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期中复习资料汇总整编资料.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第一章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即“可见宇宙”半径:约150亿光年。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由各种天体组成。 2、 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通称天体。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 天体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实验室等 天体判断:空间位置,物质形态,运转轨道; ‚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 ƒ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 总星系≠宇宙 河外星系不是只有一个; ** ④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 地月系中心天体:地球 2、 太阳 1、太阳结构:及其特征 2、 太阳辐射的影响:能量来源 日核里的核聚变反应 4H—>He 1)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能量来源、维持地表温度; 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资源; 与岩石风化有关; 2)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其相关应用; 间接能量来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3、 太阳活动的影响:* 1) 黑子(光球层,比周围区域温度低),影响地区降水进而影响气候; 2) 耀斑(色球层,短时内突然增亮):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暂时失效; 3) 太阳风(日冕层,带电粒子),使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4、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 3、 地球 1、 地球的普通性:运动特征 :与其他七大行星类似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结构特征:与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相同;** 2、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物质* 原因: 第2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地球的自转 绕转轴: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速度: 1、 角速度规律:除南北极点外,全球相同15/h 线速度规律:赤道最大向南北两极递减,极点为0 2、 地理意义 (1) 产生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照得到一面; 昼夜交替:原因: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周期 24h(太阳日); 晨昏线判断:先确定地球自方向; ‚由黑夜变为白天的半圆弧叫做晨线,由白天变为黑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 (2)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同纬度的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的地方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较早。(东早西晚)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与经度差的关系: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分钟 ‚经度往西增大是西经,经度往东增大是东经; 1、 计算: (1)计算出两地的经度差(同减,同为东经或西经,异加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 例如:90E和135E的经度差是? 135E - 90E = 45 45W和45E的经度差是? 45W + 45E = 90 (2) 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90E和135E的时间差是? 45/15=3h 45W和45E的时间差是? 90/15=6h (3) 计算出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若90E的地方时为12时,则135E的地方时是? 12 + 3 = 15时 若45E的地方时为12时,则45w的地方时是? 12-6=6时 2) 区时和时区: (1)时区划分: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12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 = 时区数 15(东三区中央经线=3*15=45) 时区数 = 经度/15(余数 > 7.5进1,余数 < 7.5舍弃) 几个特殊时区:北京-东八 东京-东九 伦敦-零时区 纽约-西五 (2)区时的概念:即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若0 经线的地方时为1点,则中时区的区时为1点; 若120 E经线的地方时为9点,则东八区的区时为9点; 区时的计算:每隔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 (同减异加,东加西减) 3)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00的经线;其东侧为新的一天,西侧为旧的一天; 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其西侧为新的一天,东侧为旧的一天; 日期范围的判读: 从0点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到180 经线之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部分为旧的一天(昨天)。 (3)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右手定则:偏转方向:北右南左。若为河流代表冲刷明显处,淤积处与冲刷岸相反; 第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地球公转*** (1) 轨道:椭圆,太阳在其焦点上; 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旋转 近日点:一月初,公转速度快; 一近七远 远日点:七月初,公转速度慢; 一快七慢 公转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2326´ 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 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 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地区;(南北温带)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 ④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 (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表示直射点移动方向**** 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1) 规律: 1、 (1)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递减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最值规律) ①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②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 = 90- 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纬度间隔) 例如:求24N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纬度为0; H = 90-( 24N - 0)= 66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H =90-( 24- 2326N)= 8926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度为2326′S ;H=90-( 24+ 2326N)= 4234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为了便于采光,房屋坐北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为了便于采光,房屋坐南朝北。 (3) 影子的朝向问题: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4) 影子长短问题: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5)楼间距问题:北半球,纬度越高,楼间距越大,反之越小;北半球,同一纬度,楼间距与冬至日房屋影长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楼间距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楼间距越大。 6)热水器问题:正午太阳高度 = 90- 纬度差 某地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α)和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为:α+H=90 (2)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①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②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③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春分),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④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 四季更替** * 昼长的计算: 昼长=日落-日出 日出=12-昼长/2 日落=12+昼长/2 日照图的判读方法: 第二章 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 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喷出型:玄武岩(气孔) 侵入型:花岗岩(晶体、颗粒) 沉积岩 沉积物形成 层理结构 砾岩、砂岩、页岩 水中化合物沉淀形成 含有化石 石灰岩 变质岩 石灰岩 大理岩;页岩 板岩;花岗岩 片麻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地质构造: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没被侵蚀时成山 岩层受挤压力弯曲变形 褶皱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没被侵蚀时成谷; 断层: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盆地(渭河谷地、汾河平原); 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断裂并错动位移; 地理实际应用: 3、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风力侵蚀(风湿蘑菇、风蚀洼地)、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沉积作用:流水沉积(冲积扇、洪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风力沉积(黄土高原、沙丘、沙垄)、冰川沉积、海浪沉积; 第2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干洁空气外,还包括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N (78 %):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1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气体; O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结构及其特征: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原因:1)空气对流显著;2)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有电离层层 3、对流层高度: 低纬地区:17km—18 km; 中纬度地区:12 km; 高纬度地区:7km—8 km; 同一地区:对流层厚度,夏季高,冬季低;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反射、吸收和散射;(有云的白天比没云的白天冷) 2、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长波),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 (有云的夜晚比没有云的夜晚暖) 3、 热力环流(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1、 地面冷热不均:由于不同地面、不同纬度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 2、 大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b过程 3、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热的近地面形成相对于周围地区的低压,对应高空形成高压; 冷的近地面形成相对于周围地区的高压,对应高空形成低压;c过程 4、 大气的水平运动:由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进而产生大气水平运动风;c过程 5、等压面:高凸低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