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pdf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25939521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卓越工程师”班建设为契机KG*3/5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丁国华刘峥摘要:卓越工程师班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以此为契机,确立卓越班导师制度,全面指导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及科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化工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班;人才培养;创新能力:G640文献标志码: A:1001-7836(2014)02-0018-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2、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项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加排名的55 个国家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仅位列第48 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也承认,中国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 ,日本的 1/10 ,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2 。曾经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机制下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3

3、 。为此,教育部于 2010 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及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 。显示国家下大力气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的决心,以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到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匹配的培养合格工程师的规模。桂林理工大学是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立项单位。其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建于1986 年,为国家培养本

4、科毕业生 1 300 多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搭建了一系列专业教学平台:在2008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化工教学团队”为广西区教学团队,拥有广西“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电化学新技术”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拥有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化学)、2 门广西区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4 。同时,本专业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些都为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生源质量,确保“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从2012年招收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应用化学专业210名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3

5、0 名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待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卓越工程师”班毕业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累计约3 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约1 年。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 周至 3 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在企业进行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和工程实践。为卓越班的 30 名学生每人配备了具有硕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实行小班教学。卓越班导师的确定,使得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加强。使新生一进入大学,就有导师,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指导,从而使该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更快地融入大学的

6、氛围中。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大学做好规划,使自己对大学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进步。学生可以较早地接触科研工作,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也可以为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禀赋不同,小班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课堂互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好。为卓越班配备的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是所教课程的富有教学经验、授课水平高的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作授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卓越班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这正是我国大学教

7、育所缺乏的。这就弥补了我们国家传统大学教育中,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环节,才与指导自己的毕业论文导师接触的不足;学生越早与导师接近,就越容易受到导师的人品和学识的熏陶,卓越班使得这一目标成为现实。卓越班的建设,有利于校企合作,同时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范围。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校培养期与企业实习期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的。通常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4 年完成基础与专业课及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并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在分配工作的企业专业实习1年,考核合格后转正获得助理工程师证书,上岗从事技术工作。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工行业中,只有少数大型国企尚存上述培养制度,而占大多数

8、的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则忽略企业准入制人才培养,只求直接使用人才,这就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提出了挑战,即将需要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践培养工作部分前移至高校进行,这是国内各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直接诱因。用人企业和用人单位,对目前化工专业毕业生不适应企业需要感同深受,共同的愿望和需求,使得这些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积极性很高,从而确保了计划能在企业顺利实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各高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尤其要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不能

9、只限于校内的教学和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要邀请相关企业与高校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看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真实案例。同时,安排学生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化工岗位认知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使学生还没迈出校门,就对生产领域的全貌有了切实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依托校内外各类工程实践基地、校企研发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部分与实际化工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程的目的。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指

10、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实习、实训,使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的设计、化工生产组织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既具有本科教育的较深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职业教育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卓越班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班的学生,除了要求理论知识夯实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及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成为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大学

11、生科学论文竞赛”活动。这将会坚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参赛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挑战能力。化工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重视这一学科,就需要营造一个重视实验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化工专业对团队也有相应的要求。为了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以组队的方式参加“中国石化 - 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卓越班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

12、类创新项目的申报机会,从文献查阅、课题的提出,可行性实验方案、申报书的撰写等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如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项目、自治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通过建立班导师制、强化校企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及创新项目的申报等措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参考文献:1 ZK(#李佩燚,林春涛,张美云,张素风,夏新兴. 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 2011,(2):94-97.2张娅.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J. 商务周刊, 2011,(5):22.3 张馨月. “师者为徒”的换位实践性教学探索J. 大家, 2011,(19):118.4 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 2011,(32):32-34. - 全文完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