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第一单元 沉和浮 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名称: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浮力》 实验目的: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2、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目的: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 3、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课题和页码:《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8面 实验目的: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实验名称: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实验目的: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实验名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实验目的: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实验器材: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实验器材: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目的: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实验名称: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观察金属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知道许多金属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说明金属能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实验器材: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等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进一步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实验器材: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 实验步骤: 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3、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4、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 实验名称:传热比赛 实验目的: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实验器材: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 实验步骤: 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 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 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 实验名称:哪个凉得慢些 实验目的: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实验器材: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 4、记录和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 实验名称:做保温杯比赛 实验目的: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实验器材:带盖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测量出热水的温度。 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 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三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 4、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用光影来计时 实验目的: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实验器材: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实验名称:设计制作水钟 实验目的: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实验步骤: 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 2、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 5、改进水钟。 实验名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目的: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步骤: 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目的: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 实验步骤: 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实验名称: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实验目的:知道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实验名称: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实验器材:卡纸制作的齿轮操纵器、指针、钟面、摆锤、线等 实验步骤: 1、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 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 3、轻轻拨动摆锤,看看“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 4、调整好每个部件的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 现象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摆钟的几个部件主要是: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 实验目的: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 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实验目的: 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 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 实验步骤: 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 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实验目的: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 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 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实验目的: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备注: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