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来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数学》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程类型:必修
实用年级:三年级
设 计 者:三年级数学组
背景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今后学习万以外多位数加减法以及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载体,其中的估算教学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另外,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必需数学”,因此,学生务必切实的掌握好。
单元目标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
单元目标
教学内容与方式
课时
第二组
万以内的加减法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1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1
3.口算两位数加减法练习
1
4.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
5.用估算解决问题
1
6.整理和复习
1
备注: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内资源利用主题图、情境图、例题、插图、练习题。
2.课外资源利用“畅言”多媒体教学系统、练习册等。
3.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开发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学习计算之前都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背景,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估计的意识,能估计百以内的数量。本单元出现的把一个三位数看作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经历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估算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评价
本单元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成绩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30%,结果性评价占70%。若成绩低于60分,可申请补考。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30%)
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10分)+作业评价(10分)+计算能力表现与单元检测(10分)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过程作业评价 按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作业,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
课堂评价
1.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举手发言,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有质疑精神,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2.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和同学讨论数学问题,乐于帮助他人,遵守数学活动秩序。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作业评价
1.按时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差错少。能及时订正课堂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并主动请教师再次批改。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2.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操作作业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计算能力的表现与单元检测
1.每次的计算小卷,至少90%的题目正确。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2.认真对待每次计算小卷和单元测试,能在测试后及时总结出错误原因,做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主动补学不会的知识。
A 好(5分)
B比较好(3分)
C一般(1分)
(二)结果性评价(70%)
以单元水平测试(满分100分)卷面成绩的70%计入。
共分为四个等级:
优(≥85分) 良(80~84分)
合格(60~79分) 需努力(60分以下)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例1
授课对象:三年级上期学生
设计者:三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前几册100以内加减法的延续,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具备了基本的口算方法和能力。所以,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这类题目的口算方法,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四、评价任务:
(一)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能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五、课前准备:
主题图、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个性批注
环节一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活动一:
口算下面各题。
48+30= 64+5=
48+30= 79+4
58+40= 66+8=
1.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2.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个位上的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可以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的方法。
活动二: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
3.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5.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1.能发现信息
2.提出问题
3.能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环节二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活动一:
1. 这个算式如何计算?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2.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3.互相交流算法。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4.板书学生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1.探索口算的方法。
2.能将自己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活动二:
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列式计算:39+44
2.学生尝试口算39+44=。
3.全班交流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1. 能利用迁移口算进位加法。
2. 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
活动三:
1.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2.小结口算方法。
熟练的掌握口算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活动一: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活动二:总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能正确熟练口算各题。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
13
25
32
44
38
24
56
62
+16=
34+
=
2. 口算。
54+28= 76+23= 48+29= 14+73=
74+16= 64+25= 33+25= 14+37=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例2
授课对象:三年级上期学生
设计者:三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前几册100以内加减法的延续,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具备了基本的口算方法和能力。所以,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这类题目的口算方法,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四、评价任务:
(一)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能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五、课前准备:
主题图、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个性批注
环节一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活动一:
1.口算下面个各题。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 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1.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 回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
活动二: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2.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3.揭示课题。
1. 能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
2. 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环节二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活动一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1.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2.交流自己的算法。
3.得出连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
活动二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1.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2.交流自己的算法。
3.得出连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
活动三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4.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环节三
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1.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计算。
35-12= 86-42= 98-46= 65-41=
35-26= 86-59= 82-46= 56-49=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例3
授课对象:三年级上期学生
设计者:三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情况。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了铺垫。 教材在编排时以“世博园纪念品商店卖海宝”引出两个问题,都呈现了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 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做一做”旨在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学情分析:
在前两个例题中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有笔算两位数加减的基础,因此,能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用口算来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出竖式笔算也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但在算理上可能还不够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等学习活动明白笔算法则,以启发性的思考提醒学生笔算加、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过程,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参与观察、计算、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掌握笔算方法。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四、评价任务:
(一)掌握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方法。
(二)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三)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课前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个性批注
环节一
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活动一:
1. 口算。
53+26= 85-45= 67+19= 72-36=
2.列竖式计算
38+55= 55-38=
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后,说说笔算方法。
1. 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活动二: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情境图,看,来世博园纪念品商店买海宝的人可真不少,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个“海宝”?2.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环节二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活动一 :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1.掌握笔算减法。
2.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活动二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1.掌握笔算减法。
2.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活动三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总结笔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环节三
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巩固笔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 计算。
410+250= 3430+370= 540-260= 820-270=
2.某小学共有学生880人 ,其中男生49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例4
授课对象:三年级上期学生
设计者:三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例4提供了学校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现实背景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不同的解答策略。最后,教材还给出了“你的估算合理吗?”的问题来提示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估算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学生已经体会到估计、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在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任务:
(1)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
(2) 能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前准备:
主题图、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个性批注
环节一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活动一: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回忆旧知,了解估算。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活动二: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环节二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活动一
1.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了解信息和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活动二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会分析问题。
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格式,能用估算解决问题。
活动三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
环节三
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15页最下面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5题。
3.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估算的方法。
能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一件上装352元,一件下装237元,小华爸爸要买一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爸爸有600元钱,录音机398元,自行车284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三第9题。
1.学生先独立计算。
2.全班订正。
二、完成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自主读题。
2.找出信息和问题。
3.独立解决。
4.集体订正。
三、完成练习三第11、12题。
1.学生自主读题。
2.找出信息和问题。
3.独立解决。
4.集体订正。
四、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学生自主读题。
2.找出信息和问题。
3.独立解决。
4.集体订正。
5.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个性批注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活动二: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熟练地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环节二
强化练习巩固算法
活动一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活动二
1.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活动三
1.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3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巩固估算的方法。
能正确的估算。
环节三
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