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pdf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5609508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pdf(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 GB5004096 9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7 年 1 月 1 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6428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 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J4079 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负责

2、,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1 总则 1.0.1 为了在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工程质量,合理地选择有关动力参数和基础形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各种动力机器的基础设计: (1)活塞式压缩机; (2)汽轮机组和电机; (3)透平压缩机; (4)破碎机和磨机; (5)冲击机器(锻锤、落锤) ; (6)热模锻压力机; (7)金属切削机床。 本规范不适用于楼层上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 1.0.3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时,除采用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3、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基组 foundation set 动力机器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填土的总称。 2.1.2 当量荷载 equivalent load 为便于分析而采用的与作用于原振动系统的动荷载相当的静荷载。 2.1.3 框架式基础 frame type foundation 由顶层梁板、柱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4 墙式基础 wall type foundation 由顶板、纵横墙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5 地基刚度 stiffness of subsoil 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值为施加于地基上的力(力矩)与它引起的线变位(角

4、变位)之比。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响应 Pz机器的竖向扰力; Px机器的水平扰力; p基础底面平均静压力设计值; M机器的回转扰力矩; M机器的扭转扰力矩; Az基组(包括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和土等)重心处的竖向振动线位移; Ax基组重心处或基础构件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 A基础的回转振动角位移; A基础的扭转振动角位移; Ax基础顶面控制点在水平扰力 Px、扰力矩 M 及竖向扰力 Pz 偏心作用下的竖向振动线位移; Ax基础顶面控制点在水平扰力 Px、扰力矩 M 及竖向扰力 Pz 偏心作用下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 机器扰力的圆频率; nz基组竖向固有圆频率; nx基组水平向

5、固有圆频率; n基组回转固有圆频率; n基组扭转固有圆频率; n1基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固有圆频率; n2基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固有圆频率; 基础振动加速度; V基础振动速度。 2.2.2 计算指标 C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 C天然地基抗弯刚度系数; C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系数; C天然地基抗扭刚度系数; Cpz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Cp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 K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 K天然地基抗弯刚度; K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 K天然地基抗扭刚度; Kpz桩基抗压刚度; Kp桩基抗弯刚度; Kpx桩基抗剪刚度; Kp桩基抗扭刚度; z天然地基的竖向阻尼比; x1天然

6、地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x2天然地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天然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pz桩基的竖向阻尼比; px1桩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px2桩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p桩基的扭转向阻尼比;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A基础的允许振动线位移; V基础的允许振动速度; 基础的允许振动加速度; m基组的质量。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积; Ap桩的截面积; I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 Iz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极惯性矩;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 h1基组重心至基础

7、顶面的距离; h2基组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f地基承载力动力折减系数; z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x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剪、抗弯、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z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x基础埋深作用对水平回转耦合振动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b基础埋深比。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基础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1)机器的型号、转速、功率、规格及轮廓尺寸图等; (2)机器自重及重心位置; (3)机器底座外廓图、辅助设备、管道位置和坑、沟、孔洞尺寸以及灌浆层厚度、地脚螺栓和预埋件的位置等; (4)机器的扰力和扰力矩及其方向;

8、 (5)基础的位置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图; (6)建筑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基动力试验资料。 3.1.2 动力机器基础宜与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以及混凝土地面分开。 3.1.3 当管道与机器连接而产生较大振动时,管道与建筑物连接处应采用隔振措施。 3.1.4 当动力机器基础的振动对邻近的人员、精密设备、仪器仪表、工厂生产及建筑物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用隔振措施。低频机器和冲击机器的振动对厂房结构的影响,宜符合本规范附录 A的规定。 3.1.5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不得产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降。 3.1.6 动力机器基础及毗邻建筑物基础置于天然地基上,当能满足施工要求时,两者的埋深可不在同一标高上,但基础

9、建成后,基底标高差异部分的回填土必须夯实。 3.1.7 动力机器基础设置在整体性较好的岩石上时,除锻锤、落锤基础以外,可采用锚桩(杆)基础,其基础设计宜符合本规范附录 B 的规定。 3.1.8 动力机器底座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 100mm。 除锻锤基础以外, 在机器底座下应预留二次灌浆层,其厚度不宜小于 25mm。 二次灌浆层应在设备安装就位并初调后, 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密实, 且与混凝土基础面结合。 3.1.9 动力机器基础底脚螺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弯钩底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 20 倍螺栓直径,带锚板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 15 倍螺栓直径; (2)底脚螺栓轴线

10、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 4 倍螺栓直径, 预留孔边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 100mm,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3)预埋底脚螺栓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 50mm,当为预留孔时,则孔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100mm。 3.1.10 动力机器基础宜采用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3.1.11 动力机器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15, 对按构造要求设计的或不直接承受冲击力的大块式或墙式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采用 C10。 3.1.12 动力机器基础的钢筋宜采用、级钢筋,不宜采用冷轧钢筋。受冲击力较大的部位,宜采用热轧变形钢筋。钢筋连接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3.1.13 重

11、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机器,应在其基础上设置永久的沉降观测点,并应在设计图纸中注明要求。在基础施工、机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应定期观测,作好记录。 3.1.14 基组的总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宜位于同一竖线上,当不在同一竖线上时,两者之间的偏心距和平行偏心方向基底边长的比值不应超过下列限值: (1)对汽轮机组和电机基础 3%; (2)对金属切削机床基础以外的一般机器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k150kPa 时 3%;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k150kPa 时 5%。 3.1.15 当在软弱地基上建造大型的和重要的机器以及 lt 及 lt 以上的锻锤基础时,宜采用人工地基。 3.1.16 设计动力

12、机器基础的荷载取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1)当进行静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设计值; (2)当进行动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标准值。 3.2 地基和基础的计算规定 3.2.1 动力机器基础底面地基平均静压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pff (3.2.1) 式中 p基础底面地基的平均静压力设计值(kPa); f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折减系数;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3.2.2 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折减系数 f 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旋转式机器基础可采用 0.8。 (2)锻锤基础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基础的振动加速度(m/); 地基土的动沉陷影响系数。 (3)其他机器基础可采用 1.0。 3.2.3 动力

13、机器基础的地基土类别应按表 3.2.3 采用。 地基土类别 表 3.2.3 土地名称 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 fk(kPa) 地基土类别 碎石土 粘性土 fk500 fk250 一类土 碎石土 粉土、砂土 粘性土 300fk500 250fk400 180fk250 二类土 碎石土 180fk300 三类土 粉土、砂土 粘性土 160fk250 130fk180 粉土、砂土 粘性土 120fk160 80fk130 四类土 3.2.4 地基土的动沉陷影响系数 值,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为天然地基时,可按表 3.2.4 的规定采用: 地基土动沉陷影响系数 值 表 3.2.4 地基土类别 一类

14、土 1.0 二类土 1.3 三类土 2.0 四类土 3.0 (2)对桩基可按桩尖土层的类别选用。 3.2.5 基础底面静压力,应按下列荷载计算: (1)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回填土重; (2)机器自重和传至基础上的其他荷载。 3.2.6 动力机器基础的最大振动线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应按本规范有关各章对各种型式机器的规定进行计算,其辐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AfA (3.2.6- 1) VfV (3.2.6- 2) f (3.2.6- 3) 式中 A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线位移(m); V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速度(m/s); 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加速度(m/); A基础的允许振动线位移(m)可按本规范

15、的相应各章规定的数据采用; V基础的允许振动速度(m/s)可按本规范的相应各章规定的数据采用; a基础的允许振动加速度(m/)可按本规范规定的数据采用。 3.3 地基动力特征参数 ()天然地基 3.3.1 天然地基的基本动力特性参数可由现场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的规定采用。当无条件进行试验并有经验时,可按本规范第 3.3.23.3.11 条规定确定。 3.3.2 天然地基的抗压刚度系数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基础底面积大于或等于 20 时,可按表 3.3.2 采用; (2)当基础底面积小于 20 时,抗压刚度系数值可采用表 3.3.2 中的数值乘以底面积

16、修正系数,修正系数 x 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r底面积修正系数; A基础底面积()。 天然地基的抗压刚度系数 Cz 值(kN/) 表 3.3.2 土的名称 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 fk(kPa) 粘性土 粉土 砂土 300 250 200 150 100 80 66000 55000 45000 35000 25000 18000 59000 49000 40000 31000 22000 16000 52000 44000 36000 28000 18000 3.3.3 基础底部由不同土层组成的地基土,其影响深度 hd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方形基础可按下式计算: hd2d(3.3.3- 1

17、) 式中 hd影响深度(m); d方形基础的边长(m)。 (2)其他形状的基础可按下式计算 3.3.4 基础影响地基土深度范围内,由不同土层组成的地基土(图 3.3.4) ,其抗压刚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Czi第 i 层土的抗压刚度系数(kN/); hi从基础底至 i 层土底面的深度(m); hi- 1从基础底至 i1 层土底面的深度(m)。 图 3.3.4 分层土地基 3.3.5 天然地基的抗弯、抗剪、抗扭刚度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2.15Cz (3.3.5- 1) Cx0.70Vz (3.3.5- 2) C1.05Cz (3.3.5- 3) 式中 C天然地基抗弯刚度系数(kN/)

18、; C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系数(kN/); C天然地基抗扭刚度系数(kN/)。 3.3.6 天然地基的抗压、抗弯、抗剪、抗扭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KzCzA (3.3.6- 1) KCI (3.3.6- 2) KxCxA (3.3.6- 3) KCIz (3.3.6- 4) 式中 K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kNm); K天然地基抗弯刚度(kNm); K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kNm); K天然地基抗扭刚度(kNm); I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Iz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极惯性矩()。 3.3.7 当基础采用埋置、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小于 350kPa,且基础四周回填土与地基土的密度比不小于 0

19、.85 时,其抗压刚度可乘以提高系数 z,抗弯、抗剪、抗扭刚度可分别乘以提高系数 x。提高系数 z 和 x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z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x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剪、抗弯、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b基础埋深比,当 b 大于 0.6 时,应取 0.6; ht基础埋置深度(m)。 3.3.8 基础与刚性地面相连时,地基抗弯、抗剪、抗扭刚度可分别乘以提高系数 1,提高系数可取 1.01.4,软弱地基土的提高系数可取 1.4,其他地基土的提高系数可适当减小。 3.3.9 天然地基阻尼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3.9.1 竖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粘性土:

20、 (2)砂土、粉土: 式中 z天然地基竖向阻尼比; _ m基组质量比; m基组的质量(t); 地基土的密度(t/)。 3.3.9.2 水平回转向、扭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x10.5z (3.3.9- 4) x2x1 (3.3.9- 5) x1 (3.3.9- 6) 式中 x1天然地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x2天然地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天然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3.3.10 埋置基础的天然地基阻尼比, 应为明置基础的阻尼比分别乘以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z、地基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阻尼比提高系数 x。阻尼比提高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z1b (3.3.

21、10- 1) x12b (3.3.10- 2) 式中 z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x基础埋深作用对水平回转向或扭转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3.3.11 按本规范第 3.3.23.3.10 条确定的地基动力参数,除冲击机器和热模锻压力机基础外,计算天然地基大块式基础的振动线位移时,应将计算所得的竖向振动线位移值乘以折减系数 0.7,水平向振动线位移值乘以折减系数0.85。 ()桩基 3.3.12 桩基的基本动力参数可由现场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的规定采用。当无条件进行试验并有经验时,可按本规范第 3.3.133.3.22 条规定确定。 3.3.13 预制

22、桩或打入式灌注桩的抗压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pznpkpz (3.3.13- 1) 式中 Kpz桩基抗压刚度(kN/m); kpz单桩的抗压刚度(kN/m); np桩数; Cp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kN/); Ap各层土中的桩周表面积(); Cpz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kN/); Ap桩的截面积()。 3.3.14 当桩的间距为 45 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 Cp 可按表 3.3.14 采用。 桩周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 Cp 值(kN/) 表 3.3.14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当量抗剪刚度系数 Cp 淤泥 饱和 60007000 淤泥质土 天然含水

23、量 45%50% 8000 软塑 700010000 可塑 1000015000 粘性土、粉土 硬塑 1500025000 粉砂、细砂 稍密中密 1000015000 中砂、粗砂、砾砂 稍密中密 2000025000 稍密 1500020000 圆砾、卵石 中密 2000030000 3.3.15 当桩的间距为 45 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桩尖土层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Cpz 值可按表 3.3.15 采用。 3.3.16 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抗弯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Kp桩基抗弯刚度(kNm); i第 i 根桩的轴线至基础底面形心回转轴的距离(m)。 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Cpz

24、 值(kN/) 表 3.3.15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桩尖埋置深度 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Cpz 软塑、可塑 1020 500000800000 软塑、可塑 2030 8000001300000 粘性土、粉土 硬塑 2030 13000001600000 粉砂、细砂 中密、密实 2030 1000001300000 中砂、粗砂、砾砂 圆砾、卵石 中密 密实 715 1000001300000 13000002000000 页岩 中等风化 15000002000000 3.3.17 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抗剪和抗扭刚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可采用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和抗扭

25、刚度的 1.4 倍。 (2)当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时,桩基抗剪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xKx(0.4x1) (3.3.17- 1) 式中 Kpx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对桩基刚度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抗剪刚度(kN/m)。 (3)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后的桩基抗扭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K(0.4x1) (3.3.17- 2) 式中 Kp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对桩基刚度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抗扭刚度(kN/m)。 (4)当采用端承桩或桩上部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Jk 大于或等于 200kPa 时,桩基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不应大于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 3.3.18 斜桩的抗剪刚度应按下列规定确

26、定: (1)当桩的斜度大于 16,其间距为 45 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斜桩的当量抗剪刚度可采用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的 1.6 倍; (2)当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时,斜桩桩基的抗剪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xKx(0.6x1) (3.3.18) 3.3.19 计算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固有频率和振动线位移时,其竖向、水平向总质量以及基组的总转动惯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szmmo (3.3.19- 1) msxm0.4mo (3.3.19- 2) motb (3.3.19- 3) 式中 msz桩基竖向总质量(t); msx桩基水平回转向总质量(t); mo竖向振动时,桩和桩间土参加

27、振动的当量质量(t); t桩的折算长度(m); b基础底面的宽度(m); d基础底面的长度(m);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总转动惯量(t); Jz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总极转动惯量(t);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t); Jz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t)。 3.3.20 桩的折算长度可按表 3.3.20 采用。 桩的折算长度 lt 表 3.3.20 桩的入土深度(m) 桩的折算长度(m) 小于或等于 10 1.8 大于或等于 15 2.4 注:当桩的入土深度为 1015m 之间时,可用插入法求 lt。 3.3.21 预制桩和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阻尼比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3.3.21.1 桩

28、基竖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桩基承台底下为粘性土: (2)桩基承台底下为砂土、粉土: (3)端承桩: (4)当桩基承台底与地基土脱空时,其竖向阻尼比可取端承桩的竖向阻尼比。 3.3.21.2 桩基水平回转向、扭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px10.5pz(3.3.21- 4) px2px1(3.3.21- 5) ppx1(3.3.21- 6) 式中 pz桩基竖向阻尼比; px1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px2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p桩基扭转向阻尼比。 3.3.22 计算桩基阻尼比时,可计入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提高后的桩基竖向、水平回转向以及扭

29、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摩擦桩: pzpz(10.8) (3.3.22- 1) px1px1(10.6) (3.3.22- 2) px2px1 (3.3.22- 3) ppx1 (3.3.22- 4) (2)支承桩: pzpz(1) (3.3.22- 5) px1px1(11.4) (3.3.22- 6); px2px1 (3.3.22- 7) ppx1 (3.3.22- 8) 式中 pz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竖向阻尼比; px1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px2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

30、型阻尼比; p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扭转向阻尼比。 4 活塞式压缩机基础 4.1 一般规定 4.1.1 活塞式压缩机基础设计时,除应取得本规范第 3.1.1 条规定的有关资料外,尚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下列资料: (1)由机器的曲柄连杆机构运动所产生的第一谐、二谐机器竖向扰力 Pz、Pz 和水平扰力 Px、Pz,第一谐、二谐回转扰力矩 M、M 和扭转扰力矩 M、M; (2)扰力作用点位置; (3)压缩机曲轴中心线至基础顶面的距离。 4.1.2 基础应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形式可为大块式。当机器设置在厂房的二层标高处时,宜采用墙式基础。 4.2 构造要求 4.2.1 由底板、纵横墙和顶板

31、组成的墙式基础,构件之间的构造连接应保证其整体刚度,各构件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 基础顶板的厚度应按计算确定,但不宜小于 150mm; 4.2.1.2 顶板悬臂的长度不宜大于 2000mm; 4.2.1.3 机身部分墙的厚度不宜小于 500mm; 4.2.1.4 汽缸部分墙的厚度不宜小于 400mm; 4.2.1.5 底板厚度不宜小于 600mm; 4.2.1.6 底板的悬臂长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素混凝土底板不宜大于底板厚度; (2)钢筋混凝土底板,在竖向振动时,不宜大于 2.5 倍板厚,水平振动时,不宜大于 3 倍板厚。 4.2.2 基础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4.2

32、.2.1 体积为 2040的大块式基础,应在基础顶面配置直径 10mm,间距 200mm 的钢筋网; 4.2.2.2 体积大于 40的大块式基础,应沿四周和顶、底面配置直径 1014mm,间距 200300mm 的钢筋网; 4.2.2.3 墙式基础沿墙面应配置钢筋网,竖向钢筋直径宜为 1216mm,水平向钢筋直径宜采用 1416mm,钢筋网格间距 200300mm。上部梁板的配筋,应按强度计算确定。墙与底板、上部梁板连接处,应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4.2.2.4 基础底板悬臂部分的钢筋配置,应按强度计算确定,并应上下配筋; 4.2.2.5 当基础上的开孔或切口尺寸大于 600mm 时,应沿孔或切

33、口周围配置直径不小于 12mm,间距不大于200mm 的钢筋。 4.3 动力计算 4.3.1 进行基础的动力计算时,应确定基础上的扰力和扰力矩的方向和位置(图 4.3.1) 。 4.3.2 基础的振动应同时控制顶面的最大振动线位移和最大振动速度。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最大振动线位移不应大于 0.20mm,最大振动速度不应大于 6.30mm/s。 对于排气压力大于 100MPa 的超扁压压缩机基础的允许振动值,应按专门规定确定。 4.3.3 基组在通过其重心的竖向扰力作用下,其竖向振动线位移和固有圆频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mfmmms(4.3.3- 3) 式中 Az基组重心处的竖向振动线位移(m)

34、; Pz机器的竖向扰力(kN); nz基组的竖向固有圆频率(rad/s); mf基础的质量(t); mm基础上压缩机及附属设备的质量(t); ms基础上回填土的质量(t); 机器的扰力圆频率(rad/s)。 图 4.3.1 扰力、扰力矩 (a)平面图;(b)正立面图;(c)侧立面图 注:o 点为基组重心,即座标原点,c 点为扰力作用点 4.3.4 基组在扭转扰力矩 M 和水平扰力 Px 沿 y 轴向偏心作用下(图 4.3.4) ,其水平扭转线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 4.3.4 基组扭转振动 式中 Ax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扭转振动产生沿 x 轴向的水平振动线位移(m); Ay基础顶面控制点由

35、于扭转振动产生沿 y轴向的水平振动线位移(m); M机器的扭转扰力矩(kNm); Px机器的水平扰力(kN); ey机器水平扰力沿 y轴向的偏心距(m); ly基础顶面控制点至扭转轴在 y轴向的水平距离(m); lx基础顶面控制点至扭转轴在 x 轴向的水平距离(m); Jz基组对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t); n基组的扭转振动固有圆频率(rad/s)。 4.3.5 基组在水平扰力 Pk 和竖向扰力 Pz 沿 x 向偏心矩作用下, 产生 x 向水平、 绕 y轴回转的耦合振动 (图 4.3.5) ,其基础顶面控制点的竖向和水平向振动线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zp(A1A2)Ix (4.3.5-

36、 1) AxpA1(1h1)A2(h1- 2) (4.3.5- 2) M1Px(h1hoP1)Pzex (4.3.5- 9) M2Px(h1hop2)Pzex (4.3.5- 10) KCIy (4.3.5- 13) 式中 Azp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 x 向水平绕 y轴回转耦合振动产生的竖向振动线位移(m); Axp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 x 向水平绕 y轴回转耦合振动产生的 x 向水平振动线位移(m); Alp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的回转角位移(rad); A2p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的回转角位移(rad); 1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组重心的距离(m); 2基组

37、x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组重心的距离(m); M1绕通过 x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转动中心 Q1 并垂直于回转面 ZOX 的轴的总扰力矩(kNm); M2绕通过 x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转动中心 Q2 并垂直于回转面 ZOX 的轴的总扰力矩(kNm); n1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的固有圆频率(rad/s); n2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的固有圆频率(rad/s); nx基组 x 向水平固有圆频率(rad/s); n基组绕 y轴回转固有圆频率(rad/s); h2基组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m); K基组绕 y轴的抗弯刚度(kNm); Jy基组对通过其重心的 y轴的转动惯量(t);

38、 Iy基组对通过基础底面形心 y轴的惯性矩(); ex机器竖向扰力 Pz 沿 x 轴向的偏心距(m); h1基组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m); ho水平扰力作用线至基础顶面的距离(m); x1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x2基组 x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图 4.3.5 基组沿 x 向水平、绕 y轴回转的耦合振动的振型 (a)第一振型;(b)第二振型 4.3.6 基组在回转力矩 M 和竖向扰力 Pz 沿 y向偏心矩作用下,产生 y向水平、绕 x 轴回转的耦合振动(图 4.3.6) ,其竖向和水平向振动线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z(A1A2)ly (4.3.6- 1) AyA1(

39、1h1)A2(h1- 2) (4.3.6- 2) M1MPzey (4.3.6- 9) M2MPzey (4.3.6- 10) KCIx (4.3.6- 13) 式中 Az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 y向水平绕 x 轴回转耦合振动产生的竖向振动线位移(m); Axz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 y向水平绕 x 轴回转耦合振动产生的 y向水平振动线位移(m); A1基组 y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的回转角位移(rad); A2基组 y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的回转角位移(rad); 1基组 y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组重心的距离(m); 2基组 y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组重心的距离(m); n1基组

40、 y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的固有圆频率(rad/s); n2基组 y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的固有圆频率(rad/s); ny基组 y向水平固有圆频率(rad/s); n基组绕 x 轴回转固有圆频率(rad/s); Jx基组对通过其重心的 x 轴的转动惯量(t); M1绕通过 y 向耦合振动第一振型转动中心 O1 并垂直于回转面 ZOY 的轴的总扰力矩(kNm); M2绕通过 y 向耦合振动第二振型转动中心 O2 并垂直于回转面 ZOY 的轴的总扰力矩(kNm); K基组绕 x 轴的抗弯刚度(kNm); Ix基组对通过底面形心 x 轴的惯性矩(); ey机器竖向扰力 Pz 沿 y轴向的偏心距(m);

41、 M绕 x 轴的机器扰力矩(kNm)。 图 4.3.6 基组沿 y向水平、绕 x 轴回转的耦合振动的振型 (a)第一振型;(b)第二振型 4.3.7 基础顶面控制点沿 x、y、z 轴各向的总振动线位移 A和总振动速度 V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0.105n (4.3.7- 3) 0.210n (4.3.7- 4) 式中 Aj在机器第 j 个一谐扰力或扰力矩作用下,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振动线位移(m); Ak在机器第 k 个二谐扰力或扰力矩作用下,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振动线位移(m); A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总振动线位移(m); V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总振动速度(m/s); 机器的一谐扰力和扰力矩圆频率(rad/

42、s); 机器的二谐扰力和扰力矩圆频率(rad/s); n机器工作转速(r/min)。 4.4 联合基础 4.4.1 当二台或三台同类型压缩机基础置于同一底板上,构成联合基础(图 4.4.1 所示)且符合下列条件时,可将联合基础作为刚性基础进行动力计算: 4.4.1.1 联合基础的底板厚度应满足表 4.4.1 中所列的刚度界限。 4.4.1.2 联合基础的固有圆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竖向型:1.3nz (4.4.1- 1) 水平串连型、水平并联型: 1.3nls (4.4.1- 2) 式中 nz联合基础划分为单台基础的竖向固有圆频率(rad/s); nls联合基础划分为单台基础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

43、第一振型的固有圆频率(rad/s)。 联合基础的底板在不同地基刚度系数时各种联合型式的刚度界限 hd/L1 值表 4.4.1 图 4.4.1 联合基础的联合型式 (a)竖向型;(b)水平串联型;(c)水平并联型 4.4.1.3 联合基础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 600mm,且底板厚度与总高度之比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hd联合基础的底板厚度(m); Ho联合基础的总高度(m)。 4.4.2 当联合基础作为刚性基础进行动力计算时,宜符合本规范第 4.3 节的规定并应对基础各台机器的一、二谐扰力和扰力矩作用下分别计算各向的振动线位移。联合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总振动线位移应取各台机器扰力和扰力矩作用下的振动线

44、位移平方之和的开方。 4.5 简化计算 4.5.1 除立式压缩机以外的功率小于 80kW 各类压缩机基础和功率小于 500kW 的对称平衡型压缩机基础, 当其质量大于压缩机质量的 5 倍,基础底面的平均静压力设计值小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的 1/2 时,可不作动力计算。 4.5.2 对于操作层设在厂房底层的大块式基础,在水平扰力作用下,可采用下列简化计算公式验算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Hhhoh1h2 nlsnx (4.5.2- 2) 式中 Axo在水平扰力作用下,基础顶面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m); Hh水平扰力作用线至基础底面的距离(m); 频率比。 4.5.3 频率比 可按表 4.5.3

45、采用。 频率比 表 4.5.3 L/h 1.5 2.0 3.0 0.7 0.8 0.9 注:L 为基础在水平扰力作用方向的底板边长。 5 汽轮机组和电机基础 5.1 一般规定 5.2.2 本章适用于工作转速 3000r/min 及以下的汽轮机组(汽轮发电机、汽轮鼓风机)和电机(调相机等)基础设计。 5.1.2 汽轮机组和电机基础设计时,除应取得本规范第 3.1.1 条规定的有关资料外,尚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下列资料: (1)机器自重的分布、转子自重; (2)机器旋转时产生的扰力分布、额定转矩; (3)冷却器、油箱等辅助设备及管道荷载; (4)短路力矩、凝汽器真空吸力、汽缸温度膨胀力和安装荷载等;

46、 (5)机器轴系的临界转速; (6)热力管道位置及其隔热层外表面的温度值。 5.1.3 汽轮机和电机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5.1.4 当电机基础采用墙式或大块式基础时,其动力计算和构造可按本规范第 4 章的规定采用。 5.1.5 框架式基础的顶部四周应留有变形缝与其他结构隔开,中间平台宜与基础主体结构脱开,当不能脱开时,在两者连接处宜采取隔振措施。 5.1.6 汽轮机组的框架式基础宜按多自由度空间力学模型进行多方案分析,合理地确定框架的型式和尺寸。结构选型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1)顶板应有足够的质量和刚度。顶板各横梁的静挠度宜接近,顶板的外形和受力应简单,并宜避免

47、偏心荷载; (2)在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柱的刚度,但其长细比不宜大于 14; (3)底板应有一定的刚度,并应结合地基的刚度综合分析确定。 5.1.7 框架式基础的底板、可采用井式、梁板式或平板式。 平板式基础底板的厚度或井式、梁板式基础的梁高,可根据地基条件取基础底板长度的,并不应小于柱截面的边长。 5.1.8 当基础建造在岩石地基上并符合本规范附录 B 中的规定时,可采用锚桩(杆)基础。 5.1.9 对中、高压缩性地基土,应加强地基和基础的刚度及采取其他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5.1.10 基础顶板的挑台应做成实腹式,其悬出长度不宜大于 1.5m,悬臂支座处的截面高度,

48、不应小于悬出长度的 0.75 倍。 5.2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计算 (机器工作转速 10003000r/min) 5.2.1 框架式基础的动力计算,应按振动线位移控制。计算振动线位移时,可按本规范附录 C 采用空间多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只需计算扰力作用点的竖向振动线位移。 5.2.2 计算振动线位移时,应采用机器制造厂提供的扰力值,当缺乏扰力资料时,基础的允许振动线位移可按表5.2.2 采用。 扰力及允许振动线位移 表 5.2.2 机器工作转速(r/min) 3000 15000 竖向、横向 0.20Wgi 0.16Wgi 计算振动位移时,第 i 点的扰力Pgi(kN) 纵向 0.

49、10Wgi 0.08Wgi 允许振动线位移(mm) 0.02 0.04 注:表中数值为机器正常运转时的扰力和振动线位移。 Wgi 为作用在基础第 i 点的机器转子重力(kN),一般为集中到梁中或柱顶的转子重力。 5.2.3 计算振动线位移时,宜取在工作转速25%范围内的最大振动线位移作为工作转速时的计算振动线位移。 5.2.4 对小于 75%工作转速范围内的计算振动线位移,应小于 1.5 倍的允许振动线位移。 5.2.5 计算振动线位移时,任意转速的扰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Poi任意转速的扰力(kN); no任意转速(r/min)。 5.2.6 当框架式基础按空间多自由度体系进行振动计算时

50、,对机组工作转速等于 3000r/min 的基础,地基可按刚性考虑,对机器工作转速小于 3000r/min 的基础,则地基宜按弹性考虑。 5.2.7 当有 m 个扰力作用时,质点 i 的振动线位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Ai质点 i 的振动线位移(m); Aik第 k 个扰力对质点 i 产生的振动线位移(m)。 5.2.8 当基础为横向框架与纵梁构成的空间框架时,可简化为横向平面框架,按本规范附录 C 采用双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方法。 5.2.9 对工作转速为 3000r/min,功率为 12.5MW 及以下的汽轮发电机,当基础为由横向框架与纵梁构成的空间框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不进行动力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