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物理实验探究题全套汇编.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大全 声学 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 用了 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能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 有关. 2.(2011•金平区)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只填对应序号). (2)用棒敲击试管,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则发出的声音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只填对应序号) 2. 音调,响度的变化 1.声音的探究 (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 .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二)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小 大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小 大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小 大 较大 (1)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存在的是: (2)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论: (三)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乙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1、2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 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四)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 是正确的.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3.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4)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 (5)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 (响度/音调/音色/频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8.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若此时有一辆大卡车路过此地,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将 (增大/减小);噪声监测设备 (能/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 (6)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声源处/传播途中/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 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100 0.76 B 铜 60 0.89 G 钢 80 1.02 C 铜 60 1.02 H 尼龙 8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1.02 J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选用以上琴弦和盛可乐饮料的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 .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琴弦没有拉直而处于很松弛状态,则另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 光学 1. 光的反射 1.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2)海若按如图1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 (3)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 .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5)海若将一缺角的纸板按如图2所示方式放置,让光沿直线AO入射,接着她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发现无论缺角纸板旋转到哪个角度,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这一现象说明了: .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0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内,此时,在纸板B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0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 (4)实验中,小明无意中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镜中的像是正立、 的 像. 试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2. 平面镜成像 1.小明和小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 (1)小明发现在蜡烛A一侧看到两个像,他换了一块 (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变成一个了;小明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呢?小明把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白纸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实验后小亮用凸透镜替换了玻璃板(如图乙),在白纸上没看到烛焰的像,他把凸透镜向蜡烛移动一定距离后,白纸上出现了明亮清晰的像,这个像应该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2)记录 ; (3)量出 的距离 . 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 .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 . 4.小明用平面镜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墨水瓶A、B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他将平面镜竖立在桌面上,把A放置在镜前的边缘处,如图所示,调整观察角度,可在镜中看到它的部分像.再将B放到镜后并来回移动,直至其未被平面镜遮挡部分与A在镜中的不完整像拼接成一个完全吻合的“瓶”.那么墨水瓶B所在的位置即为 的位置,同时还说明 ;若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就能看到墨水瓶B被遮去的部分,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3. 光的折射 1.小张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根据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18所示的(a)、(b)、(c)三图,根据图中所示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分析图(a)和图(b)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某种介质(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的两侧 (2)分析图(b)和图(c)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光以 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 介质,折射角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 2.小宇利用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中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 (填“增大”或“减小”). (2)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小明做了如下实验:照如图那样,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射到空气中,另一部分光线反射射入玻璃砖内. 在实验中,发现折射角比入射角大,而且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看到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 ,而且光强越来越弱,反射光强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 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 光线. 小明同学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让光从半圆形玻璃砖直边上射入玻璃砖,则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就找不到前面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他把这个发现请教了物理老师,老师告诉他们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角变成了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他又用水进行了实验,让光从水中射向水面、再让光从水面入射到水中,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根据上面小明的探究和已学过的知识,请总结一下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① ,② . 小宇从课外资料上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的一些数据: 入射角i 0 30 39 3930 40 50 折射角r 0 51 79 82 90 反射的能量 4.7% 6.8% 36% 47% 100% 100% (1)由表格可知:当入射角i≥ 时,不发生折射现象;由表格和图象可知:图线 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2)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则反射的能量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100% 凸透镜 1.(2012•岳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 cm;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 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2. (2012•扬州)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上/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 .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 3.(2012•广东)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 凸透镜(选填“A’’或“B”). (2)小王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实验次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 光屏上像的大小 1 60 12 缩小 2 30 15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60 放大 ①从实验次序2、3、4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 ②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 . (3)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 答: 4.(2011•呼和浩特)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 (3)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 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2011•抚顺)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中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像未画出),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 (填“上”“下”)移动. (2)调节好凸透镜的高度后,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 (填“倒立”或“正立”)的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实验中小平将蜡烛向左移动,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仍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5)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从左向右看,光屏上所成的像:( ). (6)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光屏上所得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7)小字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 图. (8)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9)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10)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三块.他们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1)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的主要器材有 ;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2)测量后,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透镜相等,由此他们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相等”的结论.他们这种推断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热学 1. 熔化 .(2012•莆田)小李用甲图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8 -6 -4 -2 0 0 0 0 1 2 3 4 (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上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丙图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乙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 (3)在第2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或“液态”). (4)细心的小李发现: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冰熔化后升温比熔化前升温缓慢了,其主要原因是水的 比较大. (5)实验时,将装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放人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① ;② .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 ℃,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 ,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 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4)已知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为4.2103J/(kg•℃),从图象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 J/(kg•℃). 2012年北京第一场大雪,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一些困难.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适量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1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A”、“B”或“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测量数据]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如图2). [分析数据]根据曲线图2可知:利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制成的冰熔点不同,其中浓盐冰的熔点是 ℃. [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 (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 [拓展思维]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3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 蒸发 (2011•莆田)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观察下图,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液体表面的大小:b、液体 的高低;c、液体 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 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 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4)分析与结论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 (填“有关”或“无关”) (5)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 法.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 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的猜想,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3)通过 两图的对比,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大小有关. (4)该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 (5)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6)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3. 沸腾、 (2008•滨州)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g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 (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J.(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如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如图所示,甲容器中盛有水,乙试管内盛有表中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底部持续加热,过一段时问会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物质 酒精 水 煤油 沸点(℃) 78.5 100 150 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如图是张岩和刘芳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纯的原理是根据酒精和水的 不同. (2)要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可以使酒精 . (3)此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先后有 、 . 如图盛水容器中浮着一装水的小杯A,倒扣一小杯B,给容器加热并使容器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时,A、B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东坡米线”是黄州特色小吃.制作的第一步是熬汤:在锅中放入水和鸡,用大火将水煮至沸腾,然后转用小火烹煮.不断向沸腾中的汤加热,汤的温度将 .再将以下食料一起上桌:一碗热汤,上面浮着一层油;一碟切成薄片的鲜肉;一碗已煮熟的米线,食客先把肉片放进汤内,稍候再加入米线.碗中油层的作用是 .现有以下资料:汤的质量1.4kg,初温97℃,比热容4.2103J/(kg•℃);肉的初温22℃,比热容3.5103J/(kg•℃).基于健康缘故,肉必须最少加热至82℃.在汤中最多可以放入 kg肉.(不计热损失) (2012•南京)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作“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为图中温度计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其中有科学性错误的一条是 (填序号). 温度计说明书 ①测量前,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③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5min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表,其中第2min时的温度如图所示,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6 98 98 98 98 98 98 (3)根据表中数据,水的沸点是 ℃. (4)撤去酒精灯,小明观察到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此时的温度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沸点. (5)若烧杯中水的质量是100g,从90℃升高到95℃,水的内能增加了 J;这个过程至少需要消耗 g酒精.[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 4. 比热容 .(2012•烟台)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1)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 (2)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除了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 (3)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食用油的温度/℃ 30 32.5 35 37.5 40 42.5 47 47.5 50 52.5 55 在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了错误,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012•山西)为了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小伟设计了如图1的电路,烧瓶中盛有质量、初温均相等的煤油,R甲>R乙. (1)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选用煤油而不选用水,主要是由于 . (2)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是为了探究电热与 的关系. (3)要利用此装置来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你还需要的操作是 . (4)将此装置改装后可测量煤油的比热容,如图2所示,测量时,分别向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加入初温均为t0、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通电一段时间后,分别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水、t煤油,请写出煤油比热容的表达式C煤油=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 .(2011•济南)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质量/g 升温10℃ 所需时间/s 升温20℃ 所需时间/s 升温30℃ 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1)在此实验中用 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选填“水”或“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4)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B.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C.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 D.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5)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将物体吸收的热量转换成易测得的量,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这种方法.请你运用同样方法设计一个方案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2008•河北)为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小明选取水、煤油两种物质做实验,下表记录了实验测量的数据以及老师帮助小明求得的有关数据.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数据 物质 质量m/kg 初温t0/℃ 末温t/℃ 升高温度t-t0/℃ 吸收热量Q/J 水 0.05 10 15 5 1050 0.05 10 20 10 2100 0.10 10 20 10 4200 煤油 0.05 12 17 5 525 0.05 12 22 10 1050 0.10 12 22 10 2100 (1)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答出两点即可): ① ② (2)为了进一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你认为表格内项目栏中应增添的一项内容是: .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连接好如图所示的电路,A瓶中装的是水,B瓶中装的是煤油,两瓶中用的是电阻均为5Ω的电热丝. (1)为了完成实验,请在右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全;且开关闭合前滑片P应置于 (“M或N”)端. (2)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水和煤油的 和初温必须相等.闭合开关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 (选填A或B)瓶液体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快,表明水的吸热能力比煤油强.物质的这种属性我们用物理量比热容来描述. (3)实验结束时,小明测得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分别为△t1和△t2,假设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如果不计热量损失,那么煤油的比热容C煤= . (4)接着兴趣小组进行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和电阻的关系”,他们又准备了如下的器材:足量的水和煤油、天平、10Ω的电热丝两根、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秒表等器材.要完成实验,他们应该在原来的装置上调整的器材及要求是:① ;② . (5)最后,小明和小红又利用此装置探究了“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和电流的关系”,根据记录数据大致画出了产生的热量Q和电流I关系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电学 1. 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010•长沙)小明等3人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其实验过程如下: (1)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将第一次测出的电流填入下表: A处的电流IA B处的电流IB C处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0.1 0.12 0.22 第二次测量 0.2 0.24 0.44 第三次测量 0.25 0.3 0.55 (2)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 重复实验,完成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灯泡(规格不同) 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步骤和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表格补充完整后,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知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方法 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