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2).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5528872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2).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手段研究 摘要:运动性疲劳包括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机理,采用适当的、针对性的恢复措施,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生理;心理;恢复。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zhe sports fatigue and recovery measures Abstract:Fatigue after doing exercise contains those that lie both in ming and physicalbody。Through anlysing the theorie show fat

2、igue exists,effective measures for recovering can be properly taken to recover fatigue and produce a good effection exercising。Keywords: Fatigueafterexercise;physical;mind;recovery。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改善运动能力以及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实际应用价值。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对运动性疲劳时机体的变化认识越来越

3、深入,疲劳的诊断和医务监督手段日益丰富。对疲劳机制的探索及疲劳的早期判断和消除,以及过度训练的预防,其先决条件就是对疲劳的正确快速的判断。1、运动性疲劳定义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年)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

4、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是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2.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竭“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骨骼肌内某些代谢产物的积聚过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时血液值过分降低,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变化都是足以引起疲劳的原因。“保护性抑制”

5、学说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刺激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保护性抑制。“突变”学说在1983年提出了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当身体能量物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兴奋性突然崩溃了,使身体的输出功率突然下降。在细胞遭受损害之前以疲劳出现迫使运动停止,起了保护作用。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

6、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后自由基产生过多,可造成肌纤维膜、内质网完整性丧失,妨碍了正常的细胞代谢与机能;还造成胞浆中2+的堆积,影响了肌纤维的兴奋一收缩耦联,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自由基能引起线粒体呼吸链产生的过程受到损害,使细胞能量生成发生障碍,影响了肌纤维的收缩功能;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酶由于自由基的作用而失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也能导致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因此认为,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 3、恢复手段3.1常规疗法 根据运动员不同的疲劳程度,采用不同的恢复手段,或采用多种恢复手段是有效恢复疲劳的常识。一般的方法如

7、:静止性休息睡眠或积极性休息运动等。郎健等把疲劳的一般恢复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3.1.1 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3.1.2 热水浴和温水浴热水浴(4044,1015min),温水浴(3739,1020min)。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一次,每次 1015min。3.1.3 高压氧舱疗法 短时大强度项目训练后,在 22.5 个标准大气压氧舱吸氧 510min。有利恢复。3.1.4 按摩疗法 训练前采用切击扣击等重手法按摩 1520min,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训练后采用揉、擦等

8、手法按摩 2030min,可达到放松、加快恢复的目的。3.1.5 物理疗法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散淤的作用。3.1.6 营养疗法1.6.1 增加合成代谢和肌力的强力营养素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营养补充使机体自身分泌的睾酮、生长素、胰岛素和相关激素的水平提高,从而获得最佳的激素环境,或营养素本身直接作为肌肉合成的原料促进肌肉加快合成代谢,增加肌力。如:促进能量代谢的强力营养素 L 肉碱在新鲜的牛肉、羊肉和猪肉中含量较多,但在奶制品、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少。运动员对肉碱的需要量较多,补充肉碱可以刺激脂肪酸氧化加快,减少糖原的消耗,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耐

9、力。补充肉碱还可以减少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丙酮酸和乳酸的堆积,对提高速度耐力也有好处。丙酮酸盐被作为营养补剂的“脂肪燃烧弹”,对普通人也有减肥效果。3.1.7 心理学疗法 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神经能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舍一取一。运动训练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调节大脑皮层,加速疲劳的消除。心理训练一般要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3.2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3.2.1 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 罗磊等选择 7 组大鼠做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力竭前后不同时间及有无电针刺激条件下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情况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力竭游泳后即刻和4h 末 MDA、GS

10、H、NADH、游离 Ca2+、THG、GSH-Px 均有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变化;电针组大鼠游泳耐力时间明显长于未电针组(P关元穴组肾盂穴组4。说明针刺具有较理想的消除疲劳、改善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低下)的作用。徐玉明等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长时间电刺激后的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进行测量,并在电刺激后进行毫针斜刺和磁提针处理,结果长时间电刺激后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幅度下降,表明毫针和磁提针对其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3.2.2 艾灸消除运动疲劳 长期强化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往往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艾灸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物质代谢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翟道

11、荡通过对比不同穴位艾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艾灸关元、中腕和大椎三穴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尤以关元穴为佳。金文泉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者采用药艾条进行回旋灸间以雀啄灸,取双侧血海、风市及足三里,每穴 3min 治疗 4d 显示,灸疗对 DOMS 所致的肌力下降及疼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赛前雀啄灸曲池、三里、命门、关元、膏盲、天枢、小海、养老等穴的观察显示,艾灸能提高运动能力,使机体达到最佳状态。3.2.3 针刺加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 国内不少学者把针刺与艾灸结合起来去消除疲劳,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作用。陈雄华等选用足三里、关元两个强壮穴位,选择介导机体免疫的 T 淋巴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为

12、指标,以实验性阳虚大鼠为受试对象,对不同针灸疗法、不同穴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调节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且针加灸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针或灸疗法;足三里的穴位作用优于关元里。向志勇等将 20 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针灸恢复组和自然恢复组,并在自行车功量计上以逐渐递增负荷的方式致力竭运动后,对针灸组以针灸疗法恢复 60min,通过运动前后血清酶和 Mb的变化,证明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10。张志军研究表明:无论动物还是人体实验,针刺、艾灸或针加灸都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环节、多途径、多位点的,目前认为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脂肪氧化,激活细胞因子从

13、而介导细胞应激应答。同时与改善机体环核苷酸水平从而影响相关激素水平等有关。4 中药消除疲劳4.1 中药抗疲劳的机理 使用中药抗疲劳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下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阐明了疲劳或劳倦等耗气损精、内外皆越,以至阴虚生内热的发病机理。疲劳应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劳症”范畴。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普遍认为应把运动性疲劳分为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三种类型。陈锐认为,运动性疲劳包括两大类型:病理型和生理型,两者均与中医的脾虚、肾虚及脾肾两虚有关。乔玉成认为运动性疲劳应分为运动性肾虚(

14、阳虚、阴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神疲、运动性心血虚、运动性脾肾两虚。并提出中药抗疲劳应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分型的原则,围绕疲劳产生的机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进行。4.2 中药抗疲劳的原则 4.2.1 对症原则 要求在选用中药组方时,必须根据运动员的表象特征及引起疲劳的原因,辨别疲劳所属类型,然后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或补气补血、或助阳补肾、或理气疏郁、或补益脾肾、或养血安神,而不可盲目下药。对症原则包括合理的选药,中药广泛,只有合理配伍才能起到功效,或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运动性疲 劳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阶段发病的机理不完全相同。 4.2.2

15、剂量宜小原则 一般来说,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疲劳,是亚临床状态,并非病态,出现的功能失调或下降,精血不足是暂时的,可逆的。经过休息,调养可以很快恢复。这与病理性疲劳(过度疲劳)不同,过度疲劳往往伴有器质性病变,出现的功能失调、精血不足、结构改变则是长期的,已经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需要医治调养才能康复。所以,对运动性疲劳在药物的使用上宣轻,通过适当的调补,提高自身的抗疲劳系统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主要结论:1.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2.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主要有6种:“衰竭”、“堵塞”、“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护性抑制”、“突变”、“自由基学说”。3.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4.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手段日趋丰富和多样化。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运动性疲劳是体内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采用多种科学手段才能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参考文献:1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2).3田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机理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洪泰太田.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福建体育科技,1991,10:13-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