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1 温 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 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2.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 Ⅱ.体温计: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P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P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图2
10
℃
20
图1 1
40
℃
30
P
五、体温计
1. 量程:35℃~42℃;分度值:0.1℃.
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小刚:36.9℃;C:小明:38.2℃;D: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径 小 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3.2 熔化与凝固
一、定义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生活中熔化与凝固的现象: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水结冰了……
二、实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 酒精灯的使用:1) 往酒精灯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2)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3) 点燃酒精灯时,一般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已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4)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 海波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
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
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常见晶体:冰、金属、萘、海波。
2.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常见非晶体:松香、石蜡、沥青、玻璃。
3.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4. 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
1)AB:固态,吸热,T上升;BC:固液共存,吸热,T不变;CD:液态,吸热,T上升。
2)EF:液态,放热,T下降;FG:固液共存,放热,T不变;GH:固态,放热,T下降。
5. 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降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初冬的某个夜晚,放在屋外的金属盒内的水结了冰,这说明夜里的气温( A )
A.一定比0 ℃ 低;B.可能是0 ℃,也可能比0 ℃低C.一定是0 ℃;D.可能是0 ℃,也可能比0℃高.
6. 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边吸热边升温,状态先是变软、变稠、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2.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典型例题
№.1现有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要使热的物体冷却,使用 0℃的冰 效果好。
№.2试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谚语中的科学道理。 〔提示:雪熔化时从空气中吸热。〕
№.3水在盐水中可以凝固,水和盐水的凝固点,哪一个更低? 盐水
№.4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冻坏,这是为什么?
[ 提示:温度在0℃以下,桶里的水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5以下四种现象中①沥青路面在烈日下变软;②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③冰化成了水;④蜡烛燃烧时出现了蜡液。属于熔化的是__ __。分析: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这是溶解,而非熔化。
№.6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0℃__,熔化过程用了_3__min,该晶体可能是_冰_。
3.3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现象:洒在地上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变干、露珠的形成……
二、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1.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
Ⅰ.实验现象:
① 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保持不变;② 沸腾前后都有气泡产生;③ 声音响度由大变小。
2)沸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ⅰ.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ⅱ.不断吸热。
3)沸点:不同的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
2.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用控制变量法探究):
Ⅰ.液体的温度;Ⅱ.液体的表面积;Ⅲ.液体表面的气流速度。
※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
3. 沸腾和蒸发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条件
发生部位
发生程度
沸腾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一定温度(达到沸点)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
蒸发
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
缓慢
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1. 生活中液化的现象: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气”、 雾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镇饮料“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 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
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为什么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
解析:100℃的水蒸气液化要放热,则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
☆典型例题
1.当某种液体的温度为它的沸点时,该液体
A.一定在蒸发 B.一定在沸腾 C.可能在沸腾 D.可能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
2.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3.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思路解析: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气遇冷的缸壁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了缸壁上。这个现象说明了空气潮湿,是下雨的前兆。
3.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 升华吸热——制冷或者获得低温。如: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⑶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这说明了霜是由于_气温非常低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凝华_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_升华吸热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三、物质的三态联系
☆典型例题(多选)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 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