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诸市一中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方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周次
课 题
第二单元 实数
第三节 立方根
集体备课
教师
执 笔
王婵
备课组成员
王婵、杨淑辉、禹杰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个数的立方根概念,并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理解开立方的概念;
3.明确立方根个数的性质,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一个数a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0)的平方根?
(2)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平方根是什么?
(3)当a≥0时,式子a,-a,a,的意义各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1) ; (2) ; (3) .
2.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用式子表示,就是,如果=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数a的立方根用符号“”表示,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注意:根指数3不能省略).
3.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也是互为逆运算,因此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求.
三、讲解例题: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8;(2)-8;(3)0.125;(4)-27125;(5)0.
分析: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我们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求.
(2)因为=8,所以-8的立方根是-2即 =-2
(3)因为=0.125,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0.5,即=0.5.
(4)因为(-)3=-,所以-27 125的立方根是-35,即=-.
(5)因为=0,所以0的立方根是0,即=0.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3) .
四、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4的平方根是2; (2)8的立方根是2;(3)-0.064的立方根是-0.4; (4)127的立方根是13
(5)-的平方根是4;(6)-12是144的平方根
2.选择题:
(1)数0.000125的立方根是 .
A.0.5 B.0.5 C.0.05 D.0.005
(2)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一个数的立方根与这个数的乘积为非负数 B.一个数的两个平方根之积负数
C.一个数的立方根未必小于这个数 D.零的平方根等于零的立方根
3.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27;(2)-38;(3)1;(4)0.
4.求下列各式的值:
(1)100; (2) ; (3) ; (4) ;(5) ;
五、小结 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一个数的立方根?怎样用符号表示数a的立方根?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2.数的立方根与数的平方根有什么区别?
3.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但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但没有平方根.
4.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求.
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
教学反思:
诸市一中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方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周次
课 题
第二单元 实数
第七节 二次根式
集体备课
教师
执 笔
王婵
备课组成员
王婵、杨淑辉、禹杰玉
教学目标
1.式子 (a≥0,b≥0); (a≥0,b>0)的运用.
2.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重难点
1.两个法则的逆运用.
2.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回忆一下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则x叫a的算术平方根.)
下面我们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来求下列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以及边长之间的关系.
问: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后得出结果.
(由正方形面积公式得a2=8,b2=2.所以大正方形边长a=,小正方形边长b=.)
问:那么a与b之间有怎样的倍分关系呢?请观察图中的虚线.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所以=2.)那么根据什么法则就能化成2呢?这就是本节课的任务.
二.新课讲解
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学的两个法则是什么?
( (a≥0,b≥0); (a≥0,b>0) )
请大家根据上面法则化简下列式子.
(1); (2);(3);(4).
请大家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步骤反过来推是否成立?即从右往左推
(.因为从左到右是等式的推导,而从右向左也是等式的推导,只不过是反过来推也应成立.)
确实成立.下面再分析这些式子:
并和上节课的两个法则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吗?请大家交流后回答.大家能否用式子表示出来?
小结:( a≥0,b≥0) (a≥0,b>0.)
化简:(1); (2);(2);(4);(5);(6).
.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刚才化简的这些式子有何规律呢?
这说明根号里面的数有一部分移到了根号外面,那么什么数能往外移呢?它们又具备什么条件呢?
(是平方数.如(1)中根号内的9移到外面变成了3;(2)、(4)中也是,(3)中有64移到外面成了8.(5)中16移到外面变成4,(6)中分母16,分子25移到外面变成4,5.)
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中能分解因数.且有些因数能开出来.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化简.那么像下面的式子叫不叫化简呢?(化简)
能否说一下它的特征呢?
如果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要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某一个数,使得分母变成一个能开出来的数,然后把分母开出来,使被开方数中没有了分母.这也叫化简.根据刚才我们的讨论,对于两种情形可通过法则的逆运算进行化简,那么究竟是哪两种情形呢?
(.如果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或者含有开得尽的因数,则可通过逆运算进行化简.)
上节课和本节课我们做的工作都是化简,并且用的是相同的两个公式,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用法则、什么情况下又用法则的逆运算呢?
一般地,当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或者含有能开得尽的因数时,用法则的逆运算;当两个含有根号的数相乘或相除,它们的被开方数单独开不出来,但是通过相乘或相除能出现开得尽的因数时用法则.
例题讲解
[例1]化简:(书上50页例2)
[例2]化简:
(1)-2; (2)-; (3)-;
(4); (5); (6)
三.课堂练习
(1)随堂练习
(2)化简:(1);(2);(3);(4).
四.课堂小结
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
教学反思:
诸市一中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方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周次
课 题
第三单元 位置与坐标
第一节 确定位置
集体备课
教师
执 笔
王婵
备课组成员
王婵、杨淑辉、禹杰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感受物体定位的多种方法
2.能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
3.体会生活中位置的确定,离不开数据, 离不开数学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4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学生的一定生活经验)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引言:美伊战争美军从地中海,红海,波斯湾三艘航空母舰上对巴格达发射了战斧式巡航导弹,当时巴格达一片火海,美国的导弹为何会打的那么准?
2、最近有一件令全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回顾一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发射到返回到杨利伟成功着陆?大家思过吗:我们在茫茫草原上是怎样找到杨利伟的,他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板书确定位置)
3、实际上这都有赖于“卫星全球定位仪”——GPS,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物如神州五号飞船的返回仓发出的信号,利用GPS“卫星全球定位仪”测得它的经纬度,顺利的找到我们的英雄杨利伟。板书GPS定位(经度,纬度)
4、举几个实例:
(1)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5,6)表示什么含义?
5、(1)电影院确定一个座位,需要几个数,怎样确定?
(2)如果老师要点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又不知道同学们的姓名,请大家帮忙设计一种方法,让老师站在讲台上就能让同学知道老师在叫自己
6、(1)正门北偏东27度的方向上有那些动物景点?要想确定蝴蝶馆的位置,还需要有什么数据?
(2)据正门图上的距离1cm处的景点又有哪些?
(3)要确定每个景点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7、请用图上街道或十字路口为参照,说出莲花中学位置
8、在生活中,你想确定什么物体的位置?用怎样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假定我是位游客,我知道钟楼的位置和附近主要街道的位置,你是位小导游,请你为我介绍西安的风景名胜如南城门,大雁塔,碑林,等的位置,)
9、小结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每个数椐代表什么量?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方式:用两个数据a 和b 记(a ,b),
a表示: 排、行、经度、角度、距离……
b表示: 号、列、纬度、距离、 角度……
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
教学反思:
诸市一中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方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 《数学》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周次
课 题
第四单元 一次函数
第一节 函数
集体备课
教师
执 笔
王婵
备课组成员
王婵、杨淑辉、禹杰玉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并理解函数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在变化,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呢?
分析有道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路程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 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
1
2
3
4
5
…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师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fenbie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2、 议一议
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不同点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3、 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随堂练习
书P152页 随堂练习1、2、3
四、本课小结
1、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3、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1.2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1.8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x >10),应交水费y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和y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参考答案:Y=1.8x-6或)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
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
教学反思:
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概念,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诸市一中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方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 周次
课 题
第四单元 一次函数
第二节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集体备课
教师
执 笔
王婵
备课组成员
王婵、杨淑辉、禹杰玉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新课导入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
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克
0
1
2
3
4
5
y/厘米
3
3.5
4
4.5
5
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
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
(1)完成下表:
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
0
50
100
150
200
300
油箱剩余油量y/升
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x)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为y=0.5x+3,y=100-0.18x,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③y=;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1)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2)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3)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我国现行个人工资薪金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800元但低于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所得税……如某人某月收入11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1160-800)5%=18(元)
①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又小于1300元时,写出应缴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
②某人某月收入为960元,他应缴所得税多少元?
③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分析:(1)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小于1300元时,
y=0.05(x-800);
(2)当x=960时,y=0.05(960-800)=8(元);
(3)当x=1300时,y=0.05(1300-800)=25(元),25>19.2,因此本月工资少于1300元,设此人本月工资是x元,则0.05(x-800)=19.2,x=1184。
5、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1)解:y=2.2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2)解:y=100+8x,y是x有一次函数。
补充练习
1、见下表:
x
-2
-1
0
1
2
……
y
-5
-2
1
4
7
……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六、课后小节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七、课后作业
P 161习题6.2
个性教案:
个性教案:
教学反思:
教后感:经历利用一次函数探索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及数学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