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704535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基础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版 PART1 引言 政治文明1政治制度/政体(主体) 2政治事件 3法律制度 4政治活动 5政治家-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 1 何为政治制度? 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又简称政制。 2 何为政体? 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如:共

2、和制、君主立宪制、二党制等) 3 何为国体?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PART2 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一两对矛盾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结果: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结果: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三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大河流域 经济文明:农耕文明 民族文化特色:善良与和谐是文明核心,儒家思想 由此导致我国古代至高无上权力逐渐发展 PART3 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 首次出现了王位世袭制(传承凌驾社会

3、权力的形式) 由领主部落权力转变为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利 二商朝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基本特征 1商王对内服具有实际权力,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2 神权色彩浓厚 3内服和外服政治隶属关系不稳定 4首次出现最高统治者称”王“ 三周朝西周公元前1046-771 东周:公元前770年-256年 国家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分封制:封邦建国 a基本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同姓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c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单层级臣属关系) d 被分封者的义务:守护疆土(首要);缴纳贡赋;定期汇报;派出徭役劳动力;自备出征e分封

4、特点 分封对象多方面;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人口是关键;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序列 f意义 积极: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疆域 消极: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离心力;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未来:政治制度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变-为秦朝地理纽带奠定基础 2宗法制和礼乐制:维护臣属等级关系的工具 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 a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维护分封制的进行 解决贵族之间的继承矛盾 b核心: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d意义 对当时:维系统治者统治地位,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与家结合,以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系了大宗为代表的特权地位 历史意义 积极:维护分封

5、制严格的等级秩序,建立合谐有序的社会,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家庭建设 消极:强调家庭地位,重视人情关系,限制了何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违平等法制精神B礼乐制度:周礼-规范贵族的生活准则 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度和贵族地位,维系有序统治 实质:将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等级用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秦朝-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公元前221年-207年 1历史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公元前475年,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战国七雄)进行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来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专制主义

6、和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中央地方政治体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 A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首次称”皇帝“ 核心 皇权至上; 皇帝独断专行,集国家权力与一身; 皇位世袭,形成家天下的格局 B中央政治体制:三公九卿制度 a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b九卿 奉常:宗庙礼仪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 廷尉:司法;首都警卫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吏: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太仆:宫廷车马 c特点:互相配合牵制,军国大权归属于皇帝 C地方政治体制郡县

7、制 郡县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单位; 郡设有郡守、郡丞、郡尉;郡下辖若干县,设置县令、县丞、县尉;以下有乡、里基层机构郡县官员不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命,只有土地管理权没有使用权,受中央任命管理考察D秦律:细密严苛,用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E考核制度:殿最制 中央派遣官员进行考察;官员年度向皇帝汇报工作 F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重视军事 3总结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和地方管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汉朝西汉前202-

8、公元25年东汉25年-220年 1 地方割据与治理 产生地方割据的原因:汉初施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产生格局动乱的表现:公元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爆发七国之乱 治理措施:汉景帝评定七国之乱;公元127年汉武帝推恩令;公元112年酎金夺爵2 中央政治体制-皇权开始和相权斗争 汉武帝时期:中朝(由亲信官员组成,负责决策)-目的:对抗丞相的权利 东汉时期:形成尚书台,逐步取代了三公的权利 3 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征辟制(由地方向中央以孝廉为标准推荐人才)-弊端: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重视才能)-弊端:氏族把持高位大权 4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府-御史大夫拥有监察权和弹劾权

9、地方十三州刺史监察郡国归属于御史府 五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1 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A来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但权利并未定性 B运作模式 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具体执行) 六部:由尚书省下辖,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 C特点-时代意义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专权,加强皇权 D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以致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利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前置,对后世国家政体产生深远影响 2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A发展过程

10、隋唐时期士族政治没落-原因: 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设置不同科目推举人才(举人的来源)-雏形 隋炀帝设进士科,以策取士-基本形成 唐代基本完善,形成中央同一分科(明经,进士)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要求标准是德才兼备 B意义 a对当时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b对后世 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德才兼备等选拔人才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国外 成为其他国家人才选拔的模范,例如英国文官选拔制度和美国选官制度 3监察制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4

11、地方制度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以及以后形成了节度使官职为代表的藩镇割据 5总结:唐朝时期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成熟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六宋朝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1政治制度:两府、三司、三衙制 两府:中书门下(长官为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院-调兵权 三司:度支、盐

12、铁、户部-财政权 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2 地方制度-改变割据现状,加强中央集权 收精兵: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 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的州郡的制度,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各州郡钱财赋税绝大多数转运至中央,设置官职转运使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是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情况,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3 监察制度 中央:设立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 地方:各州郡设立通判官职,作为地方监察 七元朝1271-1368年 1 中央政治制度-一省制 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统辖六部,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

13、代的宰相 所以元代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 2 地方制度:行省制,省级最高机关是行中书省。 是中国目前省级行政区划分的雏形 3 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 八明朝:1368-1644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主要矛盾由中央地方转向皇权相权。 1中央制度 A建国初期:继承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二丞相 B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下令废除中书省制度和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君主专制的程度到达了顶峰。 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负责顾问兼协理奏章, 没有权。 C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其首脑为内

14、阁首辅。 地位提升,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进行批示并进行最终决策,称为批红。 2 地方制度 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 3监察制度-到达顶峰 专门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与皇权顶峰一致。 中央: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设有六科给事中,对六部监督,合称“科道” 地方:省级机构设立按察使司(司法、监察)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是作为一种常设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果实,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清朝1644-1911年 明清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5、制度的强化顶峰,但也是封建制度的时期 1 中央政治制度 A清代初期: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重大事务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B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醉处置参与处理军事事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 C意义: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2 选官制度:八股取士-属于科举制度束缚个人思想与创造力,最终被时代淘汰 3总结 自唐宋以来的政治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落;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衰落的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

16、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导致封建制度衰落和中国近代的一系列灾难。 PART4 附加问题 一评价专制皇权 1积极方面 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清明提高行政效率并且符合封建社会需要,经济上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2消极方面 在绝对君主专制下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导致决策失误 助涨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3君主个人因素、 有能力品德的皇帝依靠才能与道德选拔人才,对社会符合农耕文明发展 没有能力品德的皇帝无法依靠才能与道德选拔人才,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4社会因素 人治社会下皇帝个人独断专行,没有法律有效约束,不利于社会发展 二评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