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学教育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学习知识重点.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学前教育学内容要点 绪论 一、学前教育学的涵义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作为分支的一个学科,学前教育学是复数形式而非单数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分支领域; 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学前教育学”有时也可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它是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861年,兰格将福禄培尔生前发表的15篇有关幼儿园教育的论文汇集出版,取名《幼儿园教育学》(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幼儿园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1.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2.研究学前教育问题 (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学前教育 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三、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 (三)调查法: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概括 (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和任务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本文主要指广义。 (二)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 1.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实践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活动责任的人 2.学前受教育者: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 3.学前教育措施:联结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受教育者的一切中介,包括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社会学前教育 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如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保育所、学前班、儿童游戏场、儿童活动中心、早教中心等,其中,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 三、学前教育的任务 (一)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 (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 (三)学前教育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幸福的任务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特征 一、学前教育的基础性 (一)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保育、教育一体,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 (三)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一)学前教育公益性的理论基础 1.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2.非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体现在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上 1.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 2.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 3.学前教育的外溢性 (三)政府参与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保证 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生产,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二是政府采购,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三是政府补贴,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产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提供财政补贴。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的奠基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学前期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体现为学前教育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一)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1.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 2.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中 (二)学前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1.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了间接影响 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能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也通过减少社会福利、教育、治安等开支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未来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学前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初步熏染,为未来公民和政治家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而间接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 3.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产生间接影响 学前教育引领学前初步儿童体验、认识风俗民情,看读儿歌、童话、古诗、故事,初步认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简单的科学知识,学说本民族语言等等,这实际上是在做着文化传承的工作,尽管只是初步的,但为今后进一步的传承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流派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的儿童公育、家庭学前教育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公有、公养、公育,包括低幼儿童在内,由氏族公社的年长而体弱者在住地统一看护、教育。 古代文明社会,在普通家庭,0-6岁或7岁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父母和长辈的照料,学习初步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养成行为习惯。皇室、贵族以及地位较高的家庭,则有了初步的学前教育专门化形式和生产生活知识以外的内容,如古埃及宫廷学校、西周“孺子室”。 二、近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一)慈善性质的托儿所、保育所、幼儿学校等机构的建立 欧洲学前教育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 (二)幼儿园的建立和发展 1837年,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使用自己设计的“恩物”开展游戏教学,1840年,福禄培尔将该机构命名为“幼儿园”。 (三)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4年颁布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三、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儿童权利保障来看,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享有生存、发展、学习和娱乐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将对儿童各种权利的保护变成各国政府的法律承诺。 (二)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2010年7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年11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体发展学前教育。 (三)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节 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狭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某位学前教育家的理论得到传播和应用而形成的派别。广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泛指某一历史时期内持相同或相近的学前教育理论主张的人而形成的学前教育派别,这一派的理论源头往往是多样的。本章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指广义的流派。 一、早期的学前教育理论遗产 柏拉图:主张儿童公有、教育公有,最早论述了儿童优生问题;主张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讲故事、音乐、绘画、体育、游戏,首次对游戏作了理论论述。 夸美纽斯: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图解》作为教材。 洛克:著名的“白板说”,肯定了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和价值 卢梭:“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齐:倡导并实施爱的教育,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要求 贾谊:实行胎教 颜之推:《颜世家训》 朱熹:《童蒙须知》 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童子之情,倡导以生动活泼的方法教儿童 二、国外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英国,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欧文主张:幼儿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小朋友快乐”,为此,他提出了不责骂或处罚儿童、教师表情亲切等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包括体、智、德、美等五方面。 (二)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德国,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作品中,主要观点包括: 1.主张改革家庭教育,给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广泛建立幼儿园,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为了帮助儿童做好准备,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阶段,使儿童有时间做好准备,以降低突变性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他设想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设立一种“中间学校”,帮助儿童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他甚至打算设计一种新的恩物来作为中间学校的特殊教学用品。 3.为了帮助幼儿开展自我活动,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由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活动玩具,称为“恩物”,意味上帝的恩赐之物。 4.作业就是给幼儿设计的各种活动,作业活动是幼儿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主要方法。作业是恩物的发展。 (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意大利,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等。 1.蒙台梭利早年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晚年倾向于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①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②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 4.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知识教育。 (四)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布莱恩是美国进步主义学前教育运动的先驱,代表人物有杜威、帕蒂.希尔、爱丽丝.坦普尔。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观点主要有:对儿童发展开展实证研究;重视学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肯定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合理部分的同时,试图根本否定恩物主义和象征主义。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其教育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基本方法是“做中学”。 (五)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福辽莉娜等。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主要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是其特色。这一流派影响了我国建国后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及代表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探索中国化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代表是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人,其中,陈鹤琴最具代表性。 1.五指活动。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的活动是整个的、相互连贯的,犹如生在手掌上的五指一样,相互联系,故称五指活动。 2.陈鹤琴活教育的核心观点概括如下:①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做世界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第三节 当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指那些受新行为主义观点影响而形成的某些相近或相似的学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基于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学说,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控制刺激塑造和形成学生正确的行为。 1.美国“开端计划”中的许多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就是在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 2.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课程的共同教育目标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发展智力,促进社会平等和发展。如恩格尔曼、贝雷特的课程方案、DARCEE早期训练计划、阿帕拉齐尔早期教育课程方案等均属于此类。 二、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结构主义也可译作“建构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后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下形成 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突出代表是皮亚杰,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结构、阶段以及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为结构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构称为“图式”,图式变化的机制是“同化”、“顺应”与“平衡”。 2.儿童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儿童的主动建构,是儿童获得新的经验、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 3.儿童到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取得平衡。②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思维开始由表现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思维具有直觉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 -11岁),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认知结构发展到最高水平,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4.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①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自我中心”;②2岁到6、7的前运算时期,“他律”阶段;③6、7岁到11、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自律”阶段;④11、12岁到14、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公道”阶段。 5.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形成儿童的智力和道德的推理能力,形成和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最终和最根本的目的。 6.儿童教育的原则:①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②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主动性。③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④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而提出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价值以及人性的探索为使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等。马斯洛在对健康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教学”的理论。 四、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学前教育理论或学前教育方案。他认为智力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智力。1989年,又提出了第8种智力,即自然智力。 五、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齐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为核心而形成的。 1.马拉古齐确立的儿童观主要有:①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③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④儿童是有差异的。⑤儿童是“关系”中的儿童。 2.环境被视为儿童的第三位老师。 3.提倡方案(project)教学,儿童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自由探究、选择、欣赏,实现、拓展其潜能。 4.在马拉古齐的学前教育理论中,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因此,马拉古齐非常重视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六、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 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全美幼教协会(NAEYC)在推行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时所提出或应用的一些理论观点,是将各种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于一个方案之中。 1.构建充满爱心的学习者社区 2.教学应促进发展与学习 3.制定实现重要目标的课程 4.评价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5.和家庭建立互动的关系 第三章 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发展 一、儿童发展概述 (一)儿童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 。身体的发展是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1.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2.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 3.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4.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5.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二)制约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与环境:遗传侧重先天生物遗传因素,环境侧重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二者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 2.学前教育:能提供最最简捷、最有效的环境。 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 总之,遗传、环境、教育和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共同制约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儿童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 (1)认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第一,口唇期(0-1.5岁);第二,肛门期(1.5-3岁);第三,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潜伏期(6-11、12岁);第五,生殖期(青春期)。 (2)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2.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第一,婴儿期(0-1.5岁),信任对怀疑;第二,儿童期(1.5-3岁),自主对羞怯;第三,学前期或游戏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第四,学龄期(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成年早期(18-30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第七,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第八,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已述,略) (三)社会文化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观:人有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故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3.社会文化理论对教学的影响:儿童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 (四)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华生的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取决于该行为导致的结果。如果一种行为能够导致好的结果则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 (五)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因素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由里到外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三、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发展决定教育。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育可以创造发展。③教育对发展的创造并不是任意的,教育所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发展的自然进程。 第二节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涵义 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二、儿童观的演变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儿童是自由的、天真、纯洁无暇的。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儿童观 1.儿童是“白板”: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生来就没有原罪、纯洁无暇的“白板”。 2.自然主义的儿童观(法国,卢梭,《爱弥儿》): (1)儿童作为人,具有人的根本特性:儿童首先作为“人”而具有人的根本特性。正是这种人的本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前提。 (2)把儿童看作儿童:儿童首先是人,应当把儿童当人来看待,但儿童又与成人不同,因而还应当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 (五)现代的儿童观 1.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以对儿童的重视与尊重为基础。她认为教育第一关心的问题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以及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儿童作为活动的中心。 2.杜威的进步主义儿童观:(1)儿童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2)儿童期的生活有自身的价值;(3)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3.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父母的财产。 三、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一)儿童观的结构:①儿童是自然的存在;②儿童是社会的存在;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二)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四、儿童的权利 1.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第一次公开肯定了儿童和成人一样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保障,应当得到人的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 2.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为儿童的保护和权利订立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律准则。1992年,正式在中国生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儿童权利获得认可的根本保障,199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目的概述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涵义及价值取向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制定依据 1.学前教育目的的内涵 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2.制定学前教育目的的依据 (1)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是确立学前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 (2)社会发展需求是学前教育目的确立的外在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及儿童发展的期望 (二)学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学前教育目的的“儿童本位”取向 基本观点是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杜威等。 2.学前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取向 基本观点是传递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强调学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陶冶活动,学前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社会文化的需求来展开。代表人物有涂尔干(法国)、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等。 二、学前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层次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结构:从横向维度来看,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从纵向维度来看,分解为认知、情感、行为技能三个部分 (二)学前教育目的的层次 1.学前教育目的的层次构成 由高到低依次是:国家教育目的、学前教育目的、领域教育目标、各年龄段学前教育目标、单元教育目标、活动教育目标。 2.学前教育目标体系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1)恰当把握学前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方法 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①将学前儿童的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总目标,相应划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然后结合认知、情感、行为技能三个纬度;②将学前教育总目标分解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或分为身体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个性等,再结合年龄特点进一步分解,直至制定出同具体教育活动对应的目标。 (2)学前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全面性与连续性 三、各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特点(了解即可) 四、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1.1904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四项保育教导要旨,有明显的重视德育和人文教化的特性。 2.1932年,民国教育部修订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将幼稚园教育的总目标拟定为四项,将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健康、快乐、幸福及习惯的培养上,是从儿童出发的目标导向。 3.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对学前教育目标的规定,对幼儿园工作的定位是教养,健康是第一位的,并与智力培养,品德训练与美感陶冶一起构成了目标内容,这一规定奠立中新中国学前幼儿教育的方向与基本内容框架。 4.1979年《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学前教育目标的规定,这一目标与《暂行规程》中的目标表述相比,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在各方面培育的内容上有了更细化和具体的要求。 5.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幼儿园教育的总任务规定为: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我国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并对五领域的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含义与目标 (一)幼儿体育的含义 1.幼儿体育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它主要包括生活卫生教育、自我保护与保健知识教育,身体的运动与锻炼,心理卫生教育。 2.幼儿体育和幼儿园课程中的健康领域基本上是相互对应的。幼儿健康领域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 1.保证幼儿生命和身体健康,为幼儿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幼儿体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幼儿体育的原则:1.全面发展的原则;2.安全原则;3.趣味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二)幼儿体育的基本方法 1.讲解示范法:讲解是一种运用语言解释知识、解读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用语言的艺术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2.动作与行为练习法:动作与行为练习法是在讲解示范法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方法。 3.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通过游戏来组织幼儿进行身体保健和锻炼的一种方法,游戏法是幼儿体育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含义与目的 (一)幼儿智育的含义 幼儿智育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初浅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智育的目的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初步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4.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5.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幼儿智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幼儿智育的原则:1.直观性原则;2.“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二)幼儿智育的基本方法 1.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营造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含义与目的 (一)幼儿德育的含义 幼儿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活动的总称。 (二)幼儿德育的目的 1.促进幼儿社会化 2.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1)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培养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 二、幼儿德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幼儿德育的原则 1.情感互动原则 (一)幼儿德育的原则 1.情感互动原则 第一,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第二,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2.正面引导原则 第一,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第二,创设积极的环境。 第三,以鼓励表扬为主。 3.实践练习原则 第一,为幼儿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第二,教给幼儿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第三,允许幼儿犯错。 4.连续一致原则 第一,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第二,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第三,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1.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榜样典范 2.为幼儿创设移情训练的机会与环境 第一,故事法。 第二,角色扮演。 第三,生活情境体验。 3.对幼儿的言行提供正面引导与评价 第一,正面的言语引导。 第二,行为评价。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含义与目的 (一)幼儿美育的含义 幼儿美育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通过各种审美途径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美育的目的 1.促进美善社会的建构 2.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为创造美打下良好基础 3.促进幼儿德智体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美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幼儿美育的原则 1.情感体验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二)幼儿美育的基本方法 1.环境熏陶 包括生活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大自然环境等。这些都能够激发幼儿美感、是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源泉。 2.艺术活动 幼儿园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如音乐欣赏、美术和文学作品展示等来进行幼儿美育。 3.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生活方式,通过游戏形式来实施美育是非常好的途径。 第五章 幼儿教师与师幼关系 第一节 幼儿教师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涵义 幼儿教师是指在托幼机构中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专职人员。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他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二)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1.工作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幼儿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4.工作方式的主体性 二、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一)幼儿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 1.保姆阶段(古代) 2.保育员阶段(西方18、19世纪) 3.教师阶段(1816年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将工作人员称为教师) (二)不同理论中的幼儿教师角色(了解即可) (三)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1.教育者:幼儿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1)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幼儿教师必须善于制作教具、玩具,布置好室内外环境;幼儿教师还要与幼儿一起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2)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幼儿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研读幼儿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发现幼儿的进步或行为的不良倾向,及时给予纠正 (3)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幼儿教师要善于示范、表演,让幼儿具体地模仿学习 (4)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对幼儿施加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幼儿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处理好师幼关系,还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社区等各方各面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3.幼儿游戏的伙伴:幼儿教师既是游戏材料的准备者、游戏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和游戏中矛盾的协调人。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 (一)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尊重儿童的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2.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提供适宜的教育 3.幼儿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教育应当引导幼儿学习 (二)合理的专业知识 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从事学前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知识系统,包括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其他文化、艺术等知识 (三)扎实的专业能力 1.观察与评估幼儿的能力 2.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3.班级管理能力 4.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5.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6.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研究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四)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精神和身心素质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2.热爱幼儿 3.健康的身心素质 四、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 1.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反思与合作能力 4.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幼儿是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互主体性的认同,其精神实质便是教师应具有人文素养。 (二)幼儿教师的资格要求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实施《教师资格条例》,中国教师的职业许可制度开始实施。 2.《教师法》第3章第11条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应当视为不合格学历。 3.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具体参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4.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5.资格申请和认定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及特征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儿教师不断专业化的过程,是幼儿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富有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优秀幼教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幼儿教师专业化是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