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740368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设计论证参考模板1 课题名称: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国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胡鞍钢、王绍光、林毅夫、Tsui、Rsui、Raiser、Long等学者以及世界银行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研究者度量并分解中国发展的地区差距。例如Tsui(1999)发现省际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期下降,之后差距不断扩大,90年代人均GDP趋异加速,他们还通过分解地区差距,发现中国发展的区域内差距下降,而区域间差距上升。 (2)分析中国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胡鞍钢等(1995)认为市场失效自发促进地区差距扩大,而

2、政府失效加剧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政府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资源不平衡的格局,并指出地区差距过大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正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林毅夫、蔡昉和李周(1998)通过对各省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差异的考察,认为地区差距越来越表现在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的差距上。 2. 随着研究的进展,地区差距的研究不再限于经济方面,而是包括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指标等。世界银行(1995)把中国划分为7类地区,除经济指标以外,还对人口、婴儿死亡率、教育水平、保健能力等进行了比较;胡鞍钢、邹平(2000)研究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胡鞍钢、熊义志(2000)对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

3、差距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知识因素是解释各国和各地区间经济增长差 异性的重要因素,并采用10个指标经加权构成综合知识发展指标,分析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世界银行(2000)认为在教育和卫生保健等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不平等非常严重,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增加他们的资产,是减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李春波(2022)对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建国以来全国及各地区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估算,发现尽管人力资本积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性别差距,地区差距方面,尽管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内部差距都在缩小,但区域之间

4、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有所扩大。 3、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近年来颇受学者们关注。魏后凯等(1997)考察了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对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指出改革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引起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引致地区间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王善迈等(1998)和杜育红(2000)对我国各省区划分了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区类,并对教育发展不平衡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黄家泉等(2022)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状况出发,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而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思想。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2022)从全面建

5、设小康社会、民族复兴与富民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确立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系统分析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情、成就、挑战与机遇:勾勒了未采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建议。 综上,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渐成为各 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一,在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时,构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 第二,对改革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 第三,从经济增长机制角度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从教育的经济特性出发研究改

6、善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提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公共政策。 (二)选题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距显著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真实国情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与“一个中国,四种社会”。 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的核心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地区差距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发展差异。“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与“一个中国,四种社会”现象的背后是各个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教育是知识发展的基础。教育本身既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是产生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的发展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反之,战略性的发展决策成功是最大

7、的成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必须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战略,通过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带动地区间知识差距问题的解诀,进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利用知识促进地区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上,如前所述,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便致力于在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研究教 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

8、问题 1构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2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历史变迁 3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4以经济增长机制为视角,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5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具体政策建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相互联系; (2)从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出发,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分析教育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9、社会的重要目标; (3)评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界定本课题的具体研究问题,厘清有关概念,为科学客观地研究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问题奠定基础。 2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状况、特点及成因 (1)借鉴国际上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研究,构建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测算中国各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指数 构建包括教育发展数量指标(如预期受教育年限、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入学率等)和质量指标(如教师资格合格率、生师比、教育质量等)的综合指标体系,以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及地区差距。 (2)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特点 采用最大最小系数、相对差异系数、加权相对差异系数、趋同系数和泰尔系数、基

10、尼系数等多种方法,计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重点是分别衡量东、中、西三大区域教育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3)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a分析经济发展因素对于教育发展及其地区差距的影响; b构建教育投入指标体系(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增长比例、占GDP比重、来源结构比例等),从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投入角度衡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原因: c从财政体制、知识发展模式、开放程度、政府作用等国家宏观法律、政策、发展战略方面分析产生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深层原因。 3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 (1)以经济增长机制为视角

11、,分析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对经济增长,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出发,分析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必要性; (2)从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目前经济建设和各级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等因素出发,分析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可行性; (3)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具体政策建议: 本课题拟从因地制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基金使用效率、教育向民间开放、确保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三)重要观点 1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其目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政府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从“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战略转到“以人为本”的知识发展战略。 3.缩小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以人为本”的知识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文献调研阶段分析实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计量研究相结合,以理论分析为主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实证分析为主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