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大学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调查报告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摘要:基于现今传统文化正处于被国人所一点一点的丢失而被外国人所“抢”的尴尬境地和传统文化面临何去何从的紧迫抉择的现状,本文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了专项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还是趋向于接受的,并且受到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要改善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就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譬如中医的针灸,脉络学位,天文历法,书法篆刻,山水画,戏曲艺术,民族器乐,民间小调手工艺等等数不尽数。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今,哪一项都是多样化世界的文化精品,可是他们正在被逐年一点一滴的消磨掉。
我们在丢失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面临着传统文化被“抢”的危险。中韩之间“中医”、“韩医”风波,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韩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的《东医宝鉴》的初刊本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韩并将此书称之为总结“韩医书”精华的著作,然而在1986年之前的悠长历史中,韩国的医疗系统从未有“韩医”一说,多数是沿用“汉医”、“汉方”之说。作为中国人只能觉得气愤,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医术的了解确实越来越少,对中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弱。更多被“抢”的例子使得国人慢慢觉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2004年,当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创造了亿万美元的财富之时;当日本公司以“三国”为名开发了网络游戏,并且游戏流行带来巨大财富之时;当中国随处可见的药典为外国提供后生产,然后又回过头来申请相关专利,遏制国内企业发展之时,我们才觉醒过来,历史留下的普通的或是我们觉得正常却又特殊的传统文化是深含商机,这是历史留下的财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加以保护,不能等到它丢失了才想起它来,不要等它离开为他人创造财富而自己未得分毫利益之时,才想起它是属于我们的。就算是社会进步现代化建设也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而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大学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何去何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一态度的原因,以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是大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一支有力军,先锋队。同时,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财富。对于国家,能够拥有这样的文明就像经历久旱的土地拥有一眼清冽的甘泉,势必会在民族需要时在民族深层次发挥其作用,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修生养性,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同时不要忘记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我们还要了解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二) 传统文化的概念
正确界定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正确的评价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中却发现很多同学对传统文化并无一个很好的认识,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在诸如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常识性问题例如在对问卷调查中的“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和第六题“誉满中外的中国三大国粹不包括?”的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近一半的同学答错,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进而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必要弄清传统文化是什么,其包含什么内容。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复合而成,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
关于传统:所谓“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的, 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传统,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于文化: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二.城市学院学生传统文化观的特征分析
基于对问卷问题的汇总分析,组员的讨论与资料查阅,我们归纳出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基本现状及呈现出的几个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 基本现状
在对调查问卷“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这一问题的选择中(如图1),20%的同学选择了A“是优秀的文化”,78%的同学选择B“部分优良传统可以继承,但需要注入活力”,12%的同学选择了C“已经落后,总体上看已经不符合发展趋势”。在问题“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吗(如图2)?“58%的同学选择A“热爱”,12%选择B“不热爱”,30%选择C“无所谓“从对这一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上还是愿意接受的。
图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分析图:
图2:大学生是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图
(二) 特点及原因分析
1. 特点:
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重视度不高,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上较差,在主观上对传统文化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既来之则受之“的状态。
图3:您有认真了解过什么是传统文化,她包含哪些内容吗?
图4: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
注:此题正确答案为《道德经》
图5:誉满中外的中国三大国粹不包括
注:此题正确答案为 中国医学
三个问题“您有认真了解过什么是传统文化,她包含哪些内容吗?(如图3)“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如图4)?”.“誉满中外的中国三大国粹不包括(如图5))?”对于第一个问题5%的同学选择A“有”,74%的同学选择B”没有“,14%的通过学选择C”无所谓“,7%的同学选择D“其它”,第二、三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比较常识性的问题,但答上来同学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多,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了解度比较低。
原因: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价值取向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诸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自立自主观念、个人利益观念、要求社会公正的观念等等,是当代大学生正在努力追求的主要价值取向,这必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极大热情,激励他们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使一部分大学生步入价值观的误区,汇而总之,曰“三轻三重”:一、轻社会重自我。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盲目崇尚“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自我价值观,只顾个人利益的满足,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这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二、轻理想重实惠。有的大学生认为“理想是空的,现实是实的”,他们对树立理想热情消退,生活情趣世俗化,厌倦学习,凡事想实惠。三、轻奉献重索取。一些大学生认为无私奉献不合时宜了,不考虑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出现见利忘义、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淡
2) 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西方的产品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了中国。如今,一些城里孩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哈利波特”长大,而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几乎不了解。很显然,由于近代西方的强盛,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便一味地追求“洋货”,甚至对自己本国的文化和商品感到十分不屑,这的确不是一种好的现象。不过,一些西方好的文化 还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无条件接受西方的一切,忘记 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十分可悲的了。
很明显,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很多城里的青少年十分喜爱吃美式快餐,他们宁肯花大量的钱去吃那些油腻腻的垃圾食品,也不爱吃普通的中餐,这对他们的健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西方电影和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现在许多中国人喜欢看美国大片,这不光局限于青少年,就连很多中年人也十分喜爱看美国大片,不过受到美国电影影响最明显的当然还是中国的青少年。现在许多中国青少年崇尚非主流,喜欢跳街舞,其实这些都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就更大了,现在许多的中国青少年喜欢听起源于美国的摇滚乐以及爵士乐,而对于中国的戏曲则没有一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干脆连中文歌都不听了。在洋节与传统节的选择中,更多青少年会选择洋节,一来是因为觉得传统节日比较枯燥,二来是因为洋节带给他们新鲜感。但西方的食品,影视和音乐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而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文化侵蚀还应该体现在语言和价值观的影响上。现在有不少大学生、留学生不知道“论语”、“春秋”、“孙子兵法”, 觉得这更是十分可悲的。目前有些中国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极为不屑的态度。而在语言方面,由于英语的普及,许多人对自己的母语学习则十分不重视。美国的网络霸权也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由此可见,西方的文化霸权已经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
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他们将会受到更大影响。西方文化的确是对中国青少年有许多不良,这对于 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 认为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西方有许多需要 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国的青少年,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许青少年自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学校教育来帮助他们意识到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3) 影视媒介的恶搞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可以迅速在电视节目或剧场里认出无数当红明星,但是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显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有些不合理。而各种“戏说”和以“正剧”名义上映的电视剧、电影,传播了太多的被歪曲了的历史,这类浅薄的影视使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正确的理解
4) 学校教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从学校的教学目的,课程设置与日常活动可以看出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教学目的:在社会大环境与现存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学目的大多是为了培养考试能手,“状元“或是专业人才,而传统文化似乎与这一目的显得格格不入。课程设置:大部分学校未能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专门课程,就算有开设,靠枯燥的教学方法去教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方法与课程选材方面应有所革新。日常活动:学校的日常活动大部分限于科技学术文体竞赛,几乎没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无法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5) 家庭熏陶的缺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多来自于学校的一点课程学习,而他们在家中是不怎么去接触的。不管是影视方面还是书刊杂志方面,他们也很少去浏览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而父母忙于工作,他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孩子在校的各门成绩,而且由于他们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重视,使他们很难认识到要让孩子去学习传统文化。家庭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少和学校教学的枯燥,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 特点:
大学生中,男生与女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关注于传统文化。
原因:
这可能是受到人们对性别的社会定位影响,社会普遍认为的女性应该是温柔贤良,持家有道,符合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定位,女性从小所受到位教育以及成长的环境也多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代,符合传统观念的淑女形象也一直受到广泛的赞扬,于是受此影响,女性较多的关注传统,也容易形成安静恬静的性格,多多少少不自觉的关注传统文化,并以此约束自己。而男性的社会定位则较女性开放,也更多样,受生理影响,男性天生就比女性多的反叛精神和好斗性格,对于传统中儒雅俊逸的男性定位在今天似乎已经更多地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西方的绅士风度以及创新精神,受此影响,男性则较少关注传统文化。
3. 特点:
当前理工类学生、文史科学生与艺术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文史类和艺术类学生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
图6:不同专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原因:
在进小组分析后,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专业的学习要求不同并且专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兴趣的差异。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踩在文理分科的道路上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来的,高考的压力迫使他们把时间用在与分数直接相关的科目上,作为理科生必须要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历史或是传统文化。而且理科生相较于文科生的感性思维,他们更注重理性思维,相较于文化,他们更喜欢科学。其实,一般来说,理科生男生偏多,而文科生则女生偏多,所以理工类与文史类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性别的差异对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影响,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
4. 特点:
来自沿海省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内陆省市的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态度,来自沿海省市的大学生相较于来自内陆省市的大学生更关注传统文化。
在问卷中的基本信息的设置中,我们设置了“您来自哪个省,市(县)?“,我们想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受到地域的影响。由于涉及的省较多,若以各省为区分进行归纳上存在难度,所以我们以沿海还是内陆为标准进行统计,其中来自自内陆的省份的同学占22.5%,来自沿海省份的有77.5%,他们在对“您是更愿意过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洋节”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表现出不同(如图8)
图8
原因:
居于内陆省沿海省份市的在对传统文化习俗,节日上,和继承保护上要高于沿海省市,而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上,以及发展创新上,沿海省市的关注度,认识度要高于内陆省市。我们组成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更大,在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内陆,所以经受现代的洗礼要强于内陆,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度上要高于内陆,另外由于发展的要求,沿海地区可能更趋于同文化在现今的契合上为现金所利用即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上而内陆则更传统文化方面的继承与保护上。
三.进一步提升城市学院学生传统文化观的几点建议
(一) 国家方面
国家可以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文明,把优秀文化一代传承。国家可以颁布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坚持在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项资金。可以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网,利用互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平台。国家还应开拓关于传统文化的就业途径,将其与就业相联系
(二) 社会方面
应营造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影视传媒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 制低劣,腐朽的东西,从而对于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影视媒体不应为了收视率,为了满足低俗的猎奇心理与娱乐消遣,而对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媒体也不要再盲目的追捧考试状元,考试能手,而应更多的去关注些应喜爱传统文化而严重偏科被拒之大学校门之外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应该做些改变,不要再着眼于努力培养考试“状元”,考试能手。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国际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等考试中夺魁,有的甚至也能在实验室中做出“为国争光”的成果;但却未必能在另一场竞赛——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国际商品市场的竞争中创造优胜的成绩。面对一些传统技艺正在流失,大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制造方法,也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去而后继无人,所以社会上可以成立一些维护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组织,然后再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就类似于宋朝的“瓦子”,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外来一些思想,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西方文化潮流的袭击,似的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深受其害,变得不知我们的老子是谁,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对西方的什么是圣诞节,情人节却乐此不疲。不能不说这是国人的悲哀,所以,我们的有识之士应意识到有关我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之大事,可以在全国范围类发起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发扬的论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学校方面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必再专门开设课程(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太多了),可以结合各种课堂教学,也可以和游玩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春假学校组织参观十三陵,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背下明代各朝的历史顺序、主要年号、主要人物和事件,看一个陵,讲一段历史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参观大觉寺,可以要求同学们了解辽代的历史;如果到了阜城门内白塔寺走一走,自然就学习到了中国和尼泊尔近千年的佛教往来史;北海琼岛上满、汉、蒙三种文字的碑刻,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清代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最近通州出土了一尊巨大的清代翁仲石像,报道说是乾隆一位公主墓地的文物,那么,可以把说新闻与了解清代公主坟在京的分布结合起来。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例如《阿弥陀经》、《佛遗教经》)。有意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同课程教师的共同责任,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拿出15分钟与同学门谈天说地。这些似乎与专业课完全无关,其实,人文学科的哪门知识不与传统文化相关啊!大学阶段,学生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自学能力,老师激发一下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就够了。每个人的兴趣有所不同,应当顺其自然发展。另外,我们的学校在招生可对于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怪才,偏才提供优惠政策以便他们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国学大师,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稳固祖国的精神根基。
(四) 个人方面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讲继承研究也许言之尚早,但是至少,现在的我们应做好精神以及思想上的准备,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以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调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学习热情,良好的知识储备才是将来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除了中文或国学专业的同学为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必须读较多的古代典籍外,我不主张其他的大学生去通读十三经之类,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更多的现实和未来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习、掌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分配中,应该更多地把握当前和未来,但也要适当地关注过去。毕竟,我们和我们的祖辈,是从我们自身的传统和历史中走过来的,走过来的轨迹应当大体了解。只有接触一些典籍,才能认识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我虽不主张大学生读太多的古代典籍,但还是提倡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读一二本,感受一下典籍的魅力。例如读一读《大学》(四书之一),它只有1750字,却高度涵盖了儒家的基本观点;读一读《道德经》(全文不过5000字),体会一下道家的重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了解古代社会的风情,可以选择一二本古代笔记,从晋代的《西京杂记》到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有数百种(中华书局已经出版了100多种的单行本),都很好看。作者多数为文学大家,但是每篇记载只有数百字。
参考文献
[1]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10卷第5期
[2]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8期
[3]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少年导刊2001(3)
[4]陆玉林常晶晶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3 (1)
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第3期(总第225期)
[5]朱燕红论节俗文化与发展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6]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青海民族研究第20卷第2期2009年4月
[7]陈丛耘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2卷第4期
[8]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总第61期)
[9]夏循祥论传统节日的衰落:从时空设置的角度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总第61期)
[10]张翔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2期2009年4月
[11]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社会思潮研究
[1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