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doc(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近三年江苏卷命题与考情分析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选文作者体裁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艺术技巧鉴赏思想情感2019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唐诗2018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唐诗2017秋兴陆游宋诗1.研究三年江苏高考,从体裁看,以诗词为主;从时代看,以唐宋时期的诗歌为主;从表达方式看,手法多样,或叙或摹,或抒或议。2.题型稳定,以简答题为主,设2道题,分值均是11分。近三年高频考点为鉴赏形象、赏析艺术技巧、评价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表达技巧考查角度各不相同,设题角度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应对陌生问题的能力,旨在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预计2020年题型不会发生变
2、化,备考中仍要把四种类型作为重点。一、(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前六句的思想内容,依次从中找出对比点,并分析这些对比表现了精卫怎样的形象特点。首句中的“终年”与“寸诚”,用时间之长与寸心(决心)对比,凸显精卫决心之坚;三、四句的“山石细”与“海波平”,用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句的“功难
3、见”与“命已轻”,用任务重功业难成与生命有限对比,表达出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命运之悲。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解析诗歌后六句议论抒情。“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精卫鸟专一精诚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运用反问,表达了自己不计结果、但求一生尽力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类比,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暗含作者贵在实干、无意显名的人生态度。答案独抒己见,不随
4、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3.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解析深入抓住诗歌内容分析。“闲向春风倒酒瓶”表现其无所事事,只好在大好春光下喝酒打发时光;“看花多上水心亭”写其经常到水心亭上赏花。从诗歌第一句可知,张籍和刘禹锡长时间离别,此间刘官职一直没变
5、,可见其怀才不遇;再从第三句可知,刘在送别张。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4.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解析根据诗句中“到此诗情应更远”,说明作者对其诗才尤为钦佩;“醉中高咏有谁听”,言下之意自己能倾听其内心,感知对方心意,对其怀才不遇的处境表示同情。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三、(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
6、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迮:狭窄。5.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解析此题为内容概括题。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是:我的头发快全白了,回到故土已经三个年头。喝醉了凭高阁远眺,看到国土越来越少,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身经百战空有报国之志,五更传来的战争号角,让我心生哀愁。明天在烟雨微茫的桐江岸边,且在枫树上系上小船垂钓吧。然后根据“醉”“病入中年”“空许国”“五更画角”等关键词,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际分析即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6.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手法:“明朝
7、”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很明显,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诗意:“系钓舟”描写的是钓翁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情感:通过想象归隐后的生活,加上颈联“空许国”“只生愁”的铺垫,隐隐流露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恼。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现实的无奈和苦闷之情。四、(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
8、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7.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
9、。灞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
10、”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答案灞陵受辱于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垫,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8.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予以归纳概括。词的下阕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朝时开疆拓土,正需勇武之人,像李广这等强健之人本不当闲,竟被投闲,可见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乃古今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
11、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练后思悟思考1: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读懂诗歌,要重点抓哪些内容?思考2:“会而不全”(会答但要点不全面)是解答古诗主观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如何解决?题型研训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知能精要理解三类诗歌形象人物形象一
12、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解题策略1.人物形象常见设问方式1.这
13、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寒食汜上作【注】王维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
14、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注】 此诗为寒食节王维从贬所济州任满归京,途经广武城(今郑州市西)时所作。王维回京后就要接受新的任命。(1)诗中的“归客”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归客”是一个忧伤、孤寂的贬官形象。他从贬所归长安,适逢暮春时节,面对落花,为逝去的光阴而伤感;山鸟的啼叫更加深了其旅途和人生道路上的孤寂之感,不禁为前途的迷茫感到忧伤,泪流满面,拭湿了手巾。(2)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技巧。用山鸟的啼叫衬托落花的寂寥,营造了寂静凄清的氛围,为情感的抒发作烘托;用青青杨柳这乐景衬托哀情,突出
15、渡水的诗人的孤寂之情。2.事物形象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审题要点定向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字样。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内容。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的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步骤3)【典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11分)题画清蒋士铨不写晴
16、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云车便往还。题王石谷画册玉簪清蒋士铨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骚头放几枝。吩咐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1)简要概括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描绘王石谷所画玉簪花的形象。(5分)答案花叶翠绿,花蕊洁白,画家笔下的玉簪花美丽动人,生机勃勃。(2)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融画意、诗情、理趣于一体。请就其中的一首,找出富有哲理的一句,结合全诗加以理解。(6分)答案第一首“人间万象模糊好”“雨山”迷迷蒙蒙,模模糊糊,好像明镜中女子美丽的发髻,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就人生而言,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最好是含糊看待,乐得自在。第二首“不宜开到十分时”,吩咐凉风对玉簪花梢头之花勤加
17、约束,不要让它开到十分,花儿开到十分之时,正是她生命行将结束之时,盛极而衰,世间一切事物莫不如此。3.景物形象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审题要点定向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画”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相关答题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幽远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壮壮阔、壮丽、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图画,(步骤1)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2)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8、(心情、心境)。(步骤3)【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11分)谒金门耽冈迓陆尉【注】赵师侠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注】 耽冈:地名,在吉州城南,其下是平阔的赣江。迓:迎接。陆尉:作者的朋友。(1)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赏析。(5分)答案上阕描写了一幅宁静的江畔晚景图:夕阳西下,暮霭四起,远方的树木显得迷蒙不清;荒野渡口,小船横漂,四周一片寂静。(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请简要回答。(6分)答案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愁情。寓情于景,上阕写勾
19、起作者回忆的景物,“迷远树”的“迷”,不仅指视线迷茫,亦暗示心情的迷惘,荒野渡口孤船横漂也是作者自身境况的写照。乐景写哀情,下阕描写竹、梅、鸥鹭等景物,貌似轻快喜悦,其实是以乐景反衬愁情。即学即练1.(2019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绝句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1)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答案描写了一位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的诗人形象。(2)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20、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以物喻人,以癫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11分)溪上作二首(其二)陆游佝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注】 筇:竹杖。东山七月是诗经中的两篇诗。前者是讲周公东征后归途思乡的情绪以及胜利返回的喜悦,后者是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1、?(5分)答案描绘了一幅日落西山、野旷横呈、鸦起平沙、蔽空而至的黄昏萧索图。(2)请赏析“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这一句。(6分)答案借周公东征来代指宋朝为收复失地而用兵(表达作者关心收复失地)。借西周时期农夫们的劳作活动来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心。本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忧民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11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惊残:惊醒。(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这三句描写了春
22、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5分)答案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11分)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注】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
23、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多情、稀疏、清淡(淡雅、素洁、洁白)、美丽。用“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寂。用“雁之知人”来表达“无人共说”的“愁绝”。(2)词作主要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的。(6分)答案上阕描绘疏梅含情、迎寒开放的美景,以乐景反衬人之哀愁。下阕描绘天空中只有两行低飞将要归宿的大雁,以哀景衬托人之孤愁。鉴赏诗歌的形象(60分钟66分)题组一对点练1.(2019江苏省徐州一中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11分)莎衣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
24、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 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直饶:纵使、即使。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贵的官爵。(1)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解析此题从写景的角度看,诗句选取蒹葭影、菡萏香、烟雨,渲染了渔人生活的诗情画意;从角度看,“蒹葭影”是视觉,“菡萏香”是嗅觉,视觉和嗅觉结合多角度描写;从手法看,“和烟卧”是静态,“带雨披”是动态,动静结合;从情景看,借景抒情,借此景抒发对莎衣对渔人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多角度描写:视觉和嗅觉角度进行描写,如“蒹葭影”是视觉,“菡萏香”是嗅觉。借景抒情,借此景抒发对莎衣、对渔人生活的喜爱之情。动静结合:“和烟卧”是静态,“带
25、雨披”是动态。选取典型意象:如蒹葭影、菡萏香、烟雨,渲染了渔人生活的诗情画意。(2)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的形象。(5分)解析此题注意根据其“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和烟卧”“带雨披”“狂脱”“乱堆渔舍”“直饶”“未肯”等细节动作分析概括其形象特征即可。答案热爱自然、崇尚淡泊雅致的隐居生活。放旷不羁、自由洒脱。蔑视权贵、淡泊清高。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过蛮洞宋之问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江行司空图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行纪添新梦,羁愁甚往年。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26、注】 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1)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答案壮阔奇丽。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作铺垫。第二首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案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题组二综合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正月
27、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注】 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1)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分)答案首联点明早春时节;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分)答案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28、题。(11分)九日蓝耕会饮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1)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分)答案以壮景写哀情。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涧“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楚悲凉之情。(2)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29、【注】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答案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想象(虚写):别后情景;俯仰结合:去、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6分)答案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
30、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 骅骝:赤色的好马。歘(x)见:忽见。(1)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5分)答案作者先对韦偃做总体评价“画无敌”;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来表现其作画的精湛;再次通过画家作画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最后通过画的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作具体分析。(6分)答案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正是诗
31、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题型研训二鉴赏诗歌的语言知能精要理解三类诗歌语言题炼字(含诗眼)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诗眼就是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赏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
32、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解题策略1.炼字(含诗眼)常见设问方式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字,为什么?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明确的“诗眼”或关键字眼。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3)【典例1】 阅读下面这
33、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 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即可)(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
34、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深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2.炼句常见设问方式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做分析。2.请赏析联。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步骤1)运用手法,(步骤2,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怀(感情)。(步骤3)【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回答(1)(2)题。(11分)江城子观别元好问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
35、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1)“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一句颇妙,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试简析。(6分)答案拟人手法,因为诗人之情感伤,故其笔下之景也就失色(淡无姿)了;比喻手法,说原来青山的青色仿佛是被染上去一样;衬托手法,哀情(离别的痛苦)与哀景(无姿青山)相互映衬。(2)李渔窥词管见中说:“作词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试据此简要分析这首词。(5分)答案“说得情出”就是情感分明,从王维的送别诗说起,一直到“两相思”,又说现在岂须再作伤别,最后追问人世间离别的泪
36、水哪天停滴呢。离别之情、同情之情流露在词句中。“写得景明”:“旗亭”是喝酒送别之地,“垂杨”“折残枝”是挽留、惜别的场景,“青山”“淡无姿”是因离别而失色的眼前景,“芙蓉、秋露冷胭脂”是为离别作渲染、烘托之景。这些景中寄寓真情。3.语言风格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有人说这首诗有特点,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审题要点定向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相关答题术语类型术语豪放型雄浑开阔、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清幽型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淡雅闲适、含蓄深幽、空灵高远伤感型空
37、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凄清冷落、肃杀凄凉悲苦型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答题步骤图解答题模板样式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的特色。(步骤1)诗中某句写出了。(步骤2)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步骤3)【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分)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
38、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即学即练1.(2019江苏姜堰中学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鹧鸪天寄情李吕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金泥帐小教谁共?银字笙寒懒更调。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
39、【注】 这句话出自杜牧赠别二首之一:“豆蔻梢头二月初。”(1)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外貌神态,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心理情感。(2)赏析这首词结句“几度春深豆蔻梢”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直抒胸臆,表达别后虚度春宵、辜负美好年华的幽怨;化用杜牧诗句,丰富内涵(或用典,使情感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喻,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丽。(如答成情景交融,且分析合理也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入秦川界卢照邻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1)从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花开绿
40、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6分)答案“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两句,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渲染了风光旖旎的秦川春色,给人以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感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5分)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展示出诗人山行时悠然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对友人的思念、怀旧,对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挽留之意及对友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惋惜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
41、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6分)答案“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第二句的两个“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5分)答案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一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
42、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1)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描写了傍晚和夜晚的景色,诗人选取“残阳”“江水”“月亮”“珍珠”等景物,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的描绘,营造了一个从傍晚到夜晚的清新自然、亲切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及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2)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5分)答案数量词:一道、半江能准确地描写景物。动词:“铺”可见“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同时也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形容词:“瑟瑟”“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鉴赏诗歌的语言(60分钟66分
43、)题组一对点练1.(2019江苏如东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11分)壶中天张炎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注】 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亡以后,词人南归。直:此处指波浪大。海蟾:海月。(1)上阕刻画主人公的愁苦形象,请简要概括“愁苦”包含的内容。(6分)答案亡国的苦闷(国家灭亡、山河破碎的苦闷)。(从“中分南北”和注解“宋
44、末元初词人”看出:“中分南北”即国家被分为南北两部分。指北宋灭亡后,北方国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当年宋金对峙时期,国家尚能有半壁江山,现在是彻底灭亡了。)背井离乡(弃国离乡)、世事无常的无奈和苦闷。(从“须信游历”看出)(确信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想到会去现在这种地方,但如今却被迫背井离乡。)路途跋涉的艰辛(山高水长的羁旅之愁)。(“官河”“古道”“波浪大”都是说路途遥远艰辛。)所到之处的遥远和荒凉。(“野人”是当地的百姓,看到作者他们,吃惊地问到: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怎么会来这么远的地方。还是说明所到之处的遥远和荒凉。)(2)请赏析下阕中“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的妙处。(5分)答案化静为动,“飞”写出在苍茫海面上,月光好像从海底飞起的绝妙景象。“断”写出作者内心的痛苦绝望,“孤”写出作者羁旅途中的孤寂。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视听结合。(歌声和月光)2.(2019苏北四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11分)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