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必修科目地理必修【知识梳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形成: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级别:由低级到高级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河外星系又称星系;总星系即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2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八大行星按结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
2、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与八大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有):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原因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比较稳定;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和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质量适中;蕴育生命的海洋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结晶水汽化,带到地表凝结降雨形成海洋;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如煤石
3、油、水能等;2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层;3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11 年,它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干扰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与两极高空大气摩擦,产生极光现象;1.3 地球运动(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4、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2自转周期:以某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 小时 56 分 4 秒,叫 1 个恒星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太阳为参照,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时间24 小时;3自转速度: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为赤道处一半;除极点外,地球各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15/ 小时;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周期为24 小时,叫 1 个太阳日;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 (作二分二至日光照图)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为晨线(日出);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为昏线(日落);(2)地方时差: (构建时区分布平面图,学会计
5、算)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在光照图上找准0 时或 12时) 。计算:时刻东加西减;每隔15,相差1 小时; (相邻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实际使用时间是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东8 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不是北京地方时)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 4 分钟 , 东加西减 .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 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 东加西减。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 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 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
6、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作图)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中指顺着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为偏转方向) 。影响:长江口河道右偏(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淤积明显,发育三角洲。1.4 地球运动(公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绕太阳运转;2公转周期:公转360,时间为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 1 个恒星年;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为365 日
7、5 时 48 分 46 秒,叫 1 个回归年;3公转速度:近日点为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为7 月初,公转速度较慢;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 26) :由于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存在的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回归移动;目前约为23.5 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5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日期北半球节气南半球节气直射点位置6 月 22 日夏至日(区分远日点)冬至日北回归线9 月 23 日秋分日春分日赤道12 月 22 日冬至日(区分近日点)夏至日南回归线3 月
8、21 日春分日秋分日赤道(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 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 点时的太阳高度。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 月 22 日出现最小值,12 月 22 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 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 ,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3)昼夜长短变化: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
9、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4)四季更替:产生原因: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热量出现四季更替。地区差异: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为中纬,赤道地区终年皆夏,两极地区终年皆冬。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相反。气候四季:北温带地区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11 月为秋季,12、 1、2 月为冬季。(5)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
10、归线 =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 黄赤交角度数6. 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 , 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2)判断节气、 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
11、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 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 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0 1.5 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内部圈层(1)地壳:大陆地壳较厚,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地壳较薄;缺失硅铝层;(2)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地核:温度高,压力
12、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都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成分: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 。二氧化碳: 对地面长波辐射 (红外线) 吸收能力强,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被称为 “温室气体”。(2)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 米,气温降低0.6 ;空气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高
13、层大气:密度小;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3)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水圈的水处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按储水量分:海洋水最多;淡水仅占2.53%; (淡水中主体是冰川水,约占淡水的 2/3 ;其次是地下淡水)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储量很少;(4)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岩石成因分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
14、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2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变质岩;岩石重熔再生新岩浆;3. 组成岩石的矿物2.2 地球的表面形态1.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2比较褶皱和断层:地质构造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褶皱背斜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一般成山,也可成谷理想储油气构造开凿隧道、 采石场
15、向斜向下弯曲与背斜相反一般成谷,也可成山理想储水构造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实例:庐山、泰山、华山块状山地水 库 选 址应 避 开断层带, 以免引起塌陷、渗漏等地堑相对下降实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谷地或低地3判断方法:如何区分褶皱和断层:有明显断裂面,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处,为断层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可根据岩层形态;如岩层形态不完整,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5外力作用与地貌: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侵蚀瀑布峡谷( V 形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
16、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冰斗;角峰;U形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沉积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丘(沙漠) ;黄土;6.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 岛弧或海沟 - 海岸山脉
17、,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7. 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8.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2.3 大气环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 氧、二氧化碳、 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8、)2) :大气的垂直分层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 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
19、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3传递过程:能量源泉:太阳辐射。其性质为短波辐射,其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传递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性质为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2.3.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1大气运动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运动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异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运动过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20、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间、城郊间等2大气水平运动(1)风的形成:受力分析力的方向风向作图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决 定 风 力 大小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改变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减小风速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2)
21、风力判断:依据: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3)风向判断:指风来的方向。作图:先作原动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作实际风向(北右南左,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3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形成:赤道地区( 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副极地附近(南北纬60)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极地地区(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2)风带形成:近地面的水平气
22、压差异又形成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3)气压带风带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 7 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 月相反。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1)原理:海陆热力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节差异季风形成(2)亚洲和太平洋的气压分布:季节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夏 (7 月)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 又叫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北冬 (1 月)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 又叫蒙古高压)北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精选
23、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3)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季风风向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夏季风(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冬季风(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季风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4)世界最典型季风:东亚季风成因:东亚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5)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模式图)(1)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 带 雨 林气候主要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 带 草 原气候
24、主要南北纬1020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 带 季 风气候主要北纬10 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热 带 沙 漠气候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全 年 高 温 干 旱少雨亚 热带亚 热 带 季风气候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 中 海 气候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 带 季 风气候主要北纬35 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 带 海 洋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25、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温 带 大 陆性气候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夏热冬寒, 干旱少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2)比较气候成因: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6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方法:(1)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气温出现在7 月北半球; 最高气温出现在1 月南半球;(2)判断所属温度带: (以温定带)终年高温,月均温15,为热带;冬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亚热带;冬
26、夏气温变化明显,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终年严寒,为寒带;(3)判断所属类型: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中: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最多月降水达400mm 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中: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气候中: 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2.3.3主要天气系统1低压和高压系统(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风向)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东侧为偏南风,西侧为偏北风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东侧为偏北风,西侧为偏南风中心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特点阴雨晴朗实例台风伏旱、秋高气爽
27、2锋面系统冷锋暖锋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气团类型冷气团主动暖气团主动锋符(平面图)天气特点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降水多在锋后)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多在锋前)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晴朗典型天气现象(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暴; 冬季的寒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3.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2.4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概念:
28、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2水循环过程: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的循环(大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更新;陆地内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参与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数量最大;3意义:能量转化,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物质迁移, 改造地表形态;水体相互转化更新; (从水循环角度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4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2.4 水循环和洋流2.4.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9、及影响1概念: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高(从较低纬海区流向较高纬);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低(从较高纬海区流向较低纬);3洋流分布规律: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洋流性质是寒流。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
30、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得益于附近明显的上升流。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
31、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对航海:顺流则加快航速,节省时间和能源;逆流反之;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 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 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2. 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
32、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3.1.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2组成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3. 组成要素: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3.1.2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以生物为例)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改造大气圈: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大气的组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氧主要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改造水圈: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水分状况。改造岩石圈:有些沉积岩是生物参与形成的,如煤、石油等;生物出现加快岩石风化,
33、促成土壤形成。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三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举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1以生物循环为例:光合作用: 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即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2以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为例:参见前面考点。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34、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1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如撒哈拉沙漠气候干燥,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少,物理风化强烈,形成大片沙漠,植被稀少;(2)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改变:如东北森林减少,土壤缺乏枯枝落叶补给腐殖质,又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水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如全球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
35、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 (生物循环) ,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
36、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 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3.3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3.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1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是普通存在的,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
37、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2.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3自然带形成: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形成相应的植被和土壤,并呈带状分布构成陆地自然带。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自然带以植被类型命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4读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名称及分布:请利用气候一植被的关系,确定上边各自然带的分布与相应得气候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半湿润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中国及浙江
38、省的自然带分布3.3.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伸展方向更 替 方向形成的主导原因典型分布由 赤 道到两极的 地 域分异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纬 度 变化方向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如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向南向北的自然带变化;由 沿 海向内陆的 地 域分异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经 度 变化方向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中纬地区最明显;如北美大陆、亚欧大陆从大陆滨海向内陆方向的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垂 直 地域分异- 从 山 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高山地区; 如安第斯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39、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2)判断基带: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3)判断自然带复杂性:山坡自然带多少与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4)判断两坡自然带差异:同一自然带下界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南半球中纬度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向阳坡,南坡为背阴坡。北半球相反)。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40、响4.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2 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3.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
41、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当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2)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 万年来):冷暖交替;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1)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1860 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 (2)说明: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我国长江
42、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区域性气候变化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1)沿海生存环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国家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2)生态系统调整:不利: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物种易患病、虫害;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高纬度会适合农作物生长并增产);(3)干湿状况变化、灾害事件增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干
43、旱半干旱区域因蒸发增强会更加干燥;(温带草原会退化成沙漠;温带耕作业区会退化成草原; )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会明显增加;(低纬度农作物减产)(4)威胁人类健康: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改变传染病媒介的活动范围、病菌滋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5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对策(1)主要人为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2)主要对策:减少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CO2) :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方面):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
44、率;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建设保护海岸工程等;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如粮食、钢铁、闪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
45、史进程以煤炭为例4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等生产;5.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人类文明生产特征土地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土地的影响采猎文明采集、狩猎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大极小农业文明种植、养殖土地质量和数
46、量都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工业文明大 规 模 机 器 生产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壤污染、土地退化严重(2)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扩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率越来越高。6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自然资源具有分布不平衡性、资源联系性、数量有限性等;(2)人类要注意资源保护、适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
47、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18 页名师总结优秀知识点3自然灾害例举以洪灾为例(1)主要原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水系因素流域的汇水速度快,排水速度慢;突发因素滑坡、泥
48、石流堵塞河道;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排水速度变慢。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2)防治措施: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建立防灾管理体制、抗洪管理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防洪保险等;4自然灾害例举以寒潮为例(1)成因: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快行冷锋;(2)时间: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3)主要危害: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4)措施:提前发布寒潮警报,可减小其危害。5自然灾害例举以台风为例
49、(1)成因:夏秋季节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 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2)气流状况: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南半球相反;(3)结构及相应天气:台风眼晴朗、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风力最大)、外围大风区;(4)影响范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东部和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5)主要危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6)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6自然灾害例举以地震为例(1)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2)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我国东南部、西南部;(3)防治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灾害管理,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实施预防措施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