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相关的教学要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新课标相关的教学要素.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各学段体育新课改相关的教学要素第一部分总论1 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2 课程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3 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4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
2、路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
3、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学习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
4、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第三部分内容标准1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1)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2)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
5、动 水平四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2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高中阶段,应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1)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四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观看并讨论
6、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2)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3)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四注意运动安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对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作出区分和评价;用安全的方法运动;在运动中避免粗野和鲁莽动作.4)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水平四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学会一两
7、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参加有组织的野外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3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1)发展体能 水平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2)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四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3) 懂得
8、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四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营养需求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等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4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四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学习压力大或烦恼时进行体育活动;选择参加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选择参加有助于获得运动愉快感的体育活动;选择参
9、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体育活动。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四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自尊和自信的意义;认识体育活动对自尊和自信的影响;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3)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四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学会肌肉放松的方法;学会自我暗示的方法;学会呼吸调节法;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4)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四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设置合适的
10、体育学习目标。5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的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四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2)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
11、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四简单评价媒体的体育与健康信息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一些体育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简单评价一两个体育节目或栏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 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2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
12、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3)根据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年度教学计划。4)根据年度教学计划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5)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简单易行。4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有:实践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综合性原则;5在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上,16年级的低、中年级,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
13、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单元教学时数可更长一些,如专项选择课可以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6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1)班级教学(行政班、男女分班)与分组教学 (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选项式分组、友伴型分组、帮教式分组、按兴趣爱好分组)。(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7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途径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8如何开发课程内容资源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9教材编写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 2)健康性原则 3)兴趣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