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伯克段于鄢教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 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 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 强调信息的收集; 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 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
2、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二、教学
3、内容: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 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 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2 2、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谷梁传 、 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1 1) “春秋”“春秋”“春秋”是鲁
4、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 14 年(前 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2 2) “左传”“左传”“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按照鲁国先后 l2 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
5、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 ,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 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 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 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
6、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 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 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3 3) 郑伯克段于鄢题目解说郑伯克段于鄢题目解说 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 左传的首篇, 古文观止的首篇。“郑伯” ,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
7、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 , 说文解字 : “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 ”徐锴曰: “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 ”战胜,今有“攻克” 、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 , 指下文的共叔段, 即郑庄公的弟弟。 共叔段三个字, 表示了三个意思。 一、 共(g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 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 ,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
8、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用法用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 ,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 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3 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1)1) 朗读课文不少于朗读课文不少于 5 5 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
9、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 。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 ,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永锡尔类:锡:同“赐” ,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 。厌:通“餍” ,满足。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
10、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 ,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 ,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2 2)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使用板书)(使用板书)3 3)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 ,看似平常
11、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 “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 ,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 “放开”的阶段)4 4) 、汇总阶段:、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5 5) 、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 ,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
12、问题。,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6 6) 、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整理好,准备课上展示。、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整理好,准备课上展示。4 4、 【文言知识点】【文言知识点】(1 1)通假字)通假字1.庄公寤生。寤,通“牾” ,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 ,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 6.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 ,率领。 10.永锡尔类。锡,通“赐” 。8.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 ,安置,此指“放逐” 。 9.若
13、阙地及泉。阙,通“掘” ,挖。(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惊姜氏。惊, 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度, 名词作动词,合法度。3.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3 3)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制,岩邑也。蔓,难图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介宾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对曰: “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其是之谓乎!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4 4)成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
14、必定自取灭亡。(5 5)异义词)异义词1.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教学步骤与内容 : (内容、问题、讨论、结论)(内容、问题、讨论、结论)一、课题导入一、课题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内容梳理了一边, 并将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做了确定, 我还让同学们回去找出你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二、故事简述二、故事简述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 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
15、,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大圣人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比如,郑伯的“伯”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克了段叛逆。 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打垮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 ,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
16、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怎么会呢这许多的的疑问都令人难解3、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 个字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是吧!左丘明的解释正确与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吗(他的思想与孔子是否一致)令人关注。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 带有不同的目的, 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解读 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的呢三、课题简说:三、课题简说:【层次结构】【层次结构】1.( “初,公弗许。 ”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2.( “及庄公即位,公曰: 不义不暱,厚将崩。 ” )以上三段为第二
17、部分,写姜氏为叔段“请制” “请京” ,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张势力范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闵公元年,仲孙子湫论庆父日: “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定公六年, 公叔文子谏卫侯曰: “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 君姑待之, 若何”韩非子 说林 下: 有与悍者邻, 欲卖宅避之, 人曰: “是其贯将满矣, 子姑待之” 。“待”之时义大矣哉。 “待”者,待恶贯之满盈时机之成熟也,故本节下文云:“公闻其期,曰可矣 ” 。北齐书 陆法和传 法和曰:“凡人取果, 宜待熟时, 不撩自落, 檀越但待侯景熟。 ”3.( “大叔完聚,遂为母子如初。 ” )以上三段为
18、第三部分, 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写庄公先发制人, 一举把叔段赶出郑国, 绝除后患; 并把母亲姜氏逐出宫廷。 后来天性复萌,在颍考叔的帮助下, “遂为母子如初” 。其中“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一段是左传引春秋原文后加以的评价。 书 ,这里指春秋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兄二人就象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了一个“克”字。称庄公为“郑伯” ,是批评他放弃了教育弟弟的责任,灭掉共叔段是庄公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阴险的做法一般的人叫做“郑志” 。不说“出奔” ,含有责难庄公的意思。 ”“不义不暱,
19、厚将崩。 ”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早之,言不义则不得众矣。4.“君子曰其是之谓乎! ”赞考叔作结,以归罪于庄公。四、简析四、简析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争权之争, 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 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 共叔段逃离郑国。 这一历史事件, 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 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
20、剧起来的社会现实。1.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 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 (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 ) ,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所以当姜氏“请京” ,太叔 “收贰”时, 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 ,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 ) ,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 ,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
21、郑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 。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不下了天罗地网, 让他“自及” ,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生庄公难产, 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甚至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2.叙事线索清晰。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 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在叙述
22、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 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3.写法详略得当。本文详写的地方有二。 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庄公与祭仲、 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 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 阴险狡猾; 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 “举事”的经过。另一处是“掘地见母” ,这是作者为了宣扬儒家的 “孝”道。 (本文最后还有一段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编者删去了这句话)本文略写的地方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的经过。这样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五、评论阶段(五、评论阶段(1010 分钟)分
23、钟)1、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阅读很深刻,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新意。总体上都围绕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看待庄公这个人” 。这也是大家提问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 可以说每个人提的问题都和对这个人的评价有关;2、教师:庄公形象讨论。 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他邑唯命”(四字毒甚)“焉辟害”(毒甚)“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无庸,将自及”(毒甚)“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尔有母遗,衣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甚)“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毒”字用了九次
24、,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教师: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A阴险狡诈B老谋深算C心机深藏D心狠手毒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 (讨论)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 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六、总结六、总结1、刚才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的很好,限于时间问题,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2、关于庄公,无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见后附录)七、作业七、作业总结郑庄公、姜氏、共叔段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姜氏
25、:姜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并非庄公之过,但姜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宠爱有偏,且还准备废长立幼, 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实非一个慈母的表现, 说明她非常任性。她的废长立幼的要求虽遭武公拒绝, 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 这又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说明她偏狭昏聩。郑庄公:郑庄公即位后, 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并十分清楚姜氏的居心不良。姜氏求制不得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谋划一开
26、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 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 “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祭仲再次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光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 ”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纵容共叔段,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 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 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 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
27、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甚至说出: “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 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 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认为“火候”已到,才说“可矣” ,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这说明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共叔段: 共叔段是个贪婪狂妄, 愚昧无知的人物, 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 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 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
28、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 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 最后发动叛乱, 很快被庄公击败。 争权夺利, 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 这一对亲兄弟, 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 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 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谁之过欲立段偏私姜 氏为 段 请 制 、 请 京违礼为母不慈将 启 之 ( 为 段 谋 反 作 内 应 )干政礼崩贬斥郑庄公“他邑唯命 ”乐“子姑待之 ”坏“将自及”纵养其恶为兄不爱“厚将崩 ”不教居京不
29、义不暱共叔段收贰为弟不敬将袭郑附录一、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资料补充附录一、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资料补充1、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 。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 ,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2、 左传的作者是谁可能还有争论,但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切,看到的是权势相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如果孔子的看法有点愤恨或失望的话。 谷梁传解释春秋大义比较
30、准的,大家看这段解说(课件)“克”是什么意思能够做到呀。 能够做到什么呢能够杀人呀。 为什么不说杀这样可以看出段拥有士兵和百姓。段是郑伯的弟弟。 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呢杀了世子或同母弟的,称为君。因为他称作君,所以知道他是弟弟。段的弟却不称弟;是公子却不称公子,是贬低他呀。段丧失子弟的道理。责备段,但更责备郑伯。为什么更责备郑伯更责备郑伯的千方百计地蓄谋干成那杀人的事。“于鄢” ,就是很远的地方。这就如同说郑伯从他母亲的怀里夺过来杀死似的,这是更严厉责备他的呀。 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贼, 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要慢慢地去追
31、那逃贼,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感到如何迂腐滑稽!左丘明呢恐怕还想为其开出一剂良药; 只要孝心永存心中,一切都可变的美好,所以他写了后半截的故事。 (182 个字)只不过这场宣扬孝心的过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在看一幕丑剧。那种表演令人作呕!反映出儒家的礼教观念的尴尬。3、不少同学问到“道为母子为初” ,怎样如初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个人理解是如“没有撕破脸之前” ,放逐之前, “心里当寇仇,脸上涂蜜油”那样吧!肮脏的政治角逐,人性的泯灭,哪能是善良而又天真腐迂的儒生们提倡的孝能解决的呢。4、郑庄公的做法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立嫡以长为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强调正室正统
32、,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之日, 也大都是许多竞争者被杀之时。 郑庄公此人由于某些被动的原因,隐忍以久,既可说其心计高,也可说比别的国君高明一点。5、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闵公元年,仲孙子湫论庆父日: “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定公六年,公叔文子谏卫侯曰: “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避之,人曰: “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 。“待”之时义大矣哉。 “待”者,待恶贯之满盈时机之成熟也,故本节下文云: “公闻其期,曰可矣 ”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 ”6、 “不义不暱,厚将崩。
33、”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早之,言不义则不得众矣。资料卡片:1、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一段是左传引春秋原文后加以的评价。 书 ,这里指春秋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兄二人就象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了一个“克”字。称庄公为 郑伯,是批评他放弃了教育弟弟的责任, 灭掉共叔段是庄公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阴险的做法一般的人叫做郑志。不说出奔,含有责难庄公的意思。2、下面分析一下本文的人物形
34、象:郑庄公阴险毒辣,杀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的确很阴险,而且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姜氏欲之,焉辟害” ,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再到“无庸,将自及。 ” , “不义不日匿,厚将崩。 ” ,最后到“可矣。 ”语义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前面几句,是量变,最后的“可矣”是质变。庄公的老谋深算,从这里看得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 左传中所说的“郑志”就是说的庄公的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庄公对亲生母亲姜氏丝毫不讲情面,一直到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之”以及“隧而相
35、见”那种乐呵呵的戏剧性场面, 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来迷惑人民、笼络人心呢或者是左传的作者有意不指明,让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呢很难说得清楚。作者用冷峻的“春秋笔法” ,表面看来不置褒贬,实际上却从字里行间十分成功地刻划出庄公的伪善和阴险,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矛盾心理。刻划了姜氏的自私、刁钻、古怪的残缺、扭曲的性格,她对亲生的两个儿子, 一个厌恶、一个却偏爱纵容得不得了, 她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文中也十分成功地刻划了共叔段的狂妄、贪婪和愚蠢。 (历史上的共叔段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家,这从诗经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诗经郑风中的叔于田和大叔于田都把段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另外,本文还巧妙地刻划了颍考叔的机智和聪明。3、 谷梁传隐公元年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母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