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2.概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观察的方法研究动物。
2.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情感目标】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螅、滴管、清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想不想长生不老?世界上哪里有长生不老的生物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关于“灯塔水母”的资料。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腔肠动物
1.出示多种腔肠动物的图片,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
2.指导学生观察水螅的体形、触手、捕食活动等。完成填空。
3.出示腔肠动物的纵切面图,观察水螅的消化腔、体壁构成等。
4.归纳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5.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扁形动物
1.出示涡虫的生活图片,使学生了解涡虫的生活习性。
2.出示涡虫的形态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涡虫的体形、体色、消化器官、区分其前后端和背腹面。
3.指导学生将涡虫与水螅的消化器官、体形等进行对比,说明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
4.出示其他扁形动物图片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
5.出示华枝睾吸虫的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出示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示意图,使学生了解预防血吸虫的方法。
7.归纳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小结。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2.通过理解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蛔虫标本、有关图片、蚯蚓、滴管、水、玻璃板、放大镜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两种外形看上去很相似的动物,是否具有相同的特征?是否是同一类群?
二、新课教学
(一)线形动物
1.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预习。
(1)观察蛔虫标本,体色和体表有什么特征?
(2)观察蛔虫的内部结构,你认为蛔虫的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3)人体感染蛔虫病的途径有哪些?
(4)如何预防蛔虫病?
(5)列出常见的线形动物并归纳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结构。
3.引导学生回答课前问题并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4.巩固练习。
(二)环节动物
1.让学生完成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蚯蚓身体的形状和颜色。蚯蚓的身体是否分节?在靠近身体前端的几节有什么特殊结构,其颜色是否与其他部位相同?
(2)用手摸一摸蚯蚓的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的?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是光滑还是粗糙?
(3)怎样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在平面玻璃上和牛皮纸上运动的快慢一样吗?为什么?
2.请学生列出常见的环节动物并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请学生列举蚯蚓的益处。
4.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并归纳本节课学到的一些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知道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常见的软体动物,如缢蛏、田螺、河蚌、鱿鱼、蜗牛、文蛤及节肢动物蝗虫模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动画儿歌《蜗牛和黄鹂鸟》)《蜗牛和黄鹂鸟》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儿歌,这首歌曲“主人公”是两种动物,即蜗牛和黄鹂,你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动物类群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二、新课教学
教师:蜗牛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软体动物,大雨过后或清晨,我们会见到它在慢慢移动。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软体动物。(播放有关河蚌的视频)
教师:看完视频后,你能说出河蚌的生活环境、身体的结构和主要生理特点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小结:河蚌生活在河流湖泊中,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用足缓慢地运动,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食物残渣,用鳃呼吸。
教师:河蚌、缢蛏、扇贝、文蛤等软体动物都具有两片大小相近的贝壳,它们都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那么,是否所有的软体动物都具有两片贝壳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播放石鳖、蜗牛、乌贼等的图片)石鳖背部有8个呈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腹面有一个扁平的足,用足在岩石表面爬行或吸附在岩石上。蜗牛有一个螺旋形贝壳,依靠大而扁平的足来爬行,头部有触角、眼等感觉器官。乌贼的贝壳退化成内壳,叫海螵蛸,可入药;有一对发达的眼,10条腕足用于捕食;借助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快速运动。遇到敌害时,能喷出墨囊里的墨汁,将周围的海水染黑,借机逃跑。认识了这么多种软体动物,你能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吗?(学生看书、思考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教师: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有利和有害两方面。(播放人类利用软体动物的有关资料)软体动物因具有贝壳,又叫做贝类动物。我国是水产养殖量最多的国家,其中的贝类养殖业也居世界首位,软体动物中的大多数种类对人类有益,也有少数种类对人类有害,例如钉螺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船蛆会破坏木船等。
教师: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节肢动物又包括蛛形类、甲壳类、多足类和昆虫类等不同的类群,其中昆虫是节肢动物和整个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目前已发现且命名的有100多万种,占动物界总数的2/3左右。蝗虫就是比较常见的昆虫。
教师:(出示蝗虫的实物或模型,并播放蝗虫图片)通过观察蝗虫模型(图片)你能总结出蝗虫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小结:蝗虫的身体分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体外有外骨骼。
教师:外骨骼是昆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结构之一,它有什么作用和特点呢?你能总结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昆虫的体外有外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还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因此,昆虫有蜕皮现象。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教师:(播放蜘蛛、虾、蟹、蜈蚣等的图片)蜘蛛、虾、蟹、蜈蚣它们都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你能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身体都分节,它们有什么主要区别呢?(学生思考)
教师: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提供了动物
蛋白。蜜蜂等昆虫为植物传粉。蝎、蜈蚣、蝉蜕等可入药,果蝇是经典的实验材料。有些节肢动物对人类有害,如蚊、蜱、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它们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它们因附肢分节而得名;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外骨骼,能够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在节肢动物中只有昆虫具有翅能飞;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
第四节 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方法。
2.总结出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3.知道鱼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知道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课前准备】
鱼、解剖盘、清水、墨汁、滴管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前面3节中,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个类群的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几个类群的动物,它们的体内有没有脊柱?(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我们经常见到的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已知的现存的动物中,无脊椎动物约占95%,脊椎动物约占5%。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多种多样的鱼
教师:鱼的种类多,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们的食性和栖息的水层相同吗?(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它们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洋里,有的在水体上层游动,有的在水体底部栖息;有的以藻类等水生植物为食,有的捕食其他水生动物。鱼是人类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市场上销售的鱼主要是人工养殖的还是在自然水域中捕捞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国的淡水鱼有1000多种,对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进行人工养殖,以扩大产量。在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中,有著名的“四大家鱼”,你知道“四大家鱼”是指哪些种类的鱼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四大家鱼”是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它们往往与鲫鱼、鲤鱼进行混合放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自然饵料。我国的海洋鱼有多少种呢?你能说出哪些种类的海洋鱼?(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大麻哈鱼、比目鱼、鲚鱼等。
(二)鱼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或投影展示图片,进一步认识鱼的多样性)鱼的种类很多,外部形态也有差异,它们在水中生活,应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鱼在水中呼吸,它的呼吸器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我们就来观察鱼。
观察与思考:
每组准备一条鲫鱼、解剖盘、清水、玻璃缸、吸管、墨汁,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将讨论的答案写下来,小组内交流修改,小组代表回答。
小结:(1)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2)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3)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4)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亡。
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你能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教师:观察了鱼的外形、鳃,你能总结出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日本争夺我国钓鱼岛的原因之一是,钓鱼岛附近海域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那么鱼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小结: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人类文化。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我国于1986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教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鱼的知识,就让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吧。(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三、课堂小结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身体呈流线型,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鳞片的外面有黏液,用鳃呼吸,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和适于水陆两栖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
3.概述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4.知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青蛙、蜥蜴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青蛙、蜥蜴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总结青蛙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知道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和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活青蛙、蝌蚪或有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有关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问“小蝌蚪开始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妈妈有哪些区别?”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蝌蚪是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里;青蛙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像青蛙这样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下面我们先学习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活的青蛙,或播放青蛙的图片)青蛙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
教师: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青蛙的身体表面有斑纹,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一致,不容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如果我们握住活的青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青蛙的皮肤没有覆盖物,是裸露的,能分泌黏液,经常保持湿润。在陆地上活动一段时间后,就要回到水中补充体内的水分。因此,青蛙活动的范围内要有淡水。青蛙具有四肢,它的前肢和后肢有什么特点?青蛙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青蛙的后肢粗壮,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青蛙还有哪些与陆地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小结:青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蛙具有肺,能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青蛙的肺结构比较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教师:(播放蟾蜍、大鲵、蝾螈的图片)蟾蜍、大鲵、蝾螈也属于两栖动物,你能总结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教师:人们常把青蛙叫做“农田卫士”,可见青蛙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动物,我们要注意保护青蛙。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两栖动物尽管能生活在陆地上,但它们的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也不能长时间在陆地上活动;因此,两栖动物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从爬行动物开始的。
(二)爬行动物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爬行动物吗?它们的外部形态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蜥蜴、壁虎、蛇、鳖、龟、鳄都属于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蛇的四肢退化)和尾。请以蜥蜴为例,总结出蜥蜴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蜥蜴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头后面有颈,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蜥蜴不仅外部形态适应陆地生活,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生殖也与陆地生活相适应。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理和生殖特点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蜥蜴完全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蜥蜴、壁虎、蛇、鳄的体表覆盖着鳞片,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有鳞片吗?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教师:你能举例说明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回答)
三、课堂小结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始,它们的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 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观察与探究,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通过对各种鸟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鸟的资料”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积累课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观看有关鸟类行为的录像资料,引发学生确立热爱自己父母的美好的情感态度。
2.通过观看有关鸟类迁徙行为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确立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鸽或其他鸟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一段鸟类自由飞翔的录像。
我们常常看着天空的小鸟发出感叹,要是我有一双翅膀那该有多好!我们人为什么就飞不起来呢?好,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像资料。
二、新课教学
教师播放关于鸟类飞翔、觅食、玩耍等行为的录像资料或光盘,并组织学生观看。
1.[分组实验,探讨原因,交流结论]
首先教师检查各组所备教具,并适当调整引导学生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2.其次,教师出示鸟的干制标本并要求学生结合刚才录像的内容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本组所备的鸟,用以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观察完毕要求学生取出所备的各类鸟的羽毛和骨骼观察羽毛的形态、骨骼的形状,并分类。结果,可能学生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但应要求学生讲清分类的标准,并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分类标准的合理性,最终给出学生一个准确统一的答案——羽毛可以扇动空气,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身体流线型也适于飞翔。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出“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进行时,首先要求学生详阅教材探究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由于学生的探究绝大多数限于教材给出的内容;而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和特点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因此,教师在此处应注意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查找有关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的全部特征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看谁找出来的最多、最完善、最具说服力,以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三、课堂小结
总结概述,高潮叠起,突出重点。
教师: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学生:我觉得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都有翼,还有硬硬的嘴巴。
教师:很好,这些特点都是鸟类具有的。但要注意:一定要用生物学语言描述。比如鸟类的嘴巴叫喙,生物学上常用“角质的喙”描述鸟类的嘴巴。
学生甲:我认为鸟类都有翅膀,都能飞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学生乙:老师,不对。鸵鸟有翅膀它不能飞,只能走。
教师:噢!两位同学谁说得对呢?谁知道,请站起来讲讲。
学生丙:老师,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是学生乙说得对,鸵鸟因适应非洲那种环境,虽然长着两只翅膀,但是已经极度退化,而两条腿也就是后肢因适应迅速奔跑而变得非常发达。
教师:他说的完全正确,看来“动物世界”也是大家学习动物知识的一个渠道哟!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应该说: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
学生:老师,刚才我比较了我们这几个组的鸟:我们组是画眉,4组是鸽子,3组是家鸡,5组是鹦鹉。它们都是鸟,但发现这四种鸟的体温不怎么一样,它们的体温都比人类的高,都在40℃左右。所以,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教师:对于鸟类的主要特征我们大家总结了四点。细说还有许多种,下课后希望大家想办法找资料、上网、观察,再对鸟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好,下面我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活动与探究
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归纳鸟类适于飞翔的全部特征。
第七节 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强化“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导入: 一天,小明和小刚在野外玩,发现了一具动物的头骨,小明看了看头骨的牙齿,非常肯定地说:“这是草食动物的牙齿。”
你知道小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吗?
二、新课教学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出示表格:
比较项目
鸟
哺乳动物
体表
羽毛
毛
体温
恒定
恒定
生殖发育
卵生,受精卵要经过孵化才能发育成雏鸟
胎生哺乳
牙齿
有喙无齿
牙齿有了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神经系统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先引导学生回忆鸟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关于哺乳动物的内容,做个大致了解。
教师点拨:
1.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体表都有毛,有的动物体表光滑,如鲸鱼,这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哺乳类和鸟类都属于恒温动物。
3.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这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4.草食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可切断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这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5.哺乳动物的体腔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这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6.人也属于哺乳动物。
(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小组间相互交流。
3.教师总结归纳。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内交流。
四、课外实践
以“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呼吁人类关心和爱护动物。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资料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1.准备多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资料。
2.准备运动系统各成分的挂图、模型或标本。
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教师: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板书,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
(板书,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学生:(随意地猜测)
二、自主体验,推进新课
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
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同学们能看到胳膊弯过来了,就能断定谁参与了?
学生:骨。
教师:屈肘时摸一摸你的上臂前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变硬变结实了。
教师:变结实的是什么?
学生:肌肉。
教师: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板书,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教师:下面请大家观察骨骼模型和关节的挂图,想一想,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挂图(学生可以到讲台前动一动骨骼模型,以感受关节分布的普遍性)
学生:探究活动1: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加快。
教师:那动物呢?尤其是哺乳动物是不是也这样?
学生:对。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
展示:屈肘的模型或课件。
学生:是肌肉。
教师:骨骼肌是如何带动关节运动的呢?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探究活动2:肌肉在骨骼上的分布特点。
学生: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
教师: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的呢?
三、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录像:再演示模型或课件。
教师:一个运动至少要有哪些肌肉参与?它们是如何协调统一的?请大家再做几次屈肘和伸肘动作。
学生:学生做动作,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
教师: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
教师:是谁让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骨骼肌的活动将会受到影响,如运动失调和瘫痪等。可见,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板书,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教师:当你做剧烈运动时,你的身体往往会伴有哪些变化?
学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
教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教师: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
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教师: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对动物来说,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会更适应环境。
(板书,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运动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骨骼和骨骼肌。
五、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教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吗?
学生:肌肉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产生运动。
教师: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这个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运动系统。
教师:但动物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其他许多系统的协调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动物来讲,有了发达的运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六、课外实践
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向同学展示,看谁做得更好。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4.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6.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动物行为相关的资料(课件、图片等)
学生:收集动物行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吗?如果不是,这种行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教师展示多种动物的行为,选择的行为应该有以下内容:奔跑、游泳、飞翔、爬行、游走等,可以是取食、繁殖、攻击、防御等行为,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动物竖起耳朵、注目凝视、改变体色、静止不动等都是动物的行为。加入拟态、警戒色等动物行为加深学生理解。 对于动物的奔跑、取食、攻击、逃跑等行为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动物竖起耳朵静听、注目凝视以及静止不动这些都是行为,可能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理解,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例如可要求学生观察鼠妇的假死行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刚才播放的录像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两点去区分:一是行为是否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二是动物的某种行为是否是生来就有的行为。此处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就典型事例加以引导,比如用众所周知的狼孩事例。教师可以如下讲述突破难点:
教师:狼孩毕竟还是人,他能直立吗?
学生:能。
教师:狼孩为什么能直立而狼不能直立呢?
学生:他毕竟还是人,是由人生的。
教师:很好。这说明他的这种直立行为是由人的遗传因素决定的。那么,我再问大家,这个狼孩平常习惯于直立呢,还是习惯于四肢着地爬行呢?
学生:肯定是四肢着地爬行的时候多。
教师:那么,他为什么不直立行走而要四肢着地爬行呢?
至此,很简单的问题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答出。若不能答出或有其他答案,教师应善于及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直至找出准确答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狼孩之所以能身体直立是因为他的遗传物质决定着他的行为特征;狼孩之所以四肢着地爬行是因为他的后天生活的环境——狼窝没有他学习直立行走的外界条件。
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课本所给资料所示的图片进行比较并讨论。最后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行为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以培养学生学会随时总结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四、课外实践
教师: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
学生:可以观察、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组或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