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559259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A土地私有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均田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制度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B项正确。2“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故选B项。A、D两项是商

2、鞅变法的重要意义,与材料中的信息“初税亩”不符,故排除;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排除C项。3明代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海瑞的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这说明当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4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 B井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

3、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据此可判断该制度为均田制,故选A项。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而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选C项。6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 D重商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

4、农业,即重农思想的反映,故C项正确。7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的是()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答案C解析C项反映了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选C项。A、B、D三项分别反映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影响和措施,故排除。8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汉朝时

5、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9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

6、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它是海禁政策的体现,故选B项。11“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1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B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

7、济C保护本国手工工场D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保护农耕经济是直接原因,农耕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农耕经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选D项。13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故选D项。海禁不是杜绝官方贸易,排除A项;海禁不是禁止所有船只,官方除外,排除B项;朝贡贸易一直进行,排除C项。14清初实行抑商、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封建经济长期延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

8、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 BC D答案B解析实行抑商和海禁政策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排除,故选B项。15有学者认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是()“重农抑商”政策盐铁专营制度实行“海禁”兴办邸店A BC D答案A解析“政治权力型经济”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严格,都属于政府采取的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邸店的兴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与政治权力型经济无关,故错误。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

9、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一亿

10、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和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岛倭入掠”“日本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

11、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进行概括。第(2)问,由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产生了诸多弊端,据此分析出“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由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开禁对贸易、百姓生计、人口迁移和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均强调了周天子对土地的所有权,故A项正确。周代土地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

12、误;材料未涉及公田、私田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属于天子和贵族,故D项错误。2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是废除井田制征收土地税的赋税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赋税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出奴隶主兼并大量土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收成和土地数量征收赋税,反映出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产量和数

13、量交税,实际上有利于调动个体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3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两种耕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

14、措施表明()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答案A解析统治者推行均田制,抑制兼并,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选A项。均田制整体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均田制并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均田制下的农民生活相对稳定,“比任何时候”太绝对,排除D项。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15、并结合宋代的土地政策可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与富室的关系,不是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三冗两积问题突出是由于北宋的过度分权所致,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是由于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6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带来经济发展的景象,可知允许土地私有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农业发

16、展,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带来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农民赋税力役减轻,故D项错误。7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防止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商大贾,抑制中小商贩,这有利于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与专制

17、统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未呈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政府重视农业,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8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上述事例反映了()A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不抑官商抑制私商C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 D政府鼓励官员经商行为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自战国以来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可知,古代政府不抑制官商,故B项

18、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故C项错误;发展官商,并不等于鼓励官员经商,故D项错误。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

19、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故A、B两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故“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说法错误,排除D项。10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_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B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D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答案C解析自然经济开始于战国时期,而“海禁”从明朝

20、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由“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可知A项正确;“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由题目图示可知D项正确。11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A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B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C“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D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并非是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渔民的迁入,不是满汉之间的移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西郊迁入

21、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渔民内迁,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广州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12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状况下,对西方商品需求极低,而中国传统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西方对中国商品需求量较大,故导致大量商

22、品出口,白银流入,出现贸易顺差,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经济现象与中国文化影响力关系不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23、”。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清代中后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四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3)根据材料四,指出面对经济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4、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2)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写出任意四点即可)(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写“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4)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政府决策应该与时俱进。(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其原因根据材料一省略号后内容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省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现象,依材料三中

25、的税收数据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进而总结答案。第(3)问,清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影响要从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4)问,主要从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太祖实录卷231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

26、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被罢免职务的官吏等。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材料三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唐枢御倭杂著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明神宗实录卷262(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2)结合有关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

27、果。(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启示。答案(1)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2)后果: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威胁封建统治。(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安全防卫的作用,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4)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勇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战略。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可概括得出明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