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九上
1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品欣赏】
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情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题海拾贝】
1.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④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蘋洲”遥相呼应。
2.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
写出了女主人公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表明了她盼望的时间之久,她的痴情和执着。
3.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拟人的修辞,借夕阳下那悠悠流去的水的脉脉情愫,表达出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和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
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笔。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乡之情。接着通过“边声”、“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下片抒情,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功业未成与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题海拾贝】
1.上片写景,描写的是塞下的秋景,词人写到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边塞之景。渲染了战事吃紧的肃杀之气和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2.下片抒情,请结合具体此句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和思乡的矛盾心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的一次似乎狂放无羁的狩猎生活。写的是生活,叙述的是情感,描绘的是人生的底蕴。
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由实入虚,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题海拾贝】
1.品析“千骑卷平冈”句中的“卷”字。
一“卷”字,突现出太守 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雄壮。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述了渴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和爱国精神。
3.品析“酒酣胸胆尚开张”。
“胸胆”,指作者的胸襟和气概。“尚”,更加的意思。这句说,痛饮之后,乘兴出猎,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气概更加豪壮。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炼字精妙,请品析“会”、“晚”和“射”字的妙处。
“会”,是料想之词,应当。“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这三句中,由“挽”到“望”到“射”,是三个连贯的动作,构成一个雕塑感很强的特写镜头,作者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现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4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品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含蓄,意境深婉,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词的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下片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泛轻舟”等词,为下文的愁重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夸张和比喻。
【题海拾贝】
1. “风住尘香花已尽”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词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
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将哀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之沉重,表现出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情;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寄予着作者的爱国激情是雄壮的;结语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末酬的抑郁、愤慨。
【题海拾贝】
1.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挑灯”的含义。
“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地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2.品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3.品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
4.结句“可怜白发生”的作用?
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5.从炼字的角度,说说“了却”、“可怜”妙在何处?
“了却”是“了结”的意思,“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想要完成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只可惜自己壮志未酬,头发已经花白了。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6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品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有感于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题海拾贝】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农人们只能忍受太阳的酷热,情愿夏日长一些,收成多一些。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也会给予深深的怜悯之情。
2.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统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品赏析】
《月夜》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天然生趣,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传达出了诗人对萌动的生命力的清新而欣喜的感受,可谓传神。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题海拾贝】
1.首句中“更深”“阑干”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更深”二字,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在夜空的表现。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因生命的萌动而喜悦、惊奇的心情。
3.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4.“今夜偏知春气暖”中的“偏知”是什么意思?说说它的妙处。
偏知:才知。“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和后文的“新””字紧相呼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感受到春的气息的欣悦之情。
8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品欣赏】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题海拾贝】
1.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由三个名词组成,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地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含蓄地传达出词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情怀。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表达了词人思乡之切。
3.“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词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9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美丽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词人纯用白描,活泼轻灵地展示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寂寞心境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清新活泼。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题海拾贝】
1.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
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
2.词作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词人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意象来写秀美明丽的春色。充满闲情逸趣,表达了对美好青春的赞美和盛世和谐生活的热爱。
10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品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诗人亦是以梅花自喻。
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诗人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作者在诗词中,以朴实深沉、明白流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题海拾贝】
1.这首词上阙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以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来表达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与矢志不渝的报国志向。
11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作从农村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下片抒情,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题海拾贝】
1.这首词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以视觉形象为主写景法的方法,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衣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3.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12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为怀念丈夫而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表达相思情怀。
上阕写半夜枕席上吹来冷气,感到自身孤独。重阳节也在孤独冷寂中度过。下阕写黄昏时在菊圃独饮。词人认为自身正如傍晚的黄菊,伶仃瘦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以菊花自喻别有创意;一个“瘦”字,使一个身体清瘦满面愁容的少妇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贴切传神。
【题海拾贝】
1. 李清照的词作最具特色,此词有何创作特点?
具体有三条:移情入景,以环境烘托渲染闺阁孤愁;字后藏情,弦外有音,情凄婉而意含蓄,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言雅洁清秀,明畅如话。
2.品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高妙之处。
自然的口语,平易浅白,以黄花喻人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情。此处字后藏情,弦外有音,情凄婉而意含蓄,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品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题海拾贝】
1.“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化用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也是虚写。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武功盖世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精神,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4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作品赏析】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词,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此句点明了主旨。词人怀古伤今,封建统治者不论输赢成败,最终都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慨。
【题海拾贝】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议论的基础是: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15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品欣赏】
这首散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是王磐的散曲代表作。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题海拾贝】
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九下
1《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比”就是类比,“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作品赏析】
《关雎》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且语约意丰。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的愿望,富有浪漫情调。
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题海拾贝】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思念,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的意境。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2蒹葭
《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赏析】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望穿秋水、执著追求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题海拾贝】
1.《蒹葭》三章的首句都是写“蒹葭”与“白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索、凄清、苍凉的晚秋景象。用蒹葭起兴,渲染了朦胧凄清的气氛,衬托出主人公追求伊人求而不得的惆怅、失落之情。
2.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凄清朦胧的气氛,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艺术手法】
《诗经》用到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托物起兴、重章叠句,此外还有大量的叠字、双声词、叠韵词语。
1.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如《关雎》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再如《蒹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渲染了一种凄清、朦胧、苍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落的心情。
2.重章叠句: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将诗意层层推进。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3.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如《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形,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再如《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朦胧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失落、惆怅的心情。
3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品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颈联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匠心别具,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尾联,直接抒发投笔从戎的书生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题海拾贝】
1.品味首联“照”字和“自”字的妙处。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2.体会颔联的写景的妙处。
“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颈联所描绘的画面及作用。
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军旗的颜色也变得黯淡了,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急促的战鼓声。景物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表现了出征将士奋勇杀敌的坚强无畏的精神和悲壮激烈的情怀。
4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凄凉的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交融的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层,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为第二层,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成为了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反面看,却极度凄凉。极其能体现诗仙李白酒后吐诗言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别具一格!
【题海拾贝】
1.诗人寄情于明月,凭借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想到“春”,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以及善于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情怀。
2.赏析“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下独舞,既反衬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宁愿与明月为伴,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5羌村三首(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品赏析】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题海拾贝】
“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系心国事、伤时念乱、忧国忧民的情怀。
6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作品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题海拾贝】
1.此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借助自然界的景物,抒写了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的情怀。
2.诗人登楼览景时的心情?
对朝廷内外忧患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
3尾联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及作用?
运用典故,引用诸葛亮和刘禅的典故,表达了对朝廷内忧外患的担忧和空怀济世之心,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作品赏析】
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带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进行曲一样激越豪壮。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富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题海拾贝】
1.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平沙茫茫的大漠,风雪卷地的塞外,飞沙走石的走马川,恶劣艰苦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出征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
2.诗作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举例并体会其作用。
诗人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8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品赏析】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富有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照应第二联,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题海拾贝】
1.首联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颈联中的“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9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诗的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把自己比喻成离群的孤雁,秋天离根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异乡漂泊的情景,表达了因遭受离乱之苦,伤感孤寂的情怀。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从而收结全诗,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