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课程教案.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 叙述 桥边的老人 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掌握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了解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墙上的斑点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 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 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三、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第二单元 场景 炮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4、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2、文学知识:《九三年》简介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出版于1874年,以共和国军队平息旺代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极为激烈。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保王党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和旺代地区率领十万农民发动叛乱,前侯爵朗特纳克成为叛乱的首领,企图占据一个海边据点引英国军队登岸。国民公会派遣教士出身的西姆尔丹作为共和国政府代表前往旺代的一支平叛部队督战。这支共和国军队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赋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他是朗特纳克的侄孙。共和国军队与叛乱的农民军发生数次激战,后来,朗特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由于偶然原因,朗特纳克得以逃脱,共和国军为搜捕他而放火烧了一座城堡,城堡有很厚的铁门,钥匙拿在朗特纳克手中。当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郭文震惊于朗特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童年时的老师,西姆尔丹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特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姆尔丹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炮兽》属于全知视角。 二、问题探究: 1、结合标题,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肆虐猖獗,最终被人制服。 2、《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你一个分标题) 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 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3、赏析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地方? 示例: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1)、在文学作品中,词语往往根据不同语境具有不同含义和表达作用,试就上面加点词进行简要分析。 “报复”一词,将人的感情加到炮上,形象而传神地写出大炮正以巨大的力量毁坏着船只。 (2)、分析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作者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来形容炮兽的张狂和威猛,将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写得既有猛兽的凶狠,又有冥冥中不可知晓的灵性和能量。大炮被写活了,它越是凶暴,越是残忍,就越显得人的无能和懦弱。 4、还记得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鲜明的对照法吗?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雨果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   第一场景: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   (1)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 第二场景: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第三场景: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雨果 (1)赏功与罚罪 (2)还有是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5、主要人物形象 (1)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2)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6、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导引人物出场。《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郎德纳克侯爵出场。 (3)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4)揭示人物性格。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 (5)作为象征。《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 三、文学理论: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安东诺夫卡苹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蒲宁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2、能说出“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 3、能分析了解风景描写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说出“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 2、能分析了解风景描写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3、顺畅地阅读全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思维练习。 桌上放置一个苹果。它让你想到什么? 用抽象思维来想,可能首先会想到这是一个名词。然后想到“苹果”的酸度、甜度,进而想到它的品牌、产地等等。 用形象思维来想,则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情形: 一只苹果就放在淡黄的、由树的年轮天然形成的图案装饰的台桌上。阳光斜斜地洒进透亮的窗户,洒在那只苹果上,苹果变得鲜活起来,好像一个调皮的小女孩顽皮地对你做着鬼脸,我的心狐朋狗友有了被刺痛的感觉,它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灰蒙蒙的早上…… (我的心忽然被刺痛,思绪缓缓飘飞到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 采用形象思维想到的东西,描写下来,往往是故事、图景、情绪,感受等等。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的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描写的就是一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 2、简介作者 伊凡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身贵族。由于家道中落,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管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志,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唱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场景分析。 课文分四部分。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画面。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很有一点像散文。 (俄罗斯文学没有小说和散文的分类,只有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入散文。) 板书: 第一部分:苹果成熟 第二部分:田野丰收 第三部分:深秋狩猎 第四部分:贵族破落 1、阅读课文,切分场景。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可切分出三个场景:果园清晨、果园入暮和果园夜深。 2、阅读鉴赏“果园清晨”。 (1)(朗读第1、2段)哪句话把我们带入清晨的果园? “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作者在加快过去的情景。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回忆这“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的? 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知并且描述。 视觉:金黄、稀稀落落 嗅觉:落叶的幽香,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叽叽嘎嘎的车轮声、果园主的语言 (3)“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丰收的喜悦、人们在丰年的乐善好施、田园生活的人情美。 以上是对“苹果成熟季节果园”场景的概述。这个场景有色泽,有声音,有气味,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当中。这样的场景描写,为小说定下了欢快的、明朗的、清新的格调。 (4)(朗读第3、4、5段)蒲宁是懂得绘画技巧的高手,他是怎么具体描绘“果园清晨”的图景的呢? 背景:大窝棚。“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果园的绿色色调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 前景:人物。而中心人物是“村长年轻的妻子”(由外而内地描写这个典型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形象),其他人物包括“小家碧玉”“公子哥儿”和在一旁做买卖的人。 基调:热烈、欢快,充满丰收的喜悦。 3、阅读鉴赏“果园入暮”。 (1)(朗读第6段)这个场景中的主角是谁? 也许有人会答“篝火”,有人则答“烤火人”,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肯定。关键是要理解篝火、人、影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怎么认识“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 这“地狱的一角”是“童话般的画面”,并不带给人恐怖、诡异的心理感受,相反,蒲宁把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写得十分逼真而富有生活气息,让人觉得很有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写道“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由于下文紧接着写“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在这样的语境中,提到“鬼”并不让人想到“地狱”的可怕,而是让人想到月下荷塘的可爱。蒲宁在这里写“地狱的一角”,也不会让人联想鬼魅的恐怖,而是让人想起“童话般的画面”的神奇。 4、阅读鉴赏“果园夜深”。 (1)先朗读下列两段文字,说说这个场景写声音的特点和作用。 ①我俩久久地侧耳倾听着,感觉到土地在颤抖。继而,颤抖变成隆隆的响声,由远而近,转眼之间,车轮好像就在果园的墙外敲打起喧闹的节拍了:列车发出铿嚓铿嚓的轰鸣,风驰电掣般奔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越来越怒气冲冲……可是突然间,声音轻下去了,静息了,仿佛消失在地底下了。 ②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猎枪,冒冒失失地朝天开了一枪,随着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一瞬间,耀得眼睛发花,星星失色,而四周响起的嘹亮的回声,则沿着地平线隆隆地向前滚去,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消失在洁净的、对声音十分敏感的空气中。 特点:动静相宜,出神入化。作用:写出了平常生活场景的诗意。 (2)“我”“朝天开了一枪”为什么?果园主说“嘿!真棒!”又为什么? “我”开枪是“冒冒失失地”,也许是想听听深夜果园的声音,而“果园主”却以为“我”开枪,是为了吓唬糟蹋丰收的果实的人:“少爷再吓唬他们一下,再吓唬一下,要不可够呛!他们又会爬到围墙上来把梨全都摇落下来……”这误会,本来就很富有生活情趣。 5、遥想“果园场景”。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想清晨、入暮、夜深三个阶段的“果园场景”,果园中的色彩、味道、声音,你感受到了吗?作者对过去的田园生活的沉醉和迷恋,你感受到了吗? (三)领会“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 “安东诺夫卡苹果”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四)作业 细读第二部分中描写安娜格拉西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