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25563230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默写山行。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1有关杜牧、苏轼、叶绍翁的资料。2四季的图片。3.教学课件。第一课时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春夏秋冬四季图片。2.同学们,一年四季,你

2、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别之处,也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季节相同,但每个人对季节的感受却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古时候的诗人对季节有什么样的看法吧。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 2.展示本课要求识记的字,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3.根据解读中字的识记方法,将字分为“字谜识记”(寒、径、刘盖、菊、残、君、送、挑)和“加一加识字”(斜、霜、赠、橙)两类进行教学。(字谜识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猜猜字谜,谜底就在我们今

3、天要学的生字当中。展示谜面,学生反馈。(1) 相机指导会写字中的易错字。(如“径”右侧第二笔是“点”)(2) (学习多音字)师:这几个字中有一个字它有两个读音,你们知道是谁 吗?(展示“挑”)它的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tio, tio)你能分别给组个词语吗?(挑灯;挑水)师:(加一加识记)刚才字谜你们猜的太棒了。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展示“斜、霜、赠、橙”四个字) 观察观察这四个字他们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反馈;课件展示这四个字都是由各个单独的字组成,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4.开火车组词。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现在我们开火车组词语,每个字组三个词,然后进行到下一个字。(生

4、组词;完毕后老师给出几个例子)5学生写字。三、自主合作,独立学习1.再读古诗。2.请学生读,并互相评价。3.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让学生齐读。(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4.根据学法,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四、师问生答,明意悟情1.哪个小组能介绍一下诗人?(小组汇报完,老师相机展示课件,进行补充)2.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山行:在山中行走。(展示课文)3.结合插图说一说,诗人在山中行走时,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诗中找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弯弯曲曲的小路。斜:弯弯曲曲。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林。霜叶:被

5、寒霜打过的枫叶。)(学生回答完,老师要相机提示,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如“山是一座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人家在什么地方”)从哪些景物可以推断出此时是什么季节?(寒山和霜叶 秋季。)4.哪个小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完,老师相机展示课件)5.诗人正欣赏着远山、石径、人家这些美妙的景物,突然喊道“停下,停下!”诗人要求停下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完,课件呈现后两句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坐:因为)6.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透过“霜叶”写出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热烈,而“红于”不仅点出色 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6、)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一个“爱”字表现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8.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完,老师相机展示课件)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总结过渡: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板书)寒山 石径 人家板书设计:深秋生机盎然喜爱油然而生 枫林 霜叶 二月花 山行想象古诗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六、课堂练习(见课件)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道完成)1.画一幅秋色图。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

7、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我们知道了在杜牧眼中,秋天是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两首诗,一起来看看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吧。我们先看第一首赠刘景文(出示题目)。这是谁赠给刘景文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赠给他的?让老师给你们讲一讲吧。二、了解诗人及故事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他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自己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

8、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三、读诗悟情1.师:听了老师讲的诗的背景,你们是不是想知道苏轼给刘景文都写了什么呢?赶紧去读一读,去诗中找一找吧.(学生自由朗读)2.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你们知道诗的前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吗?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老师给你们看这两幅图。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第一句的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2)菊残 出示2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第二句的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菊残、傲霜枝”)师: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拿荷的“已无

9、”与菊花的“犹有”相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3.师:我们跟随诗人一路走一路看,除了荷和菊,后两句诗里还有什么景物呢? 生反馈:橙黄橘绿(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 师:除了诗人提到的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水果也在秋天成熟?(学生回答)。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真是个美丽的季节啊!所以诗人怎么说?(指名朗读后两句诗;齐读)4.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说大意;板书诗的意思)5.诗人从荷尽,写到菊残,又写到橙黄橘绿,那他到底是想劝诫刘景文什么呢?(学生回答;展示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

10、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四、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对这首诗理解得更深刻,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现在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吧。夜书所见教学过程一、 与生对话,直接入题师: 前面我们学了两首写秋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看看在这首诗里,秋天给诗人怎样的感觉。让我们走进本课夜书所见(展示课题)师:“所见”我们以前就学过,它的意思是什么?(生答:所看到的)“书”的意思是什么?(教师引导,生回答:写;课件展示)所以诗的题目的意思就是(生一起回答:夜里写下所看见的;课件展示)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

11、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师补充;可见展示)二、自主学习,读准读熟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及节奏。 4.齐读。三、整体感知 师:通过我们的阅读和思考,再结合课本中解释的词语的意思,你们猜一猜,这首诗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生答:思念家乡)你是从哪里猜出来的?(客情;课件展示)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读完整首诗,你能不能找出诗人到底见到了些什么? 生反馈:梧桐、儿童、篱笆、灯光(课件展示) 师:除了诗人用眼睛看见的景物外,还有哪些? 生反馈:风声(展示:所听)、动客情(展示:所感)、挑促织(

12、展示:所猜)四、 仔细品读、悟诗情1. 师:我们现在一起仔细品读品读这首诗,我们先看前两句。(课件展示;学生读)“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展示)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秋天的风声,从第二句的“秋风”可知;展示“秋风”) 师:这个秋风带给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寒;展示)除了寒意以外,这个秋风还引起了诗人哪些感受,用原句回答一下。(动客情)“客”是指谁?(诗人;展示)“情”是什么情?(孤单凄冷之情,思乡之情;展示)。 师:那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一阵阵 秋风吹动梧叶,发出萧萧的声音,让人感觉寒气袭人,江上的秋风使客游在外的诗

13、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课件展示 )2.师:诗人思念家乡,虽然夜深,但却难以入眠,他望着窗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四句。(展示;学生读) 师:这两句诗里,诗人看到了什么?(生:儿童,一灯明;展示)既然是在深夜,作者怎么就判断出儿童是在“挑促织”呢?(师引导生回答:1.作者童年的时候也有过深夜“挑促织”的经历;2.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展示)这一切更使诗人想起了什么?(回想起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 师: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趣事是非常开心幸福的事,可是现在诗人孤身在外,他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展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生回答;展示)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1.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2.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生拓展背诵)六、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容易思念亲人呀!七、课堂练习(见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