值估计2.2.差异估计差异估计2.3.3变量抽样变量抽样 1.平均值估计平均值估计 1 、含义: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含义: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变量抽样方法。 2 2 、步骤:步骤:(1)
16、(1)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2)(2)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 ,并将估计总体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位平均精确度。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位平均精确度。(5)计算所需样本容量。计算所需样本容量。 (6)选取样本。选取样本。(7)审查样本的各个项目审查样本的各个项目,计算审定样本的实际平均计算审定样本的实际平均数。数。(8)以样本的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以样本的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对总体对总体的总金额进行区间估计。的总金额进行区间估计。(9)得出审计结论。得出审计结论。 (4)(4)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根据要求的可靠
17、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 (3)(3)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公式为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公式为: :2.差异估计差异估计v1、含义: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含义: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的一去推断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种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并且被审计总体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并且被审计总体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 v2、步骤、步骤v(1)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
18、v(2)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 v(3)确定总体标准差。确定总体标准差。v(4)计算所需样本容量。计算所需样本容量。v(5)审查样本项目。审查样本项目。v(6)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2.4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3 13 23 33 4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2.4.1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19、v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对审计线索的影响v2.对审计技术手段的影响对审计技术手段的影响v3.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的影响v4.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对审计内容的影响v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对审计人员的影响2.4.2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 v1.评估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评估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v2.评估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评估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v3.评估信息技术环境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评估信息技术环境的规模和复杂程度2.4.3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 v1.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v(1)程序开
20、发。程序开发。v(2)程序变更。程序变更。v(3)程序和数据访问。程序和数据访问。v(4)计算机运行这一领域的目标是确保生产系统根计算机运行这一领域的目标是确保生产系统根据管理层的控制目标完整准确地运行据管理层的控制目标完整准确地运行,确保运行问确保运行问题被完整准确地识别并解决题被完整准确地识别并解决,以维护财务数据的完以维护财务数据的完整性。整性。v2.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v(1)完整性控制完整性控制v(2)准确性控制准确性控制v(3)授权控制授权控制v(4)访问限制控制访问限制控制2.4.4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计算机辅助审
21、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 v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v2.电子表格电子表格2.5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完成阶段12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完成阶段内控制度评内控制度评审,对财务审,对财务报表项目实报表项目实施重点、细施重点、细致的检查致的检查, ,收收集审计证据集审计证据 整理、评价审整理、评价审计过程中收集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到的审计证据, ,复核审计工作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底稿, ,编写审编写审计报告计报告, ,后续后续跟踪跟踪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签订审计业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了解约定书,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
22、初步初步评价被审计单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系统, , 编制审编制审计计划计计划v审计程序包括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包括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v总体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总体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v具体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 2.5.1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的准备阶段 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 v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3、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v2.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v3.分析审计风险分析审计风险v4.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v5.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计划2.5.2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的实施阶段 审计的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审计的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v1.进驻被审计单位进驻被审计单位v2.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v3.测试财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测试财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v4.收集审计证据收集审计证据2.5.3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完成审计工作阶段v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整理、评价审计证据v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24、复核审计工作底稿v3.编写审计报告编写审计报告v4.后续跟踪后续跟踪2.6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层认定的发展管理层认定的发展12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32.6.1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 v管理层认定管理层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明确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或隐含的表达,审计人员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审计人员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类别类别:v1.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认定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认定v2.与利润表相关的认定与利润表相
25、关的认定v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v管理层认定的重要意义管理层认定的重要意义:v(1)认定反映了财务报表中数据完整的经济含义。认定反映了财务报表中数据完整的经济含义。v(2)认定反映了管理层所承担的全面的财务报告责认定反映了管理层所承担的全面的财务报告责任。任。v(3)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程序的基础。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程序的基础。v(4)认定决定了错报的性质和类型认定决定了错报的性质和类型,财务报表错报都财务报表错报都是因为违反了管理层的一项或多项认定而造成的。是因为违反了管理层的一项或多项认定而造成的。2.6.2管理层认定的发展管理层认定的发展 v1980年年,美国注册
26、公共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发布了SAS31,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层认定要求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层认定要求, v1982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ISA8审审计证据计证据v 2003年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发布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发布了ISA500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将管理层认定概念拓展为交易、账将管理层认定概念拓展为交易、账户余额以及表达与披露三层次的管理层认定框架户余额以及表达与披露三层次的管理层认定框架,并不再界定具体审计目标并不再界定具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由各个认具体审计目标由各个认定相应推导出来。定相应推导出来。 2.6.3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 v 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密切相关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密切相关,审计的基本职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人员了解了管理层认定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人员了解了管理层认定定,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审计程序。通过考虑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审计程序。通过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审计人员实施风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险评估,并据此设计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风险。并据此设计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